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师陀(1910年3月10日—1988年10月7日),中国现代作家,原名王长简,1946年以前用笔名芦焚,还曾用笔名君西,康了斋等。

生平与创作

师陀生于河南杞县,因为喜爱评话而对文学发生了兴趣,在开封读中学时即爱好文学。193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即参加反帝大同盟,进行救亡宣传工作。1932年1月他以芦焚为笔名(英文“暴徒”(ruffian)的音译[1])在丁玲主编的《北斗》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请愿正篇》,不久又在《文学月报》上发表了姊妹篇《情愿外篇》。1932年,他与汪金丁、徐盈创办了文学杂志《尖锐》。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1937年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谷》因艺术风格独特曾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

抗日战争爆发后,师陀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和巴金卞之琳结下深厚友谊。他写下了以战时上海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结婚》和散文集《上海手札》,展现了一个经济凋敝、满目疮痍、贫富悬殊、底层人艰难求生的上海景象。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1946年因发现有人冒用芦焚笔名发表作品,故改以师陀为笔名,同年发表《果园城记》。他还写有长篇小说《结婚》等。相继任过上海戏剧学校教员、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辑,写过电影剧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师陀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1950年曾将朋友沈从文的《边城》改编为电影剧本,但并未开拍[2]。五十年代师陀曾到河南、山东、东北各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石匠》集中。1957年后一直是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历史话剧《西门豹》、独幕喜剧《伐竹记》和历史小说《西门豹的遭遇》,其中伐竹记获得李健吾等人的好评。

主要作品

中长篇小说

  • 《无望村的馆主》(1941)
  • 《結婚》(1947)
  • 《馬蘭》(1948)
  • 《历史无情》(1951)

短篇小说集

  • 《谷》(1936)
  • 《里门拾记》(1937)
  • 《无名氏》(1939)
  • 《果园城记》(1946)
  • 《石匠》(1955)

散文集

  • 《黃花苔》(1937)
  • 《上海手札》(1941)
  • 《保加利亚行记》(1960)
  • 《山川﹑历史、人物》(1979)

注释 

  1. ^ 师陀全集第八卷,一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致刘增杰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6–8. 
  2. ^ 沈从文、师陀与电影《边城》. [2013-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8). 

参考资料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中国文学卷,师陀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刘增杰 编. 师陀研究资料.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