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拉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慕拉第(1840年12月12日-1912年12月24日),原名夏洛特·迪格斯·「洛蒂」·蒙恩(Charlotte Diggs "Lottie" Moon)美南浸信会传教士,在华传教近40年(1873-1912)。

慕拉第
Lottie Moon
出生1840年12月12日
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爾伯馬爾縣
逝世1912年12月24日
日本神户
职业在华基督教传教士

生平

1840年12月12日,慕拉第出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爾伯馬爾縣Viewmont市一个富裕的浸信会家庭,在五个女孩、二个男孩中排行第三。父亲是Edward Harris Moon,母亲是Anna Maria Barclay。她的家族拥有1500百英亩的种植园,利用黑奴种植烟叶。13岁时,父亲的船发生事故而丧生。

慕家重视教育,慕拉第14岁时进入浸信会开办的弗吉尼亚女子神学院。1861年获得硕士学位,是美国南方最早获此殊荣的女性之一。慕拉第个子矮小,长大后只有四英尺三英寸高,然而她聪慧过人,能够运用多种语言: 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也能够流畅地阅读希伯来语。后来。她更成为中文专家。

南北战争期间,慕拉第帮助母亲打理种植园,战后任教于肯塔基州和乔治亚州的女子学校。然而,她更希望成为传教士。

1873年,美南浸信会 放宽政策,准许单身女性到海外传教。1873年7月7日,差会正式派遣慕拉第前往中国传教,当时她33岁。12月,慕拉第来到妹妹Edmonia所在的山东省登州(不久Edmonia就為健康返回美國),任教于一所男子学校。她由一些老练的传教士妻子陪同,“到偏僻的乡村巡迴佈道,慕拉第发现自己对直接传教更感兴趣。而且由于当时宣教工作主要由已婚男宣教士负责,但是要接近中国妇女,非常需要女性传教士。

慕拉第出身于有教养的家庭,初来华时认为中国人是下等民族,坚持穿美国服装,与异教的中国人保持距离。但逐渐认识到越少西化,越多认同中国人,就越能减低华人对外国人的好奇,而向福音开放。她开始穿中式服装,采纳中国风俗,尊重及欣赏中国文化和学问。结果换来中国人对她的爱戴和尊敬。

1885年12月, 45岁的慕拉第放弃教职,迁往内地的平度和黄县开辟新传教区。

1902年慕拉第回国述职,1904年回到中国,这时山东遇到严重饥荒,她身边的人一个个饿死。她请求差会拨款救济,但差会本身负债,不只无力救济,连慕拉第的薪酬也被削减。

1912年春天,饥荒临到平度,她拿出自己所有的储蓄和食物与周围的人分享,结果她本人的健康受到损害,体重降到50磅。12月1日,慕拉第因饥饿昏倒在床上,其他传教士把她送上回美国的船。1912年12月24日, 船经过日本神户港时,慕拉第去世,年72岁,尸体运回美国弗吉尼亚州克魯浸信会公墓安葬。

位于Crewe的慕拉第墓地

自从1888年以来,美南浸信会一直进行的慕拉第聖誕奉獻,用于支援海外宣教士,金額目標占美南浸信会年度预算的一半。

参见

慕拉第——慕姑娘,新的起点。

外部链接

浸信会传道士慕拉第纪念碑。West Cherokee Street in Cartersville, Georgia

延伸阅读

  • Allen, Catherine B. (1980).《慕拉第新传》,田纳西州纳什维尔:Broadman出版社
  • Harper, Keith, ed. (2002). Send the Light: Lottie Moon's Letters and Other Writings. 乔治亚州梅肯:Mercer大学出版社
  • Hyatt, Irwin T. (1976). Our Ordered Lives Confess:19世纪在胶东的3位美国传教士 哈佛大学出版社
  • Lawrence, Una Roberts. 《慕拉第》,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美南浸信会主日学部,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