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主教会
![]() 天主教会 Ecclesia catholica(拉丁文) | |
---|---|
![]() | |
宗派 | 天主教 |
神学 | 天主教神学 |
教体 | 主教政体[1] |
领袖 | 教宗
方济各[2] (罗马主教) |
行政 | 圣座 经罗马教廷执行 |
个别教会 | 自权教会[注 1] · 拉丁礼教会 · 东仪天主教会(23) 教区 · 总教区(640) · 一般教区(2,851) |
区域 | 全球 |
创始人 | 耶稣基督 (根据天主教传统) |
起源 | 1世纪 罗马帝国犹太行省耶路撒冷 |
信徒 | 13亿1327万8000人(截至2017年年末)[4] |
神职人员 | 枢机:223 主教:5389(截至2017年年末) 司铎:41万4582(截至2017年年末) 终身执事:46,894(截至2017年年末) |
官方网站 | 圣座官方网站(英语) |
基督教 系列条目 |
---|
![]() |
![]() |
天主教会(拉丁语:Ecclesia Catholica;希腊语:καθολικην εκκλησίαν;意为“大公教会”)是基督宗教各教派中人数最多的教会,其以教宗为领袖[5][6][7][8],故又称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公教会或罗马大公教会,对西方文明有重大的影响。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天主教会可等同于天主教,后者为基督宗教三大宗派之一。
名称
“大公教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2世纪初[9]。直译“大公教会”或“至公教会”。καθολικην一词的含义是全体、普世[10],这个词和“至一”、“至圣”、“宗徒”几个元素组成“大公教会”,用作称呼正统基督教会。因通常用“至公”一词简称,故两者等同。在使徒信经中有一条是“我信圣而公之教会”。传入中国后,常被称为“天主教”,以与被称为“基督教”的新教派分别。
简史
天主教会认为耶稣基督的宗徒伯多禄(彼得)接受基督的托付,建立教会,成为教会的基石,是罗马教会的第一位主教,并在这个职位上领导各地教会。此后沿袭下来的罗马的主教也因此享有各地教会的领袖地位。因此大公教会是从伯多禄开始一脉相承,是以罗马主教为领袖的普世教会。
新教否认其一脉相承的观点,认为耶稣基督没有委托彼得称为教会的基石,彼得也没有建立罗马教会,罗马教会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建立起来的。[11][12][13]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之后,罗马主教的地位在西罗马帝国继续得到巩固,但在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主教的地位渐渐上升,与罗马主教常常分庭抗礼。11世纪发生东西教会大分裂后,东方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主教(普世牧首)为首,使用正统教会的名称,西方教会以罗马教宗为首,继续使用大公教会的名称。
16世纪出现宗教改革运动,新教蓬勃发展,新教人士常使用“旧教”、“罗马教会”的名称来称呼此天主教会,“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罗马天主教会”等别名由此而来。天主教人士较少使用这样的称呼。
大公教会传教士进入中国的时候,将“大公教会”翻译为“天主教会”,这是大公教会在中文的正式名称,是中文特有的情况。
组织与信徒
圣职人员
天主教的圣职人员按神品等级可分作3类,分别为主教、神父(即司铎)及执事。主教为十二宗徒的继承人,通常负责管理一教区所有事务。主教是由教宗亲自任命,合法继承人将被授予完满的神权,有权祝圣新司铎。主教是由天主制定继承宗徒位者,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
教宗,即宗徒之长圣伯多禄的继承人,也是罗马主教,普世教会的首牧,为世界主教团的首领、基督的代表、普世教会在现世的牧人;因此由于此职务,他在普世教会内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职权,且得经常自由行使之。[14]
教宗由于其职位,不仅享有对普世教会的权力,而且对所有个别教会及其信众拥有职权的首位,罗马教宗在尽其普世教会最高牧人职务时,常与其他主教们,而且与普世教会共融联合一起;但他有权按照教会的需要,规定执行职务的方式,即由其个人或与主教们集体执行。[15]教宗可召开,亲身或派人主持之,迁移、终止或解散大公会议,也可以批准该会议的法令。[16]现时按教会法,教宗由合资格(即80岁以下)枢机们当中选出,尤如早期教会中圣伯多禄宗徒为十二宗徒之首。神父(司铎)为主教的圣职协助者,可举行弥撒圣祭,施行圣事(除祝圣司铎和施放坚振外),协助主教牧养天主的子民(即管理堂区事务与教导教友)。执事又为主教的世俗事务协助者,主要以服务为主,也有宣读圣言 ,协助分送圣体等。执事通常是过渡性质,是司铎候选人升为神父的过渡,但也设有可允许已婚者担任的终身执事,此级神品于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后恢复。
枢机则为教宗的助手和顾问,由教宗直接任命,大部分枢机由主教担任,少有由神父担任。枢机的职责主要为辅佐教宗,负责协助教宗管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例如各圣部部长皆由枢机出任。1983年颁布的天主教法典(参照349条及356条)则称枢机为特别组成的团体(称为枢机团),依法享有选举教宗的权利,并以集体方式协助教宗处理较重要的事项,或个别地协助教宗处理普世教会的日常事务。枢机体制是教会设立的一种职务(教律),并非建基于神律,亦不是神品(圣秩)的一个等级。 枢机的职务,源于罗马教区的司铎团(Presbyterate)。[17]
圣职人员的排序为:教宗→枢机→总主教→主教→助理主教→辅理主教→神父→执事
修士及修女并非圣职人员,而是修道者,即愿意以其独特方式(如按不同神恩以服务或祈祷的方式)渡奉献生活的平信徒。
拉丁教会与东方教会
![]() |
系列条目 |
天主教会 自权个别教会 |
---|
![]() ![]() |
根据教礼排列: |
拉丁礼 |
拜占庭或君士坦丁堡礼 |
安提阿或西叙利亚礼 |
加色丁或东叙利亚礼 |
亚美尼亚礼 |
亚历山大礼 |
![]() |
在天主教历史的头一千年里,不同种类的基督宗教在欧洲的西方和东方基督宗教地区发展起来。最大和最著名的是拉丁教会,这是唯一的西方传统教会,全世界有超过10亿信徒。 与拉丁教会相比,23个自治的东方天主教会信徒相对较少,截至2010年,其信徒总数为1,730万。[18][19][20][21]
拉丁教会由教宗和他直接任命的教区主教统治。教宗在拉丁教会中扮演着直接的父权制角色,拉丁教会被认为是西方基督教的原始和主要部分,是源自欧洲和西北非的某些信仰和习俗的遗产,其中一些被许多基督教教派继承。追溯他们的起源到新教改革。[22]
东方天主教会遵循东方基督宗教的传统和灵性,并且是与天主教会完全交流的教会,或者在东西方分裂和早期分裂之后的几个世纪中选择重新进入完全共融的教会。这些教会的仪式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而不是教义的差异。
教会组织
与圣职人员相对应的则是教会的组织制度。天主教会的组织团体分为依据圣统制建置的教会科层机构(一般俗称为“教会当局”)、以及自治团体两大类型。圣统制内各机构的相对关系,类似国家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只不过是运用至全世界各个有教会的地方。圣公宗等使用主教制的宗派亦有类似的组织架构。
天主教会的自治团体,主要分为由修道士或修女组成的各种男女修会、以及由平信徒组成的各种善会。在教会法上,教会的自治团体需要获得教会当局的批准,才算是正式的教团。
信徒

截至2017年年末,天主教徒为13亿1327万8000人,占世界人口的17.73%。[4]天主教徒占所有基督徒的一半左右。[24]
全球天主教徒的地理分布持续发生变化中,非洲为17%,美洲为48%,亚洲为11%,欧洲为23%,大洋洲为1%。[25]
同样截至2017年年末,天主教在全球有5389位主教、41万4582位神父和46,894位终身执事,合共46万6865名神职人员。[4]任命的传道人包括3,157,568名教理学家,367,679名非专业传教士和39,951名非专业牧师。[26]
教义
根据天主教教义,《圣经》与教会当局的教导(即圣传)具同等地位,都是信仰最高法则。[27]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件圣事,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28](基督新教则仅保留洗礼和圣体作为正式的圣礼)。[29]在这其中,弥撒(圣体圣事为其主题)是最重要的。[30]
不过,新教与之基于圣经产生极大分歧,双方教义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信仰权威、得教的方法(救恩观)、圣母玛利亚的地位等等。[31][32][33][34]
日常生活中,诵经也是天主教信徒经常进行的活动。这些经文大都是一些经过编排好的重要经文的连祷,例如《天主经》、《宗徒信经》、《圣三光荣颂》、《玫瑰经》、《耶稣救主慈悲串经》
天主教的节日很多,在基督教三大派别少于东正教而多于基督新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圣诞节、复活节、救主慈悲主日、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圣体圣血节等。
三位一体
圣经内没有文字上的记录清楚表明三位一体的信理。但基于一些圣经经文以及根据教会的圣传,在于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后,为驳斥亚流异端,在《尼西亚信经》中成为基本信条。早期教父特土良是第一位使用“三一”(拉丁语:Trinitas)的神学家。[35]
传承性
天主教会由宗徒时代开始由首任教宗——圣伯多禄宗徒领导,并由伯多禄的继承人带领教会,经历一千多年,直到现在。是故天主教会显示出《尼西亚信经》中“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的特性。
圣事
天主教相信圣事是由基督耶稣亲自建立,透过有形的标记分施无形的恩宠。七件圣事涵盖基督徒生命中所有阶段,及一切重要时刻。在天主教内,圣事有七件,分别为: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神品)、病人傅油。 七件圣事主要分成三类,入门圣事,治疗圣事,共融和服务的圣事。
- 入门圣事
其中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和圣体圣事乃入门圣事,这些圣事为人准备入教奠定基础。 借着基督的恩宠,人类分享天主性体,这与本性生命的肇始、发展和滋养有类似之处。信徒透过圣洗而重生;借着坚振而坚强,并在圣体圣事中领受永生之粮。如此,借着入门圣事,他们常能更丰盛地接受天主的生命,并且迈向爱德的成全。[36] 除非已领受圣洗圣事,不能领受其他圣事。
- 治疗的圣事
入门圣事为基督徒只是个开始,在人生的旅途上,难免有一些不足,或有些犯罪之处。在受到痛苦、疾病和死亡,和犯罪之后,教会为信友提供两件圣事治疗心灵与肉身上的疾病或创伤--修和圣事与病人傅油。
- 为共融服务的圣事
圣秩圣事和婚姻圣事—是为其他人的得救而设立的,通过其为他人服务而达成的。这两件圣事赋予领受人,在教会内一项特殊使命,并用来建立天主的子民。透过这两件圣事那些已经领了圣洗和坚振圣事的人,将接受特殊的祝圣。那些接受圣秩圣事者蒙受祝圣而成为牧者,因基督之名,‘以天主的圣言和恩宠牧养教会’。另一方面,婚姻圣事使基督徒夫妇蒙受祝圣,为善尽他们夫妻与为人父母的职责。[37]
有些圣事是可以重复领受, 如: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和病人傅油。 亦有些圣事一生人只能领一次,如:圣洗圣事、坚振圣事、圣秩圣事(神品),因为这些圣事在人身上留下永不磨灭的神印。
死后的审判
义人在他犯罪之日,不能救他;罪人在他悔改之日,必受光荣。
对圣母的敬礼
天主教会强调圣母只是一个人类,也是受造物之一,并非神,也不会有与天主有同等地位。《教会宪章》第66条对敬礼圣母有以下的解释:“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于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之上,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从很古老的时代,荣福童贞已被尊为‘天主之母’的荣衔。信友们在一切危难急需中,都呼求投奔她的护佑。尤其自厄弗所会议以来,天主的子民对玛利亚的敬礼,在敬爱、呼求及效法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恰如她的预言:‘从今以后万世万代要称我有福’(路1:48)。这项在教会内经常存在的敬礼,虽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对降生的圣言,对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且特别能促进这项钦崇礼。原来教会在健全而正统的教义范围内,根据时代和地区的情况,根据信友们的习尚,批准了对天主之母的若干敬礼形式,其目的是为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更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因为一切都是为祂而存在(参阅哥1:15-16)。” [38]
天主教会有四个关于圣母的信理,分别为:天主之母、终身童贞、无染原罪(无玷始胎)和圣母活体升天。
天主之母
“天主之母”之名的荣衔也是因耶稣基督而来。耶稣基督作为一个真人、真天主,祂的母亲玛利亚故被称为“天主之母”,因为耶稣基督的人性和天主性是不可分开的。在历史中, 不乏不同异端不承认此项道理。431年的厄弗所大公会议中,教会为驳斥异端对基督降生奥迹的曲解,隆重宣布了圣母为“天主之母”,成为教会当信的道理,来表达及维护耶稣的“两性一位”。当中强调的是耶稣基督是真天主也是真人,由玛利亚因圣神而降生成人,救赎人类。因此,教会在宣告“天主之母”的时候,其实正是在维护耶稣“两性一位”的道理--天主性和人性同时结合在耶稣这一“位格”上。[39][40]
终身童贞
“终身童贞”的信理指出圣母是百分之百的母亲,而且在产时童贞正表示出圣母是单靠天主的力量将圣子带到人间,她不是靠人间任何的力量, 甚至不是靠人间爱情的力量来完成她的使命,因此圣母也是个百分之百“信德的母亲”,她不仅在领报时对天主说“是”和“愿意”,她还“愿意”到底,九个月之后她仍要这样“愿意”,单靠天主的力量、单靠信仰,在生产过程中把耶稣带来世上,在这里我们也可看到“终身童贞”不仅是做天主的旨意,它另一个意思就是单靠天主。在“终身童贞”所显示的信德的力量,对每一个信徒都是很重要、很大的启发[41]。
圣经版本
{{or|天主教会使用的《圣经》汉语译本,最初是用文言文来书写,并由拉丁文按照明朝官话翻译各地和人物的名称。是故,这些名称和新教由英文所翻译成的圣经不同;从翻译原本上说,现在天主教会主流采用的是思高圣经学会由圣经各种原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等翻译成的思高本,新教则是采用从圣经英语版本翻译成的和合本。所以直到现在,中国的天主教会和新教诸派都没有一本共同的圣经版本(有四部福音的合译本,但人名与地名各自保留原有的名称)
英文名 | 天主教译名 | 基督新教普遍译名 |
Abraham | 亚巴郎 | 亚伯拉罕 |
Eve | 厄娃 | 夏娃 |
Jeremy (Jeremiah) | 耶肋米亚 | 耶利米 |
John | 若望 | 约翰 |
Matthew | 玛窦 | 马太 |
Mark (Marco) | 马尔谷 | 马可 |
Messiah | 默西亚 | 弥赛亚 |
Moses | 梅瑟 | 摩西 |
Noah | 诺厄 | 挪亚 |
Paul | 保禄 | 保罗 |
Peter | 伯多禄 | 彼得 |
历史
宗徒时期
宗徒们执行基督的命令四散传播福音并建立了第一批普世教会,宗徒统续自此而始。
在罗马帝国的传播
在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后,普世教会脱离地下状态,西方和东方教会便逐渐形成,并成为东西罗马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改革后
马丁·路德对教义的质疑引发的神学争端,而掀起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紧接着欧洲的世俗君王利用此事,进行了宗教改革,向教会争夺权力。
法国大革命时期爆发了革命党对法国境内天主教神职人员和执事的屠杀。
19世纪末,意大利王国进犯并占领教宗国,教宗退守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和圣座签订《拉特朗条约》,梵蒂冈城国因而成立。
天主教与华人世界
与东方世界有关的天主教传教士,最有名的可说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他也被称为“东亚宗徒”。他虽然极想到中国传教,却也只在临终前到达今日中国广东省的上川岛,他后来亦成为传教主保。
天主教会在元朝时,曾由方济会会士孟高维诺来华,任北京总主教。不过未能融入汉人社会,并随元亡而终。至明朝中叶,开始有天主教传教士到达中国。隶属于耶稣会的利玛窦成功进入中国传教并获得明朝皇帝明神宗信任,天主教再次在中国传播开来,虽然经历清雍正“禁教”政策以来的各种影响,但天主教在中国至今已经根深蒂固。
目前中国天主教教友人数预估约有1500万人[42][43]。华人世界的天主教皆属于拉丁礼的天主教会。[44]
台湾
天主教传入台湾,始于西班牙及荷兰殖民台湾的时期,至明郑时期后中断,19世纪中叶以后再度传入台湾。在日治时代,虽然日本以神道教为国教,但在宗教自由上仍有一定的容忍,台湾的教会体制逐渐完备。
1949年奉行无神论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教廷有邦交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传教士曾遭拘捕入狱,继而多数被驱逐出境,不少宗教大多数传教士到台湾继续传教。1952年由传教区改制为从属于圣座的圣统制度,成为中国天主教会的第21个教省。
目前台湾的天主教会分为7个教区,以及1个宗座署理区,共14位主教,并设有一主教团(台湾地区主教团)。此外还有神父近700人,修女1,200人左右,分布在八百个教堂及其他教会机构。
各政党包括中国国民党和民主进步党等都有致力与教廷发展外交关系。民进党籍总统陈水扁于2005年访问罗马,出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葬礼,成为首位到访教廷的现任中华民国总统。国民党籍总统马英九于2013年3月出席新教宗方济各的就任典礼,是首位与现任教宗会面的中华民国总统。中华民国前任副总统陈建仁为天主教信徒,是圣大额我略教宗骑士团勋章及耶路撒冷圣墓骑士。
香港与澳门
港澳地区的天主教会,因为曾经历外国统治,故与中国大陆发展出不同的风貌。香港与澳门各自设有教区,在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下与教宗共融及受其领导、管理,而非受中国管辖、任命及祝圣的天主教爱国会。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是英属香港唯一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港督,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是首位信奉天主教的行政长官。首任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和香港民主党创党主席李柱铭也是天主教徒。
天主教香港教区现任宗座署理为汤汉枢机是香港首位土生土长的天主教枢机,和前任主教陈日君枢机是两位在世华人枢机主教之一。陈日君与香港泛民主派关系良好,而香港亲泛民主派的天主教正义和平委员会是重要的民间组织。立法会议员天主教监察组创立20多年来,一直对立法会议员的工作表现进行监察,以履行市民的监察责任。[45]
回归后,天主教澳门教区和香港教区的情况一样无变,但在回归前归属葡萄牙的总教区,现任主教为李斌生。
中国大陆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因为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早年北洋政府在保障信仰自由上对于教会发展有一定容忍。中国天主教会的发展日渐兴盛。1922年,教廷派任首任宗座代表刚恒毅驻节于北京,并于1942年与国民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26年,六位首批中国籍主教赴罗马祝圣,象征中国的本地神职人员培育开花结果。1945年抗战结束后,教廷擢陞田耕莘为中国第一位、也是亚洲首位枢机主教;至1946年,中国天主教会正式从传教区体制转变成圣统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虽然教廷继续承认撤退至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中国的天主教会仍然与罗马教宗保持共融,但不久以后中共当局指责许多天主教会人士从事反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从而遭到中国政府驱逐出境,中梵关系开始交恶。中共控制的教会普遍开展了三自爱国运动,强调教会自主。在中共的影响下,部分主教、神父和教友在1957年成立并加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爱国会高层成员多由中国政府任命,由他们领导及管理教会(包括自行选择、任命及祝圣主教),脱离教宗和罗马的直接领导。直到2006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没有依照天主教会传统和教会法,“自圣”主教及神父,遭到罗马教宗的反对和谴责。包括祝圣马英林、刘新红和王仁雷等神职人员为主教。但在礼仪及祈祷上仍然是延续公教会的一切仪式。
教宗本笃十六世于2007年6月30日向中国的天主教徒发一封名为《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天主教徒信》的牧函,[46]他在牧函中坚持圣座才有权任命主教,但在提名主教的名单上,圣座和中国能够达成协议;此外,他促请中国政府给予信徒宗教自由,并期望能够和北京政府重新建立外交关系。圣座随牧函附有一份声明,声明指“教宗本笃十六世表示完全愿意同民事当局展开平静而建设性的对话,最终找到解决有关公教团体的各种问题的办法;从而实现我们所期盼的圣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正常化”。[47]
2012年以后,由于圣座与中国政府就任命主教问题的分歧,中国官方教会停止祝圣主教。双方开始谈判关于主教人选制度化的协议。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开,习近平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翌年3月,教宗方济各就职,两人曾互通信件。2014年3月,教宗方济各主动向媒体谈及此事。教宗方济各任命的圣座国务卿帕罗林,曾经是梵蒂冈负责同中国高层展开秘密谈判的首席代表,曾和圣座其他代表两次赴北京开展外交谈判及斡旋。
2015年再度恢复任命“双重认可”的主教。2016年11月30日,首批获梵蒂冈和天主教爱国会共同认可主教之一的唐远阁正式就任天主教成都教区主教。[48]2018年9月22日,中国外交部宣布与圣座达成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49]
在华殉道圣人
在1648年至1930年间,有120位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士修女与平信徒在中国殉教而死。
这120位殉道者在1946年由教宗庇护十二世列为真福,后在四十位大陆中国主教(地上、地下都有)、与台湾、港澳及海外的主教的推动下,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2000年10月1日册封为圣人[50]。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
![]() |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
![]() |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
![]() |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
- 圣座官方网站 (英文)
- 梵蒂冈新闻网 (繁体中文)
- 梵蒂冈新闻网 (简体中文)
- 梵蒂冈新闻网YouTube频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