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小年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小年夜小年為中華傳統節日,但各地認同略有不同。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年大約都在春節前一週,以祭灶節前後為小年夜來分,北方多屬於農曆臘月廿三,南方則多為廿四。不過,一如既往吳語區上海蘇南浙江)和臺灣大年夜(即除夕)的前一日為小年夜。「小」意指跟大年夜相比非正式,但本節日各地均非常看重,因為完成此節日就代表要正式過年了。包括年前的冬至及拜灶神(若不過小年)均是中華地區極重要的冬季與年度節日。

史例

《後漢書》記載:「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巨富。」[1]自是,祭灶風俗就流傳下來。唐宋朝時改為臘月二十四祭灶,元、明兩代沿襲,到了清代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後來北方逐漸演變為二十三祭灶,南方民間仍沿舊習,海上貿易蓬勃的浙江台灣等地延至除夕前一天。後祭竈節演變成今日「小年」。

具體時間

各地「小年」或「小年夜」時間略有差異。

  • 北方大部農曆臘月(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
  • 南方的西南官話地區、湘語地區、贛語地區、客家地區(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廿四日過小年。
  • 江淮官話部分地區(南京周邊)記元宵節為小年。
  • 西南官話部分地區(四川、重慶),三十過小年,正月十五過大年。
  • 吳語地區(上海、蘇南、浙江)及閩語地區(福建、臺灣),以大年夜(農曆除夕)前一日爲小年夜。十二月廿四附近也恭送竈王爺,稱為送神日,但不稱「小年」。

習俗

小年起源於祭竈神的傳統。今祭竈王爺分兩步,先者送,再者接。傳說灶王爺平時在人間考察善惡好壞,每年十二月廿四(或廿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過去一年所見。為教灶王爺多言好話,常供奉糖瓜糖糕一類甜點心,時有以糊於畫像嘴邊,今也見巧克力、硬糖等現代甜食。除夕日竈王爺稟報完畢,重回人間、繼續考察,是爲接迎,多以一張新畫像供在廚房,也有用紅紙一張,上書「司命灶君」。畫像兩邊時有對聯,例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或「敬神如在」。

不過小年而過小年夜的地區,小年夜多與大年夜一樣隆重。一者過年時家庭成員都會提前回家,因此小年夜時常已全員到齊,開始圍爐團圓;二者女子出嫁,一般不再回娘家過大年夜,故娘家小年夜常加擺宴席,接迎女兒回家。今普通人家常無神桌、祭臺者,也流行在正月初一早上,直接到廟中祭祀玉皇上帝。

詩歌

  • 小年夜諸客過集(明•區大相)[2]

獨有頹年感,偏逢故舊歡。
壺觴迎小歲,燈火候仙壇。
正直平生是,飛騰晚暮看。
寧因祠竈禮,名姓動天官。

  • 小年夜對酒憶呂徐二僉憲(明•劉崧

陌頭飛雪浥輕塵,江上寒雲限去津。
對酒逺懐同舎客,維舟猶作異鄉人。
誰家村鼓驅儺鬼,何處香餳事竈神。
明日東風京國道,滿頭華髪為誰新。

註釋

  1. ^ 《後漢書•陰識傳》
  2. ^ 題注:俗以臘月二十四日爲小年,是夕竈神上天告人功過,家家祀竈。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