中国茶文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茶藝

中国茶文化中国、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饮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不限於“茶风俗”、“茶儀式”的范畴。

茶与艺术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技艺。当代,由中国人开始,将有关的技艺称为茶艺。同时,历朝历代也涌现出大量与茶有关的各种艺术作品。

茶之为物,产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灵气,还必须配上清洁的流泉水。所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的一杯茶水包含中国文人、哲人深爱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与文学

臺北市中正區衡陽路天仁茶文化大樓書藝牆上陳列之張載的《登成都樓》、陸羽的《六羨歌》以及林逋‧馬臻、文徵明鄭板橋以及連橫等人的茶相關詩作。

中国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在2000首以上。文人品茗之时,一旦兴致来了,必定会对此情此景吟咏一番,以遣情怀。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关于茶的文学作品是杜育的《荈赋》。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白居易的2800部诗歌作品中,与茶有关的有60首。而他本人也喜愛品茶,一天到晚茶不离口,在其所作的《睡后茶兴忆杨同州》一诗中便写下了“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的佳句。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北宋范仲淹作《斗茶歌》描绘了茶文化在当时的盛行。北宋·苏轼《汲江煎茶》描写诗人在月明之夜亲自用大瓢汲取活江水烹茶的情景:“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椀,卧听山城长短更。”

关于茶的散文、小品文、书信等很多,著名的有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吕温《三月三日花宴序》、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苏东坡《叶嘉传》、唐庚《斗茶记》、张岱《闽老子茶》、张岱《阳和泉》、张潮《中冷泉记》等。其中《中冷泉记》以位於南京扬子江金山寺,有“天下第一泉”之称的中冷泉為題材生动地描写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侣、道士胸中皆带仙气。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盖,盘龙石栏,寺僧纷纷汲水,为当时来到烧香拜神的几万香客备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带领张潮攀登嶙嶙的乱石,到山顶看见一面石壁,刮去青苔,露出几行字,说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间,必须在子午两个时辰,用特制的铜瓶,用长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间的石窟中汲取。张潮跟随道人答乘夜行船,两天后到了闰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个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这就是中冷窟!”

茶与书法

苏轼 啜茶帖

以茶為題材的書法作品稱為茶帖,著名的茶帖怀素苦笋帖》,苏东坡啜茶帖》、《季常帖》、《新岁展庆帖》,蔡襄精茶帖》 、《天际乌云帖》,米芾笤溪帖》,趙令疇賜茶帖》、金农玉川子嗜茶帖》等。

茶画

茶也是中國畫常見的題材,著名的茶画有很多,例如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是根据何延之《兰亭记》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在喝茶,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描繪文徵明和几位诗友在有“天下第二泉”之称的无锡惠山泉品茗。二人在茶亭泉井边席地而坐,文徵明展卷颂诗,友人在聆听;古松下一茶童备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着各种茶具。中国文人至爱的高山、流泉、古松、友谊,尽在以茶会友中。

還有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唐人《宮樂图》,北宋趙佶(宋徽宗)《文会图》,赵元《陆羽品茶图》,元赵孟頫斗茶图》與《茶榜》,元倪云林《龙门茶屋图》,元颜辉《煮茶图》,元胡廷《松下烹茶图》,元钱选《卢同煮茶图》、《品茶图》,丁云鹏《玉川烹茶图》,明唐寅《事茗图》、《卢同煎煮茶》,胡锡珪《洗砚烹茶图卷》,清高凤翰《天池试茶图》,清高翔《煎茶图》等。

採茶相關藝術

採茶歌是採茶人在採茶所唱的民謠,後來配合採茶水的動作,演變成採茶舞採茶戲等傳統表演藝術形式。

茶与禅宗

唐人飲茶之風,最早始於僧家[1],“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赵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赵州和尚即著名的唐代名僧赵州从谂(公元778-897),因常住赵州(今属河北省赵县)观音院(今柏林寺),又称“赵州古佛”,由于其传扬佛教不遗余力,时谓“赵州门风”。他于禅学于茶学都有很高的造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文曰:“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品飲

梅州一茶田風景

茶的主要味道来自茶叶,因此茶叶对茶的品质影响也是最大的。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主要的茶叶出产地,因此茶叶的品种也特别多。其中有名的品种更是不少,中國茶發酵程度可分為綠茶水紅茶水青茶水黃茶水白茶水黑茶水

除了水外,茶葉質也備受重視。

茶器

紫砂茶壶

茶具是所有泡茶过程中必备的器具,不单指茶壶、茶杯,廣義的茶具還包括各種備茶、煮茶、貯存茶葉用的器具以至喝茶場所內的家具、陳設。被认为对茶的品质有着莫大的影响。

宋朝的《茶具图赞》列出了12种茶具。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10种茶具,包括茶炉 、茶灶 、茶磨、茶碾 、茶罗 、茶架 、茶匙、茶筅 、茶瓯 、茶瓶。

最早的茶壶使用金、银、玉等材料制成。唐宋以来,由于陶瓷工艺的兴起,逐渐被铜和陶瓷茶具代替。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更重要的是价格相对较低,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

宋代湖南长沙出产的茶具,十分精美,价值以白金计算。赵南仲曾出黄金千两定制一副茶具具献给皇帝。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唐朝皇帝用的纯金茶具。明代供春时大彬手制的紫砂壶更成为昂贵的艺术品。

茶相關家具、儲具與陳設、佈置

茶相關家具、儲具有茶几具列日语台子茶櫥日语器局都籃日语提籃等,陳設有插花用的花瓶、燒香用的香爐,茶所佈置有掛軸等。

茶藝

中國茶藝是一種儀式化的飲茶方式,它把简单的饮茶行为升华成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使人们在一道道繁杂琐碎的程序之后,能够浅酌慢饮,陶醉于一种恬静、淡泊、忘我的境界,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慰藉。中式茶藝師經常身著中國傳統服飾,坐在茶几或茶盤後面,然後開始加熱和沖洗茶具幫你泡茶,不同的茶應準備不同的茶具。所需步驟和工具的數量取決於正在執行的茶道版本。例如,傳統的中式潮州茶道就包括 21 個步驟;武夷山茶道甚至包括 27 個步驟。[2]

很多人喜欢这种泡茶和喝茶的艺术,現時許多其他國家的人也热心于中國茶藝。他们不仅喜爱茶的味道,也享受泡茶过程中的乐趣,此外还能放松心灵。

茶所

江南茶馆

北京的茶馆是北京的一个特色,老舍曾经有话剧茶馆刻画茶馆里的众生百相。现在在北京前门西,开设了老舍茶馆,里面有一些曲艺节目表演。

廣東茶楼的特色是喝茶時同時吃點心。到茶楼品茗粵語稱之為飲茶

茶館

茶館是供人品茶、喝茶的公共場所。中国茶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风俗,有北京茶馆、四川茶馆、天津茶社、杭州茶室、广州茶楼等等,形成了中国的茶馆文化。

根据中国古典典籍,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叫茗铺清代茶馆发展成为大众娱乐场所。京师茶馆,列长茶案,可以自己带茶叶,可以提鸟笼,入座买水。乾隆末年江南有河滨茶馆、卖茶、瓜子、糖果、春卷烧卖水饺子。上海茶馆最早出现在同治初年,“丽水台”茶楼,楼高三层。到了光绪丙子上海有了广东茶楼,卖茶和各种小吃,早茶卖鱼生粥,午茶有点心、蒸粉果;夜茶有莲子粥、杏仁露。不久上海还出现东洋茶馆。苏州茶馆、除去喝茶、品尝点心外,还可以欣赏苏州评弹说书;北方茶馆有说书、相声

當代,當子女離開了家庭到外地工作和結婚後,他們就較少探望自己的家人。故此,祖父母也就很少和孫兒見面。前往茶樓品茗就成了家庭相聚的一個重要活動。每逢星期天,中式茶樓常常滿座,特別當人們慶祝節日時。這個現象反映了中華文化中的家庭價值觀。

此外,源自台湾茶艺馆开创了新一代休闲娱乐场所的先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茶艺馆已经从台湾开始,进入到大陆各省市及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聚居区。与之前的茶馆不同的是,茶艺馆里面一般仅提供茶艺服务,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在客人面前进行茶艺的表演,而不提供其他饮食服务。对茶文化的高度重视使得茶艺馆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从而提升其消费品味。

茶寮

茶寮专门用作品茶、進行茶儀式的私家独立小屋。不少私家園林都有設置茶寮。

茶与养生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

大中三年(850年)有一位和尚130岁,宣宗皇帝问他服什么药才能如此长寿?和尚答道:“我向来不知药性,平生只爱喝茶,每逢云游到一个地方,先讨茶喝,喝一百碗也不嫌多。”皇帝赐和尚五十斤上等茶。

高濂的养生经典《遵生八笺》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顾元庆茶谱》亦说: “人饮其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茶史

中国人饮茶的习惯,从唐、宋、明、清到现代,有很大的变化。飲茶始於漢代,由於隋朝短暂,茶事记载很少。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的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并趋向以散茶为主,同时烹饮的手续也大为简化。到了明代,饼茶、团茶较少见了,较多以喝散茶为主,烹茶方法亦由过去煎茶为主逐步发展为冲泡为主。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了城市的茶馆,并逐步兴起,成为适合各个社会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并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现代,根据不同情况(如不同场合的特殊礼节),中国茶有着不同的泡法。

贡茶

宋代 大龙团贡茶

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公元前11世纪,巴、蜀等国曾向周武王进贡茶、蜜等物資。将品质最优良、或产量稀少的茶奉献帝王,开始于开宝末年,福建建瓯凤凰山成为御用北苑茶园。太平兴国初(975年),特别御制龙凤模,派遣蔡襄为福建转运使往北苑监制龙凤团茶。根据宋代熊蕃所著《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仅仅北苑的贡茶就有四十多种,包括“御苑玉芽”、“龙团胜雪”、“万春银叶”、“无疆寿龙”、“瑞云祥龙”、“玉叶长春”等。其中“龙团胜雪”尤其名贵,所采的茶叶必须一芽带一叶,称为“一枪一旗”;再将一枪一旗的芽茶烫热后,只剔出中心一缕,放到贵重的容器里,用清澈的泉水泡浸,晶莹光洁净,如同银线,叫“银线水芽”;然后再用御制龙凤寸方模将银线水芽压成寸方小夸,上有小龙图案,叫“龙团胜雪”。包装十分考究,先用防潮的青箬叶包上几层,再用黄缎包裹,加朱红印封,放入朱漆盒,外加镀金锁。每年御贡的团茶只得一百夸,每夸价值四十万。

历代贡茶:

茶俗

以茶祭祀

茶也是中國傳統祭祀常見的祭品之一。以茶祭天始于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见陆羽《茶经》。)开后世帝王以茶祭天、祭神、祭山的先河。唐代文人摆茶宴祭泰山清代帝王祭天之礼大盛。逢正月初九天诞日、七月七日七夕日、八月十五中秋节、十二月二十三灶君日等节日,紫禁城养心殿摆茶祭神。民间流行中秋节以茶拜祭月娘娘。

品茶文化普及之後,各種民間祭祀也常用茶為祭品。

奉茶、敬茶與送茶

中国文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画家郑板桥题画:“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绝可怜爱。”又诗:“月光清峭射楼台,浅夜篱门尚半开,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 ……坐久谈深天渐曙,红霞冷露满苍苔”,描写黄昏时分朋友来访,主人唤茶招待,二人深谈直到黎明。以茶会友,自然也包括红颜知已,文震亨说到茶的一项功用:“青衣红袖,密语私谈,可以助情热意。”很多人喜欢和别人一起喝茶,不光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在中國社會,當晚辈要向長輩表示尊敬时,會向他們奉上一杯茶。以往,下屬要為上級準備茶水;但时至今日,社會變得開放自由,這種傳統一般只有重要節日或場合出現。而長輩為晚輩沖茶則是關懷、友好的表現。

當有人犯了嚴重錯誤,或想表示歉意之時,會為對方奉上一杯茶作為表示。

中式婚礼上,新人在訂婚時常會以茶作為禮物,這是因為茶樹種植後根深,不能移植,寓意堅貞。新郎新娘在正婚禮之後,的見舅姑禮歸寧時,會向自己或配偶的父母、長輩敬茶,父母、長輩喝茶後會给新婚夫妇一个代表着好运的红包,然後新人再向其他親屬逐一奉茶,並会用正式親屬稱謂呼来称呼對方,這也代表新人各自與配偶原有的親屬確立姻親關係。拒绝喝茶表示不同意婚事——这是比较少见的,因为这是会让新夫妇丢脸的事。

端茶送客

清朝之時,官场的迎来送往为客人送上一杯茶只是一种形式,客人并不真正喝茶。尤其是当下属拜见上司时,即使面前有茶亦不敢喝。当正事说完后,主人会举起茶杯说:“请喝茶”。这时客人会识趣的赶快告辞,因此端茶成为一种送客的暗示。[3]但随着「送客文化」之改變,以及較為「親下屬」的管理方式之興起,端茶送客已然步入歷史[來源請求]

泡茶的水

天下第一泉:镇江金山寺中冷泉
杭州虎跑泉

中国历代对泡茶的水十分讲究,认为水是茶之本。

明朝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写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乾隆帝曾说:“茗饮之本,其必资于水乎?”。乾隆特制银斗,品试全国的泉水,按水的质量分别高下:北京玉泉山第一,中冷泉第二,无锡惠泉第三,杭州虎跑泉第四。(乾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茶圣陆羽不但是品茶高手,也是品泉高手。

泉水分以下几种:

  • 天泉
    • 雨水 明代文人讲究用天水,他们对于春、夏、秋、冬四季的天泉,有不同的评价。秋天的雨水烹茶最好、其次是梅雨季节的雨水,再次是春雨,而夏季多暴雨,水质最差,不主张用来烹茶。收集雨水时必须用干净的白布,在天井中央受雨水。至于从房檐流下的雨水,不能用。
    • 雪水 “瑞雪丰年”,古人认为雪水是五谷的精华,用来烹茶最雅。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闲尝雪水茶”。
    • 露水 又名“天酒”,古代神仙的饮料,《山海经》写道:“仙丘降露,仙人常饮之”。中国历代皇帝王中乾隆最讲究露水。乾隆帝夏天常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喜欢收集太平湖中荷叶上的露水烹茶,认为胜过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泉水。
  • 地泉—各朝代对于中国各地的名泉,排名次序略有不同:

相關學術研究

中国为茶的故乡,对茶的研究相当深入,並有專門研究茶的學問茶學。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的茶学专著不下五六百部,流传至今的也有百余部,这是中国茶文化特有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記有煎茶博士一詞:“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指的是会煎茶、精通茶艺之人。陆羽唐德宗当面尊称为“茶博士”。

古代茶書

由于各代备茶、饮茶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要求不同,各代茶书的内容也大不相同。各代茶书是各代茶文化的缩影,由唐代到明代,大体反映一个由繁到简,反归自然的过程。唐代「對花飲茶」一事被認為是煞風景之事[4]。唐、宋盛行“茶团”、“茶饼”(茶砖),制造、备茶、饮茶的程序最复杂,茶团还中常常添加龙脑等香料。宋代的特点是从皇帝到士大夫大兴鬥茶之风,追求茶汤表面变幻的图形,享受竞赛的热闹,增設贡茶院[5]明代是一个大转折点,社会崇尚天人合一,崇尚返归自然,徐渭《密集致品》:“茶宜精舍、宜雲林、宜幽人雅士 、宜衲子仙朋、宜松月下、宜花鳥間……”。茶不再讲究添加贵重的香料,也不鬥茶,把茶的真香提到第一位,创造了泡散茶的风气,一路延续到今天。

中國茶学专著見茶学文献列表

現代研究

中国学者近年来在中国茶文化的研究上有不少成绩,《中國茶文化叢書》1-8册,二千餘页内容丰富,是近年可喜的成果。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2. ^ [六大茶類]中式茶文化 - 世界茶葉的起源 - ABoxTik 一盒精品. aboxtik.com. 2023-02-17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中文(繁體)). 
  3. ^ 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p.192
  4. ^ 田藝蘅《煮泉小品》 :“唐人以對花啜茶為煞風景,故王介甫詩雲‘金谷千花莫漫煎’,其意在花,非在茶也。”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說:“對花啜茶,唐人謂之煞風景,宋人則不然,張功甫梅花宣稱,有掃雪烹茶一條。放翁詩雲:‘花搖 新茶滿市香’,蓋以此為韻事矣。”
  5.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至道年(995-997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洲、西小丰、大熟六焙。录南剑,又免五县茶民,专以建安一县民力裁足之。……庆历中,取苏口、曾坑、石坑、重院属北苑焉。”

来源

书籍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