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雄 (基隆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文雄
親民黨 親民黨第6、7屆副秘書長
任期
約2008年—2017年7月31日
主席宋楚瑜
前任廖蒼松
继任馬傑明(第7屆共同出任)
 中華民國第4、5、6屆立法委員
任期
1999年2月1日—2008年1月31日
选区基隆市立法委員選舉區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54-09-18)1954年9月18日
 中華民國臺灣省基隆市
逝世2017年7月31日(2017歲—07—31)(62歲)
臺灣基隆市安樂區長庚醫院
死因心肌梗塞[1]
墓地回教公墓
籍贯浙江溫州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2000年)
親民黨 親民黨(2000年3月31日-2017年7月31日)
配偶曹若蘭
儿女劉瀛仁(長子)
劉宇宸(長女)
劉語合(次女)
劉與安(次子)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穆斯林
经历

劉文雄(1954年9月18日—2017年7月31日),中華民國政治人物臺灣戰後中国大陆移民第二代,籍貫浙江溫州,生於基隆市,曾任中國國民黨臺灣省議員親民黨立法委員親民黨副秘書長等。2017年獲蔡英文政府提名為監察委員,由於送交立法院審理中而尚未通過此人事案。7月21日凌晨,劉文雄因酒後嘔吐窒息而緊急住院,10日後不治。

任職省議員期間,劉文雄與時任臺灣省省長宋楚瑜非常友好,日後宋楚瑜創建親民黨,劉文雄從國民黨轉投親民黨,並成為黨內重要領袖之一,此後一直留在親民黨,未如許多親民黨政治人物重回國民黨

家世與宗教

劉文雄祖先是中國邊疆的回族(血統上可能是漢人東干人,法律上定義為「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後遷徙至河南開封[2],高祖父為開封當地的阿訇,一百多年前又隨著隨著回教部隊從河南開封南下到浙江溫州定居[3]。而劉自幼信仰伊斯蘭教,是臺灣政界少有的穆斯林。雖因從政之故,在戒律上頗多扞格,但從未背棄伊斯蘭教。任職國會時,其同事穆閩珠林忠正丁守中等人的家族都是伊斯蘭教背景,不過還保持穆斯林身份的只剩下劉文雄一個[4]。過去他擔任立委時,都會在辦公室門口掛上《可蘭經》,但外界皆知他喝酒,已違反戒律,他也坦承,作為政治人物,他只有遵守「不吃豬肉」,其他很多戒律,如「不許飲酒」、「每天祈禱五次」,他都無法遵守了,但他依然心中虔信伊斯蘭教,他說他對死亡無所畏懼,因為死亡是回到真主的身邊[5][6]

經歷

劉文雄是政治大學地政系畢業,原本從商,27歲時於青商會結識基隆市長張春熙,因機智、口才便給,張春熙拔擢之為基隆市政府機要秘書,因而步入政壇。而後擔任臺灣省議會第9、10屆省議員,連任第4、5、6屆立法委員[7]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劉文雄參選基隆市長,時為國民黨籍的基隆市議員許財利執意違反黨紀退黨參選,導致藍軍票源分裂,由民進黨提名的李進勇當選基隆市長。鑒於1997年許財利脫黨事件,2001年劉文雄禮讓許財利參選,而許財利也公開承諾倘若當選只當一屆,次屆市長選舉將全力輔選劉文雄。

2005年三合一選舉,時任基隆市長許財利違背當初僅任一屆市長的承諾,再度參選。劉文雄憤而參選,可惜不敵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輔選而引發的棄保效應,最後以敗選收場。但許財利任期未過半即因糖尿病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病逝。而當時的基隆市議會議長張通榮即宣布參選市長補選。2007年3月11日(許財利喪禮次日)劉文雄也在基隆碧砂漁港蔣經國銅像前宣布參選,但劉文雄因不欲破壞泛藍團結,宣佈以無黨籍身分參與補選,但還是敗給了有國民黨奧援的張通榮。最終劉文雄三度問鼎市長寶座都落敗。[7]

2008年,國民黨、親民黨原本有共識,要讓劉文雄轉任監委,最後卻因當時總統馬英九反對而破局,劉文雄因而轉行當名嘴,時常上政論節目猛烈批評馬政府。[7]

2016年劉文雄代表親民黨參選立委選舉基隆市選舉區),與民國黨的楊石城、國民黨郝龍斌民進黨蔡適應一同角逐,結果不敵蔡適應,亦輸給郝龍斌,只拿下第3名。

2017年3月,總統蔡英文提名劉文雄為監察委員,但人事案在立法院引發爭議。據透露,是部分綠委對於劉文雄身為親民黨的泛藍血統「很有意見」。劉文雄本不願回應,後來表示他自己「從頭到尾都是被動」、「能為國家做事情的話就做」。[8]

2017年7月21日,劉文雄凌晨酒醉嘔吐窒息,引發心肌梗塞送醫。[9]家人發現後立刻通報119專線,救護員施以心肺復甦術電擊才恢復心跳呼吸,但依然無意識,緊急送往基隆長庚醫院搶救[10],期間曾以葉克膜維繫生命,但最終依然在7月31日因心肌梗塞病逝,享壽63歲。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總統蔡英文等多位政要皆前往致哀。8月3日於臺北清真寺舉行喪禮,並土葬於回教公墓[11]

參選紀錄

1997年基隆市長選舉

1997年基隆市市長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標記
1 李進勇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73,398 42.75%
2 劉文雄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65,176 37.97%
3 許財利 無黨籍 33,099 19.28%
選舉人數  259,795
投票數  174,161
有效票  171,673
無效票  2,488
投票率  67.04%

2005年基隆市長選舉

2005年基隆市市長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標記
1 陳建銘 台灣團結聯盟 台灣團結聯盟 58,243 31.46%
2 許財利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76,162 41.14%
3 劉文雄 親民黨 親民黨 47,932 25.89%
4 王拓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2,771 1.50%
選舉人數  292,330
投票數  187,248
有效票  185,108
無效票  2,140
投票率  64.05%

2007年基隆市長補選

號次 黨籍 姓名 得票數 當選
1 無黨籍 張通賢 1,105
2 無黨籍[12] 劉文雄 33,956
3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張通榮 56,115
4 無黨籍 張潮鐘 206
5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施世明 26,908

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2012年桃園縣第三選舉區選舉各里得票率
2012年桃園縣第三選舉區立法委員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標記
1 陳學聖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97,654 53.85%
2 盧照仁 台灣主義黨 1,473 0.81%
3 黃仁杼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72,395 39.92%
4 劉文雄 親民黨 親民黨 9,816 5.41%
選舉人數  241,543
投票數  183,645
有效票  181,338
無效票  2,307
投票率  76.03%

2016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2016年基隆市選舉區立法委員選舉結果
號次 候選人 政黨 得票數 得票率 當選標記
1 楊石城 民國黨 民國黨 19,045票 10.03%
2 劉文雄 親民黨 親民黨 23,485票 12.37%
3 郝龍斌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68,632票 36.15%
4 蔡適應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78,707票 41.45% 當選
選舉日期 2016年1月16日 選舉人數 298,947人
投票率 64.31% 投票人數 有效:189,869人
無效:2,378人

爭議

論文抄襲事件

臺灣《壹週刊》於2005年揭發劉文雄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碩士論文,有三分之一抄襲海大副教授黃文吉的論文,甚至連三十六張圖表都一模一樣[13]。 後來劉文雄雖控告《壹週刊》社長裴偉等人加重誹謗罪,但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比對後,發現兩本論文大幅雷同,且劉未註明出處的作法,也與學術論文格式不同,因此認定劉的論文有抄襲的可能,對裴偉等人以不起訴處分[13]

參考資料

  1. ^ 親民黨副秘書長劉文雄辭世 享壽63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視新聞網.2017-08-01
  2. ^ 邱慕天.土葬、速葬、簡葬 穆斯林喪禮送劉文雄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灣醒報.2017-08-03
  3. ^ 回教立委劉文雄選情比戰情緊張P.112 - 今周刊.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9). 
  4. ^ 程嘉文.劉文雄是唯一回教立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大紀元.2005-02-09
  5. ^ 劉文雄昏迷一週 李鴻鈞:請大家集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頭殼.2017-07-29
  6. ^ 翁嫆琄.身為回教徒愛喝酒 劉文雄曾說:死亡是回到真主身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Ttoday新聞雲.2017-07-31
  7. ^ 7.0 7.1 7.2 戴之聖. 【一路好走】劉文雄昏迷10天今晚辭世 享年63歲. 蘋果日報. 2017-07-31 [2017-08-19]. 
  8. ^ 符芳碩、陳郁仁. 不滿劉文雄 綠委擋監委名單. 蘋果日報. 2017-05-30 [201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9). 
  9. ^ 吳淑君. 劉文雄走完一生 沒選上市長是他最大的缺憾. 聯合報. 2017-07-31 [2017-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0. ^ 林嘉東. 親民黨副秘書長劉文雄一度命危 緊急手術搶救. 自由電子報. 2017-07-21 [2017-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1. ^ 曾健祐. 劉文雄病逝長庚醫院享壽63歲 將依伊斯蘭教葬禮. 聯合新聞網. 2017-07-31 [2017-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2. ^ 劉文雄參選時為親民黨籍立法委員,但以「無黨籍」的身分登記。
  13. ^ 13.0 13.1 檢察官證劉文雄論文抄襲. 蘋果新聞網. 2006-02-11 [2021-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3).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