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州古园林:拙政园
世界遗产
由上至下从左到右依次为:
位于拙政园中部的见山楼、远香堂和香洲
官方名稱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英文)
Jardins classiques de Suzhou: Le Jardin de l'Humble Administrateur(法文)
位置 中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標準 (i) (ii) (iii) (iv) (v)
参考编码813
登录年份1997(第21屆會議
扩展年份2000年
網站UNESCO的记录(英文)
拙政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江苏省苏州市
坐标31°19′28″N 120°37′48″E / 31.324361°N 120.629876°E / 31.324361; 120.629876坐标31°19′28″N 120°37′48″E / 31.324361°N 120.629876°E / 31.324361; 120.629876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
编号1-121
登录1961年
拙政园
苏州园林
公布批次第一批
编号001
文保等级世界文化遗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辖区姑苏区
地址东北街178号
面积45790平方米
园林类别宅第园林
建造年代始建于
权属性质国有
管理主体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保护情况
开放情况开放
开放时间全年 7:30 - 17:30
(11月16日 - 次年2月29日为17:00闭园)
票价旺季(4/5/7/8/9/10月):90元
淡季(1/2/3/6/11/12月):70元
网站苏州拙政园官网
苏州园林拙政园中的船屋

拙政园,是中国江南一座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初為御史王獻臣佛寺以建。它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亦是江南私家花园典范,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与其它数座园林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据传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保护修复,并于1952年正式对外开放。   

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1]

历史

明正德四年(1509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文征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子孙后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年),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年)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秋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眉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年)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园之中部与西部则归属变化较繁。清初顺治四、五年(1647—1648年)间,钱谦益(牧斋)曾构曲房于此,安置名妓柳如是在内居住。清兵入苏,园为镇将所占。当时园主系徐氏第五代后人,不得已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以二千金将园廉售于大学士海宁陈之遴。陈得园后重加修葺,备极奢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时巨丽鲜妍,为江南所仅见。但陈长期在京,购园五年后即获罪被谪辽东,客死于谪所,始终未见园中一花一木。清康熙元年(1662年),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清康熙三年(1664年)又改为兵备道(安姓)行馆,未有改作。之后,园被发还给陈之遴子,卖与吴三桂婿王永宁。在此以前,园主虽屡有变动,但大都仍拙政园之旧。至王永宁则大兴土木,易置丘壑,园的面貌与文征明图记中所述已大不相同。园内建斑竹厅、娘娘厅,为三桂女起居处。又有楠木厅,列柱百余,石础径三、四尺,高齐人腰,柱础所刻皆升龙,又有白玉龙凤鼓墩,穷极侈丽。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参议祖泽深将园修葺一新,增置堂三楹、重门三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苏松常道缺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玄烨南巡曾来此园。同年编成的《长洲县志》中写道:“廿年来数易主,虽增葺壮丽,无复昔时山林雅致矣”。

拙政园自苏松常道署裁撤(1683年)后,渐散为民居,先由王皋闻、顾璧斗两富室分得,后总戎严公伟亦居于此。乾隆初,园又分为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书园”两部分。至此,原来浑然一体、统一规划的拙政园,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个园林。中部的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当时园内荒凉满目,蒋氏经营有年,始复旧观。园中藏书万卷,春秋佳日,名流觞咏,极一时之盛,曾有《复园嘉会图》传世。袁枚、赵翼、钱大昕等相继来此,流连赋诗。袁枚有句云:“人生只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但蒋棨殁后,园就逐渐荒落了。西部的书园主是太史叶士宽,中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诸胜,皆昔年废地,由叶氏新筑。拥书阁有十景,士宽之子树藩曾与其甥武进赵怀玉赋诗记之。书园后归道员沈元振,园中第宅为太常博士汪美基所居,旋又分属程、赵、汪等姓。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此园。蒋氏拥有复园七十余年之后,至此易主。其时园中池堙石颓,查氏修缮经年,焕然一新,仍名复园。但为时不久,至嘉庆末年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平湖吴璥,其子观察晋德也曾居此,故苏人呼为吴园。春日游人如织,摊贩杂陈。虽然是园仍保持了“水木明瑟旷远,有山泽间趣”的特点,但视旧园仅得三分之一。故清道光廿二年(1842年)梁章钜挟恽南田图游园印证时,谓园景与一百六十多年前的恽图已大不相同。由于吴氏长期在外地做官,疏于管理,逐渐亭台倾圮,池馆萧条。园南的东部花园第宅,其时归部郎潘师益。潘与其子㬶在内营构瑞棠书屋。

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二日(旧历四月十三),太平军进驻苏州。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㬶子潘爱轩宅、西面的汪硕甫宅合建忠王府,相传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工匠数百人终年不辍,工且未竣,城已破矣”(马如飞《劫余灰录》)。据李鸿章后来给李鹤章的信中所述,“忠王府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花园三四所,戏台两三座,平生所未见之境也”。

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占领苏州后,将忠王府作为自己的江苏巡抚行辕,藩臬司也在其中办公。由善后局付白银三千两给原园主吴氏,以园归公,西面的汪姓房屋仍归汪氏。当时官府还附设医药局于园内,行医施药。过了一年多,有人入游,见园内“事物已颓损十之五”。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巡抚衙门迁离拙政园。

清同治十年(1871年)冬,南皮张之万(光绪中为大学士,从弟張之洞)任江苏巡抚时,居拙政园原潘宅房屋内。张能书画,经营修治,渐复旧观。有远香堂、兰畹、玉兰院、柳堤、东廊、枇杷坞、水竹居、菜花楼、烟波画舫、芍药坡、月香亭、最宜处诸胜,绘有《吴园图》十二册。后张之万升任浙闽总督,离苏有日,就与右布政使并恩赐管理苏州织造部堂德寿、粮储道英朴、恩竹樵三人(俱满族)商议,倡立会馆,以价银三千、修理费二千汇交藩库。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其范围包括园的中部花园及前面的房屋,园仍名拙政。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又曾修葺过一次,这一以水为主、水面阔广、景色自然的格局基本保持至今。

清光绪三年(1877年),园西部花园的汪姓宅园以价银六千五百两售于吴县富商张履谦,易名为“补园”。当时园中亭台只存一、二处,残破不堪,已非昔日景况。经张履谦大加修葺,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胜景,又新建了精致绮丽的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获得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石刻碑拓,重摹上石,又得文徵明、沈周遗像,为之建“拜文揖沈之斋”。张氏以巨款经营多年,追求奢丽,部分失去了拙政园疏朗闲适的特点。但张与其孙紫东俱爱好昆曲,所构卅六鸳鸯馆,其顶层结构为“卷棚顶”,音响效果甚佳。昆曲前辈俞振飞常随父“曲圣”粟庐来此园游憩度曲。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21日,江苏都督程德全曾通告全省,在此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此时八旗奉直会馆已改称奉直会馆。由于八旗奉直人游宦于苏的日益减少,会馆经济不佳,于是对外开放,收取游资。园中开辟茶室,并曾辟娱乐场,以唱滑稽戏、说书等招揽游客。日常祗数十人入游,唱戏时可增至二、三百人。

民国八年(1919年)左右,奉直会馆房宅(现苏州博物馆处)曾辟作时疫医院。民国十七年(1928年)九月与廿三年(1934年)十月间,又二度被借作戒烟所。之后,还曾做过区公所。现工艺美校部分房宅在民国九年左右,售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经李以巨款翻修,甚为精致。李不久即殁,子孙无人居苏,房屋后曾抵押与某银行。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七月十五日,园内回廊因年久失修,突然坍倒,压伤游客两人。此后,坍倒的回廊一直用木头支撑。见山楼后的木桥,也断裂不能通行。至抗战爆发前夕,一代名园已衰落至“狐鼠穿屋,藓苔蔽路”的境地。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飞机几度轰炸苏州。远香堂受震破损,南轩被焚毁,园内到处亭阁倾圮,枯苇败荷,荒秽不堪。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江苏省省长陈则民见奉直会馆大部分房屋幸存未毁,即租用拙政园为伪省政府办公处。还向张氏借租了补园。其间曾稍加修葺。陈群任伪省长时,又在西花园建日本式木屋一所,专门接待日军将领、特务头目等在内吃喝玩乐。

园的东部,即“归田园居”久已荒废,部分变为荒地,部分散为民居,与中部花园以墙隔绝。进出由道观弄(1958年砌断)与东北街相通。园内殡舍数间,棺柩杂陈,又有破旧民房十余间,荒地一片。至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占用时,将园东部花园与中部花园打通,造小洋房一所,供伪官居住。又将土墩上小亭(名补拙,现放眼亭)稍加修葺。余则野草遍地,荒芜依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盘踞在拙政园的省政府随之瓦解。1946年9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四川璧山迁苏,借拙政园为校舍。中部花园和房屋部分为办公教学区及学生宿舍,东部花园作为教职员宿舍,并将园外菜地(现天泉亭处)买下,辟作操场。西部的补园仍属张氏。1948年,社会教育学院因校舍不足,又向张氏后人张逸侪租借了西部花园和部分房屋。

1949年,苏州解放后,社教学院并迁无锡。拙政园及前部房屋由苏南行政区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11月,拙政园被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专员公署另迁新址。文管部门立即修缮,延请专家名匠,规划整治,山、水、桥、亭、厅、堂、墙、门,务期按原样修复。1952年10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6日,整修后的拙政园中部花园和西部花园正式开放。东部暂为花圃和职工宿舍。园前的房屋,中间部分(现博物馆)归苏南文管会使用,东面(现工艺美校)为苏南区苏州图书馆(1951年11月迁入),西面(现平江区医院)为洪泽小学。

1954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后,从苏南文管会接管了拙政园,年底开始又大加整修。之后,在东部花园重筑围墙,逐步浚池叠石,植树莳花。

1959年下半年起,又对东部花园进行大规模修建,新建了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中、西、东三部重又合而为一,成为完整统一而又各有特色的名园。

1976年拙政园征用土地九亩八分,扩大花圃面积。1979年以来,对园内建筑、假山多次进行了维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等也陆续恢复。

1980年,以4万元和木材26立方米大修远香堂。

1985年,大修香洲、浮翠阁。

1988年3月30日,工艺美校搬出李宅,苏州市园林管理局投资120万元进行整修,1989年4月25日竣工。至此,拙政园宅园合一。

1992年9月,在拙政园的原住宅部分(李宅原工艺美校所用部分)中轴线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专题的博物馆。该馆按四进厅堂布置成“园原”、“园史”、“园趣”、和“园冶”四个展厅,展现苏州园林在2000多年历史中的历程和风采。

2003年,整治东部周边环境,建成园外苑。

2007年,建成园林博物馆新馆。[2]

规模

拙政园中部远香堂南
拙政园中部见山楼
拙政园中部香洲

东部

系1959-1960年新建。今用为拙政园主要入口。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东部的范围大致相当于明朝王心一「归田园居」,然景物全非,其风格与作为晚清遗产的拙政园不相属。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3]

中部

中部系晚清八旗奉直会馆(建于1872年,1887年曾经大举修葺)之遗存。[4]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主体建筑为远香堂,为拙政园之主建筑。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明代王氏拙政园若墅堂的旧址上。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的正中间匾额,题「远香堂」三字,系今人张辛稼补书,原额为清沈德潜所书,文革中毁。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月台,月台临池。池中有东西二岛。西为雪香云蔚亭所踞,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配有署名「徵明」的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亭中央「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署名「元璐」(明倪元璐)——此额对均系五十年代购自古旧商店。东则为待霜亭,原名「北山亭」,1981年以文氏园记三十一景中有待霜亭名目,乃以北山亭改待霜亭,题额径用影印的文氏图咏墨迹。两岛间以桥相连接。

远香堂东小山上有绣绮亭,额系苏南文管会踞此园时期(1951-1954)题制。更有枇杷园、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实亭(系假文氏园记名目所题,与明代拙政园之嘉实亭不相涉)、听雨轩、梧竹幽居等众多景点。从梧竹幽居向西远望,可见北寺塔。西岛西南水池中央,有荷风四面亭,亭西曲桥通向柳荫路曲,自此折向北,经爬山廊,至见山楼。荷风四面亭南则以曲桥连接远香堂西之倚玉轩(原名「南轩」,1955年假文氏园记三十一景名目改今名)。自倚玉轩向西,为小飞虹(亦假文氏园记名目所题,与明代拙政园之小飞虹不相涉),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桥的南面有小沧浪水阁(亦假文氏园记名目所题,与明代拙政园之小沧浪不相涉),绕过水院,向北则为香洲,系一形式优美之画舫。香洲西为玉兰堂,隐于茂树之后。堂前月台石栏,约系明末清初旧物。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3]

拙政园西部三十六鸳鸯馆
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

西部

西部系晚清张履谦补园(建于1877年)之遗存。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3]

参考资料

  1. ^ 拙政园 - 苏州市园林局. ylj.suzhou.gov.cn.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2. ^ Suzhou Shi yuan lin he lü hua guan li ju;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 Zhuo Zheng Yuan zhi. 拙政园志 Di 1 ban. Beijing: Wen hui chu ban she. 2012. ISBN 978-7-5496-0644-3. OCLC 852743779. 
  3. ^ 3.0 3.1 3.2 苏州园林 - 生态中国网. www.eco.gov.cn. [2023-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5). 
  4. ^ Liu, Dunzhen; 刘敦楨. Suzhou gu dian yuan lin. 苏州古典园林 Di 1 ban. Beijing: Zhongguo jian zhu gong ye chu ban she. 2005. ISBN 7-112-07465-7. OCLC 76959378. 

外部链接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