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勳
大清忠武亲王[1]
內閣政务总长首席議政大臣
任期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君主宣統帝
前任無(張勳復辟)
袁世凱內閣總理大臣
继任無(復辟失敗)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54-12-14)1854年12月14日
大清江西省南昌府奉新縣
逝世1923年9月11日(1923歲—09—11)(68歲)
 中華民國直隸省天津縣
国籍 中華民國
政党宗社黨

張勳(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少軒松壽老人,中國江西南昌府奉新縣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將領。清朝官至江南提督,護理兩江總督),民国時,为長江巡閱使定武上將軍,封忠勇亲王[1]

1912年,宣統退位民國建立,張勳在民國建立後仍表示忠於清室,刻意不剪髮辮,故綽號辮帥,1914年袁世凯任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軍為了表示忠於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

1917年張勳發動政變,擁戴宣統帝復辟,自任忠勇亲王、政務總長(即總理首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首席議政大臣,史稱張勳復辟,但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避居天津租界,定武军也被撤銷番號。1918年北洋政府將張勳特赦,又任其「全國林墾督辦」,張勳不就。

1923年病逝,遜清小朝廷之為忠武,称忠武亲王

經歷

张勋父母早丧,1884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入伍。中法戰爭潘鼎新廣西,歷保至副將,后隶广西提督苏元春[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改隶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相當於营长),行营中军(相當於近衛隊官)。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拳匪

1899年,升至总兵

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侍衛官

辛亥革命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3日,任江南提督[3]。10月10日,革命黨發動武昌起義兩江总督張人駿调張勳江防營入守江寧(江蘇南京)[4],防备陆军第九镇新军起义。11月4日,新军起义,被清軍擊退,革命军重整后,於12月2日攻陷南京[5],張勳退走。12月7日清廷開放髮型,取消強制剃髮留辮,「聽軍民自便」[6],張勳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士兵,人称“辫子军”、“辫军”。12月26日,張勳率本部3,000餘人,加上山東清軍3,000人及馬隊300人,與安徽布政使兼會辦河南軍務倪嗣冲,以津浦鐵路為重點,進擊南京[7]:45

1912年1月,護理两江总督[8]。22日,張勳率軍攻佔颍州盱眙亳州宿遷正陽關宿州固鎮壽州[7]:45。1月上旬,廣東北伐軍於下關誓師,渡江北上,由李濟深浦口籌建司令部,高級參謀林震為前敵總指揮,1月27日,粵軍於固鎮大敗張勳軍,追趕數十里[9],清軍退向徐州。后張勳要求停戰協商,2月10日,雙方代表於符離集車站會談[10],張勳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談破裂[7]:45。北伐軍進迫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張勳經兗州逃到濟南[11][7]:45。12日,清帝退位

二次革命

1913年,袁世凯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張勳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辫。二次革命爆发,7月17日,授陆军上将衔[12],19日,任江北镇抚使[13],奉袁世凯命,率部往江寧镇压讨袁军。9月1日,張勳攻下江寧,3日,袁世凯即命为江苏都督[14],但因軍兵入城后,杀人抢掠[15],更有日本侨民三人被杀[16],酿成中日外交风波[17],日本派军舰至南京施压,28日,張勳身穿清朝官服,到南京日本领事馆道歉[18]。12月16日,袁世凯命馮国璋署江苏都督,張勳改任长江巡阅使[19]

1914年6月30日,裁撤各省都督,于北京建将军府,袁世凯授张勋为定武上将军,兼长江巡阅使[20]

徐州會議

1915年12月21日,袁世凯意图称帝,封赏各省军民政长官,授张勳为一等公[21]

1916年4月10日,张勳以长江巡阅使兼署督理安徽军务[22],他虽是安徽督军,却留在江苏徐州,不驻于安慶(省会)[23],8月時,江苏督军冯国璋曾下逐客令,张勳竟答道:“江苏为長江流域之一,本人既兼任长江巡阅使,则江苏亦为势力范围”[24]。是年5月下旬,张勳与馮国璋、倪嗣冲二人邀请各省代表到南京会议,商讨解決护国战争办法,但会议不成功,张勳再请各代表到徐州商议,密筹成立同盟[25],于6月9日代表各省提出要纲十条[26]。自8月起,他不断地抨击国会,要求审查议员资格,9月13日,张勳联合倪嗣冲、姜桂题张作霖等共13名督军,反对政府任命张耀曾司法总长,毫不讳言武人干政[27]。22日,張勳提出议案八条,与十多省代表在徐州会商,25日,他和倪嗣冲等数十人聯名电请北京政府,阻止唐绍仪出任外交总长

宣統復闢

1917年3月,北京段祺瑞政府决定与德国断交,张勳表示反对[28]。5月,段祺瑞为向德国宣战一事,再与大总统黎元洪争执,黎元洪撤除段祺瑞总理职务,二人争相拉拢张勳进京调停,张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驅逐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建帝制,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又稱「辮軍復辟」、「丁巳復辟」等。7月12日,皖系军阀段祺瑞率“讨逆军”击败张勋。张勋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溥仪退位后,张勋被民國政府通缉,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人才难得”为由將張勳特赦[註 1][29]。获得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專心經營實業。大總統徐世昌授予其“全國林墾督辦”的官銜,未就職。

1923年9月12日,張勳在天津病逝,终年68岁,葬在家鄉奉新縣赤田村,獲遜清小朝廷赐谥“忠武”,称忠武亲王

末代亲王

大清帝国(溥儀復辟)国旗黄龙旗(1917年)

1917年7月1日成立復辟內閣溥仪封张勋为忠勇亲王[1]黎元洪為一等公。授張勳(政務總長兼首席議政大臣)、王士珍陳寶琛梁敦彥劉廷琛袁大化張鎮芳為議政大臣,萬繩栻胡嗣瑗為內閣閣丞。

授梁敦彥外務部尚書雷震春陸軍部尚書、朱家寶民政部尚書、張鎮芳度支部尚書、王士珍參謀部尚書。

徐世昌康有為弼德院正、副院長。

授張勳為直隸總督北洋大臣馮國璋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陸榮廷兩廣總督,並以曹錕等為各省巡撫提督

评价

  • 中國國民黨總理孙中山:“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31]
  • 江西护军欧阳武:“戴髮效孤忠,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丹心照千古,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参见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73》,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分类

注释

  1. ^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帝制禍首」和與張勳的「辮軍復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獲得自由後寄居天津。
  2. ^ 劳乃宣悄悄地从青岛带来了一封信。发信者的名字记不清了,只知道是一个德国人,代表德国皇室表示愿意支持清室复辟。劳乃宣认为这是个极好的机缘,如果再加上德清两皇室结亲,就更有把握。“这个德国人就是劳乃宣朋友卫礼贤。」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赵焰. 张勋复辟纪实:“宣统爷复辟了,立即悬挂龙旗”. 凤凰网读书. [2020-1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2. ^ 張勳之醜歷史. 申報 (上海). 1911-11-15. 
  3. ^ 閣抄. 新聞報 (上海). 1911-10-05. (陰曆)八月十二日……上諭:張人駿奏提督因病,懇請開缺一摺,江南提督劉光才著准其開缺……著張勳調補…… 
  4. ^ 三江兩浙感受鄂潮之恐慌. 申報 (上海). 1911-10-20. ▲松江 新授江南提督張軍門勳因鄂亂卒起,奉江督檄,調赴甯防緝,未能來松履新……飭將提督印信文件,派弁賚往,定於初八日,在甯接事…… 
  5. ^ 中國革命史三十九紀. 時事新報 (上海). 1911-12-03. 其四(各處專電) 各報館鑒:甯城已於今日十時,我軍克服。鎭軍政府。文(即陰曆十二日) 
  6. ^ 清廷諭旨. 時事新報 (上海). 1911-12-09. (陰曆)十月十七日……奉旨:資政院奏懇請降旨卽行剪髮以昭大同一摺,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髮。欽此。 
  7. ^ 7.0 7.1 7.2 7.3 南京市俞允堯. 〈民元粵軍北伐始末〉. 《歷史大觀園》總第68期,1991年2月1日第2期 (廣州: 中山大學歷史系). 
  8. ^ 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率將領47人聯名致電清政府,要求共和,張勳繫銜「護理兩江總督」,見段祺瑞等奏請定共和摺. 神州日報 (上海). 1912-02-05. 
  9. ^ 共和民國之緊要電報. 神州日報 (上海). 1912-01-29. 各報館均鑒:張賊於有(25)日以十八營東犯固鎭,鎭軍患寡,退守新橋,粵軍連夜由蚌埠赴援。宥(26)早,火車甫到,敵即以炮轟擊,車頭微傷,全軍無恙,粵軍旋與接戰,敵退去。感(27)早七時,大戰於新機(橋)北,敵軍敗潰,大獲勝利,直追數十里,過澮河北,尚未收兵。粵軍第二協本日復由甯開往蚌埠,再接再厲,直抵黃龍在指顧間。鄒魯。勘 (28)。 
  10. ^ 共和民國之緊要電報. 神州日報 (上海). 1912-02-13. 徐州張軍門勛鑒:台函備悉……前承發閱清內閣來電,請派員與民軍和衷商議,來函云已派有妥員等,因擬請約定陰歷廿三日,兩方均在符離集會議……須有代表全權一人或二人,帶同隨員不得過五人,護兵不得過十人……貴處派來督隊官,已付復函,昨夜回徐,如趁車遲滯,萬難如期,則准於廿四日會議,乞勿延緩,盼速電復。駐宿州民軍司令部。印 
  11. ^ 徐州兵變原因. 新聞報 (上海). 1912-02-12. 據臨淮函,張勳兵在徐州被民軍攻擊,子彈糧餉兩皆告罄,軍心渙散,遂在郡搶掠商民財物,張勳見事機不可收拾,又無後援,乃偕心腹數十人藉出城觀陣爲名,逃往山東…… 
  12.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7-18, (431號). 
  13.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7-20, (433號). 
  14.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9-04, (479號). 
  15. ^ 南京五日記.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09-25. 
  16.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09-13, (488號). 本月一日官軍攻復江寧省城,尚值兵匪擾攘之時,適有日本人民三名慘被戕害,幷有搶掠日本商店情事…… 
  17. ^ 南京事件 (1913年).ウィキペディア.(日本語)
  18. ^ 張勳親赴日領事館謝罪. 盛京時報 (奉天). 1913-10-01. 
  19.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3-12-17, (583號). 
  20.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4-07-01, (773號) [2022-10-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18). 
  21.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5-12-22, (1302號). 
  22.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04-11, (96號). 
  23. ^ 離奇怪誕之皖江軍巡兩使. 神州日報 (上海). 1916-07-17. 張勳之任皖督,離奇怪誕,莫名言狀,曾就皖垣設一行署,僅於門首高張一牌,上書『定武上將軍長江巡閱使兼督安徽軍務張行署』字樣,而署中並無一人一騎……竟以虛設機關,付諸不聞不問之列,斯亦奇矣 
  24. ^ 陶菊隱. 徐州會議. 督軍團傳 初版. 上海: 中華書局. 1948. 
  25. ^ 徐州會議歸客談. 時事新報 (上海). 1916-06-14. 張巡閱使於袁項城未故之前……特派代表由徐赴甯,迎各省代表赴徐會議……各代表於六日午後由甯赴徐者,共十二省,計三十餘員……八日……午後在署正式開會,推張君(勳)爲主席……簽發通電,至薄暮始散會,九日各代表仍囘甯,各返本省 
  26. ^ 請看張勳佳日之通電. 盛京時報 (奉天). 1916-06-20. 
  27. ^ 張勳等反對張總長電全文. 民國日報 (上海). 1916-09-19. 敢援匹夫有責之義,不辭武人干政之嫌,事在必行 
  28. ^ 軍人反對加入戰團電·張勳電. 新聞報 (上海). 1917-03-15. 民國三年,德日之戰,借地用兵,破壞中立,亦未提出抗議……我國於封禁線內,向無一航一艦之往來,本無人民生命財產之可言,何中立國權利之與有……且結好於此方者,開罪於彼方,利害相權,要當熟審。從來外交方針,當以國勢強弱爲斷 
  29. ^ 張勳復辟失利 卻在另一跑道走向人生巔峰. [2020-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30. ^ 溥仪《我的前半生》:
  31. ^ 孙中山评复辟清朝的张勋:恋主之情可悯 让我敬重. 徐世平. 凤凰网. [2012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5) (中文(简体)). 


官衔
前任:
袁世凱
大清國政務總長
兼首席議政大臣
張勳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繼任:
段祺瑞
(國務總理第二次內閣)
前任:
李經羲
張勳復辟內閣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繼任:
段祺瑞
(第二次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