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澤自由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但泽自由市
但泽自由市
Freie Stadt Danzig (德語)
Wolne Miasto Gdańsk (波蘭語)
1920年—1939年
但泽国旗
国旗
但泽国徽
国徽
国歌:《为了但泽/格但斯克》
Für Danzig / Gdańsku
位于德国和波兰之间的但泽
位于德国和波兰之间的但泽
1930年欧洲中的但泽自由市
1930年欧洲中的但泽自由市
地位国际联盟保护之下的自由市
首都但泽
常用语言德语
宗教64.6% 信义宗
32.2% 罗马天主教
政府共和国
市长 
• 1919–1920
雷吉纳德·塔沃尔
• 1937–1939
卡尔·伯克哈特
参议院主席 
• 1920–1931
海因里希·萨姆
• 1934–1939
亚瑟·格莱瑟
立法机构但泽人民议会
历史时期战间期
• 建立
1920年11月15日
1939年9月1日
• 并入德国
1939年9月2日
面积
1923年1,966平方公里
人口
• 1923年
366730
货币纸马克(1923年前)
但泽盾(1923年后)
前身
继承
西普魯士省
但泽-西普鲁士帝国大区
今属于 波蘭
但澤自由市地圖

但泽自由市(德語:Freie Stadt Danzig波蘭語Wolne Miasto Gdańsk)是1920年至1939年间的一个半自主城邦,包括波罗的海德意志港口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及邻近地区的近200个城镇。

历史

但泽位於维斯瓦河入海口。维斯瓦河流域面积194,424平方公里,占波兰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粮食从波兰和乌克兰通过内河航运抵达但泽市,再转为海运送往荷兰等地。贸易造就了但泽的繁荣。16至17世纪,但泽成为波羅的海最富裕的港口城市,被称作“东欧阿姆斯特丹”,许多欧洲国家也因此覬覦但澤的地理位置與財富。普鲁士、波兰、法国等都曾经控制但泽,其中以普魯士和波兰之間的争夺最为激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依據巴黎和会確定的“住民自决原则”,波蘭復國。但泽雖曾为波兰领土,但经普魯士德意志百多年统治,当时的人口已变成以德意志人佔多數,故有认为应该继续由德国统治。但法国、美国、波兰强烈反对但泽并入德国,而德国和英国反对但泽并入波兰。各方为但泽的归属争执不下,最终妥协的结果是成立但泽自由市

根据1919年《凡尔赛条约》第100条(第三部第十一节)条款,该政权于1920年11月15日建立起来[1][2]

但泽自由市包括但泽市及其附近的城镇、村庄和其他居民点,主要居民为德意志人,之前數百年屬於德國。根据条约,这一地区将同一战后的德国魏玛共和国)及新建立的波兰第二共和国(战间波兰)保持分立,但并非一个独立国家[3]。自由市处于国际联盟的保护之下,与波兰为关税同盟关系。

波兰拥有在但泽发展和维护交通通讯和港务的全部权利[4]。自由市的建立是为了使波兰能够获得一个足够规模的海港,市内大多数居民为德意志人,但亦有显著的波兰裔人口[5][6][7]。但泽的德意志人口对于被迫同德国分隔感到相当不满,希望回归德国,而农村地区以波兰人为主,希望回归波兰[8]

由于波兰仍未完全控制这一港口(尤其是军事设施),1921年另一新港在格丁尼亚开始建设。

在1920年至1935年,但澤是波蘭裔和俄羅斯裔猶太人移民北美的主要出發港口之一。

1933年,自由市政府权力为名義上由当地成立的德国傀儡地纳粹党所取得。部份犹太人逃离了但泽。1939年德国佔领但澤后,纳粹废除了自由市并将其并入新建的但泽-西普鲁士帝国大区。他们将市内的波兰人和犹太人归为次等人,使其参与劳动或将其送往集中营。其中许多人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包括附近的施图特霍夫集中营(位于今波兰什图托沃)。

1945年初苏联红军攻占但泽,大量德国裔居民逃亡或被杀。战后许多幸存的德意志人被驱逐,波兰人开始遷入。根据《波茨坦协定》,该市併入為波兰的一部分,后被更名为格但斯克

根據自由市政府1923年11月1日的人口統計[9]:11
民族 德國人 德波混血 波蘭卡舒比馬祖爾人 俄羅斯烏克蘭人 猶太人 未分類 總計
但澤本地人 327,827 1,108 6,788 99 22 77 335,921
外來人 20,666 521 5,239 2,529 580 1,274 30,809
總計 348,493 1,629 12,027 2,628 602 1,351 366,730
佔比 95.03% 0.44% 3.28% 0.72% 0.16% 0.37% 100.00%

參見

参考文献

  1. ^ Loew, Peter Oliver. Danzig – Biographie einer Stadt. C.H. Beck. February 2011: 189. ISBN 978-3-406-60587-1 (德语). 
  2. ^ Samerski, Stefan. Das Bistum Danzig in Lebensbildern. LIT Verlag. 2003: 8. ISBN 3-8258-6284-4 (德语). 
  3. ^ Kaczorowska, Alina.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Routledge. 2010-07-21: 199. ISBN 0-203-84847-0. 
  4. ^ Yale Law School. The Versailles Treaty June 28, 1919: Part III. The Avalon Project. [2007-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14). 
  5. ^ Chestermann, Simon. You, the People; 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tate build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 [2011-04-26]. ISBN 978-0-19-926348-6. 
  6. ^ Zapiski historyczne: Volume 60, page 256, Towarzystwo Naukowe w Toruniu. Wydział Nauk Historycznych – 1995
  7. ^ The Danzig Dilemma; a Study in Peacemaking by Compromise John Brown Mason page 4-5
  8. ^ Levine, Herbert S., Hitler's Free City: A History of the Nazi Party in Danzig, 1925-39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p. 102.
  9.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Mason 194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