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尚钺

尚钺(1902年3月23日—1982年1月6日),原名宗武,字健庵,曾化名谢仲五仲武)、丁祥生聂树先老聂)、谢潘,笔名依克子丹河南罗山人,中国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生平

1917年就读位于开封的河南省立第二中学。五四运动中,为河南省学生运动的负责人之一。

1921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后就读于英国文学系(肄业)。在校期间曾聆听鲁迅授课,在其影响下从事文学创作,是有成绩的小说家。

同时,他受李大钊影响,投身革命。192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过河南一带的秋收起义,曾两次被捕。

1929年~1936年,在吉林、上海、宁夏等地教书,并从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北韩领导人的金日成

抗日战争初期在武汉周恩来郭沫若领导下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后到云南教书,其间开始研究历史。1942年在云南大学任讲师、副教授,从此以大学教授终其一生。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1946-1948,教授)、华北大学二部(1948-1950,史地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1950-1982,中国历史教研室主任、清史研究小组副组长、历史系主任)。

革命活动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在李大钊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倾向革命,参加了反对段祺瑞政府的“三·一八运动”。并在放假期间,回乡宣传革命。

1926年冬,在李大钊的激励下,尚钺未及毕业,便脱下了学生装,回到家乡罗山组织农民自卫军,准备迎接北伐军的到来。但北伐军暂时停留武汉,便遵循李大钊的指导,南下上海、武汉参加革命,经郭沫若介绍在北伐军政治部编审科任上尉科员。

1927年9月在国民党清党后,于开封经河南省委宣传部长汪后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开封市委工作,任省委机关刊物《猛进》编委。秋收起义时,任豫南特委宣传鼓动部部长、工农革命军第四大队第六支队党代表和地区苏维埃主席,领导了罗山、光山一带的秋收起义。

1928年两次被捕,关押浙江省陆军监狱,受酷刑,仍坚持斗争。1929年被营救保释出狱,经楚图南介绍,在吉林省毓文中学当语文老师,继续宣传马列主义革命,影响了许多中国和原大韩帝国两国的学生分子,其中金日成受其影响最大,曾称他是“马列主义教育宣传者”。后任教于昂昂溪第五中学,曾参与组织反帝大同盟。

1930年,赴上海寻找党组织,先在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组织部工作,后调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任采访部主任。期间,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尚钺以往的经历进行了政审,恢复了其党组织关系。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就在这一年,他的妻子陈幼清带着3个孩子随红军到鄂豫皖苏区,1932年被张国焘当作反革命杀掉,第3子尚海伦失踪,这是尚钺第一次丧妻失子。

1932年4月返回东北,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因反对当时中共中央“左倾”政策,被开除党籍。泅渡黑龙江苏联,欲向共产国际申诉,没有结果,曾在远东红七军工作。

1934年回国,先后流寓哈尔滨上海北平宁夏等地,坚持革命活动,并寻找共产党。在教书之余,创作小说,并组织学生革命团体。在北平期间,曾影响堂兄、北大教授尚仲衣,支持一二九运动,后尚仲衣被捕,尚钺被迫离开北平。在宁夏期间,教书于中卫中学、银川宁夏中学,引导一批学生成为宁夏第一批共产党员。

于1937年回到北平,没有与党组织联系上,便又去了陕北,途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董必武指示他,先去武汉工作,再解决组织关系。1938年到武汉,由郭沫若介绍,到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中校图书资料室主任。1939年武汉失守前,又随第三厅迁往重庆。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第三厅被迫解散。他遵照党的指示,离渝赴滇,先后在昆明瑞云中学、云南大学任教,讲授国文和中国通史。同时,继续培养学生走向进步。

1943年,中共中央派原南方局宣传部长华岗来昆明,做龙云的统战工作,同时组织西南文化研究会,帮助云南大学、西南联大等的高级知识分子研究、了解华北八路军的战斗情况和中共的政策。1945年,尚钺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8月,根据共产党的指示,先后到上海、山东、华北解放区,在山东大学、山西北方大学、河北正定华北大学任教。1949年秋,随党政大军进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文学活动

尚钺是鲁迅的学生,曾上过《中国小说史略》等课,在其影响下走上文学道路。他是鲁迅任编辑的《莽原》周刊撰稿人,该刊小说方面的中坚。短篇小说《斧背集》描写罗山人民反封建斗争,曾得到鲁迅的好评,但鲁迅也指出作品缺乏锐利性。

后随高长虹创办《狂飙》,成为狂飙主力之一,与鲁迅反目。他的小说《斧背》、《病》被鲁迅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在《序言》中这样评价:“尚钺的创作,也是意在讥刺,而且暴露,搏击的,小说集《斧背》之名,便是自提的纲要。他创作的态度,比朋其(指黄鹏其——注)严肃,取材也较为广泛,时时描写着风气未开之处—— 河南信阳——的人民。可惜的是为才能所限,那斧背就太轻小了,使他为公和为私的打击的效力,大抵失在由于器械不良,手段生涩的不中里。”

1930年代曾在云南省出版的杂志连载长篇小说《预谋》,金日成称赞“思想、艺术上洗练”。19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矛》、《狗的问题》等。

学术活动

尚钺

历史研究为自学成才,但曾先后向郭沫若学习甲骨文,向唐兰学习古文字,向闻一多学习训诂学

195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培养了80多名研究生。期间编写了《中国通史讲义》。1954年,主编《中国历史纲要》,非常畅销,并有日、俄、波兰文译本。

在“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的大论战中,尚钺主张魏晋封建论,与范文澜翦伯赞等的西周封建论,郭沫若等的战国封建论相左。毛泽东支持范、翦,尚钺因此受到大批判。“反右倾”斗争中,尚钺作为史学界的代表人物,与经济学界孙冶方、文学界王任叔、社会学家马寅初等受到全国性重点批判。《人民日报》和各大学术刊物都出版了批尚专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受到非人待遇,健康遭到严重损害,而且丧妻失子。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

语录

  • “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他所争的不是一时之是非,而是万世之是非;所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荣显,而是客观真理。”
  • “我们留给子孙后世的,不应该是鏖战之后的残垣断壁,而应该是一座五彩缤纷的大花园。”
  • 学生时代的金日成对着尚钺的藏书问:“要把这些书读完,您想需要多长时间呢?”尚钺回答:“勤则三年,懒则百年。”

著作

  • 小说集《病》、《斧背》、《胜利品》、《狗的问题》
  • 史学论著《中国历史纲要》(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问题的探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探索》、《奴隶社会历史译文集》、《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尚钺史学论文选集》、《尚氏中国古代通史》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