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媒體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媒體,目前指的是在台澎金馬的報紙、電視、電臺、網路等媒體。

主要媒體

通訊社

據原行政院新聞局統計,截至2007年9月,台灣有1,260家通訊社[1],多數集中在臺北市。官方通訊社有:中央通訊社(中央社)、軍事新聞通訊社(軍聞社)。

電視

目前台灣的電視普及率接近100%,有線電視的普及率也相當高,達60%(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佈2016年調查資料)[2]

1993年,中華民國政府制定《有線廣播電視法》來管理台灣快速激增的有線電視系統。1999年2月,《衛星廣播電視法》公佈,開放外國公司營運有線電視,防止有線電視的壟斷性發展。至2004年止,臺灣共有60家本國公司和19家外國公司提供93個和42個衛星頻道。 2005年中,臺灣共有63個有線電視系統。由於便宜的費率(一般約560新台幣/月)加上節目內容的多元,有線電視在台灣相當受歡迎。頻道大多數以中華民國國語閩南語播出,少數為日語英語發音。服務特定族群的客家電視台原住民族電視台在2003年及2005年開播。絕大多數的頻道都是原文發音配上中文字幕。可看的頻道在不同的地區有些微的不同,以下的頻道是大多數地區都可以看到的。

中華民國政府於2012年6月30日收回所有無線類比電視頻道使用權,改為全數位訊號播放。預計2017年完成有線電視系統全數位化,並於2019年完成有線電視頻道全HD放送。

無線電廣播

1993年,台灣只有33家廣播公司,今天台灣有178家有註冊的廣播電臺(截至2007年9月止)[1]。如果加上未合法化的「地下電台」,台灣廣播電台的密度,無論是AM調幅還是FM調頻,皆相當驚人。脫口秀流行音樂新聞評論叩應等類型的節目皆受到歡迎。

(下面列出擁有聯播網絡,或知名度較高的電台)

報紙

報禁在1988年剛解除時,台灣只有31家報紙;今天則成長到2,273家報紙(截至2007年9月止)[1],其中包含超過30家全國性報紙與數百家地方性報紙。報紙的選擇很廣,含蓋了大多數不同的政治觀點。

雜誌和期刊

1988年時,台灣只有約3,400家雜誌,雜誌出版業共計7,088家(截至2010年7月底止)[3]。雜誌的種類非常多元化,包括商業、政治、娛樂、英文、生活時尚、電腦、健康、烹飪、汽車、女性、教育和旅遊等各類型雜誌。

報導模式

外界調查

2007年金車教育基金會的調查指出,台灣大多數的青年學生對國際資訊認知貧乏且片斷,僅對單一重大事件、影視明星及體育賽事有興趣。加入WHO是台灣多年來努力目標,卻只有64.9%的學生知道是世界衛生組織。而油價高漲的年代,卻只有五成的學生知道石油價格掌控在簡稱OPEC的石油輸出國組織。2012年奧運舉辦地,僅有31%學生知道是在英國倫敦,比94年調查下降高達20%。七成一的青年學生認為最需加強英語教育,因為要擁有國際觀,應具備的重要條件就是要有外語能力(75.3%),時常閱讀國外資訊(74.8%)及瞭解國際禮儀(58.6%)。[4]

2008年有一篇廣受討論的部落格文章[谁?]曾提到《當我們的國際觀只剩下王建民》「離開台灣後,我看電視的時間變多了,我竟然也覺得電視變好看了,就連新聞也精采很多。台灣人對這個世界似乎『毫無感覺』,因為台灣人只想關心自己的事,只關心媒體告訴我們的事,當全世界的焦點都關注在糧食危機、在蘇丹達佛、在西藏、在是否抵制奧運時,台灣媒體呈現的是蕭萬長到大陸參加博鰲會、吃飯坐主桌、看表演坐第一排之類的畫面,台灣媒體呈現的是有所謂台灣之光之稱的王建民又贏了。也許今天我人在國外,於是才會有這種對於台灣在國際新聞資訊流通上的不平衡感,但也因為我到了國外,才會知道台灣人因為選擇性少而錯失了多少重要的訊息。在台灣,我們的選擇似乎只增加在購物中心的boutique裡,台灣媒體守門人的偏食,幾乎讓觀眾沒得選擇。Walter Lippman在《Public Opinion》裡指出了大眾傳播媒介對於人們形成公共事務認知及瞭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性;由於外在世界過於複雜,以致一般民眾無法僅依靠單薄的個人經驗來理解,而必須仰賴大眾傳播媒介來吸收資訊,塑造個人『腦海中的圖像』(the pictures in our head)。台灣人,你能想像自己的國際視野只剩下王建民以及手上的那幾個境外基金嗎?當媒體都偏食了,我們就不能自願得到厭食症。」[5]

2008年,台灣媒體卻後知後覺。以2008年科索沃宣佈獨立事件為例,國外各大媒體幾乎都將科索沃宣佈獨立一事於事發六小時內登上頭條,而同時間,各官網上全然是些不重要的政治及社會新聞[6]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在《如何培養青年的國際觀》的演講中提到:第一當然是「語言」;第二是「培養對國際事物的興趣」;第三是要有「國際文化的敏感度」;第四是「對國際局勢的瞭解」;第五是「緊密的連結概念」;第六是時時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中找定位」[7]。這些顯然都是台灣媒體所需大力加強的。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存档副本. [2007-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3). 
  2. ^ 存档副本. [2016-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7). 
  3. ^ 報紙、雜誌產業概況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3 - 2010-8-19
  4. ^ 強化學生國際觀 應重視國際知識和關懷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紀元, 11/29/2007
  5. ^ 當我們的國際觀只剩下王建民. [201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6. ^ 科索沃宣佈獨立. [2012-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7. ^ 如何培養國際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劉必榮部落格)

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