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末大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是明朝末年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发生的一场严重流行病,1633年起始于山西地区,崇祯十六年 (1643年)北京城爆发重大疫情、造成20多万人死亡,被认为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2][3][4]。有历史学家认为,此次流行病中的“疙瘩瘟”、“吐血瘟”是腺鼠疫肺鼠疫[2][3]

历史

1633年(崇祯六年),此次流行病发源于山西地区,雍正泽州府志》卷五七记载,该府 “崇祯六年,高平、阳城、沁水夏大疫”[2]

1641年(崇祯十四年),疫情传播到了河北及明首都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口死亡[2][4]。依据当地的《府志》、《县志》,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在顺德府,“连岁荒旱,人饥,瘟疫盛行,死者无数”[2]

1643年(崇祯十六年),北京城内的疫情造成20余万人死亡,8月-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占全城人口的五分之一[1][3][4]。有文献记载,“沿街小户,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间的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二十余万也”[4]

  • 明史·五行志》记载,崇祯十六年 “京师大疫,自二月至九月。”[2]
  • 夏燮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1]
  • 《崇祯实录》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1]

1644年(崇祯十七年),骆养性天津督理军务时曾提到,“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2]。同年3月,李自成率领军队包围北京城,而此时驻守的明朝军队总人数由于疫情从10万人下降到了5万多人,剩余的包括许多老弱病残的士兵和太监,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1][5]。农历三月十九日,“甲申之变”,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之上[5]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专家谈明朝灭亡:鼠疫或为重要原因. 中新网. 《北京青年报》. 2013-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中文).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曹树基. 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 (1580—1644 年) (PDF). 《历史研究》. 1997, (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01). 
  3. ^ 3.0 3.1 3.2 邱仲麟. 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醫療體系的應變. 中央研究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4.3 《中国抗疫简史》:面对灾难,我们自古从未低头!. 新华出版社. 2020-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中文). 
  5. ^ 5.0 5.1 李自成神秘失踪后的最终结局到底如何?. 新浪. 《文史博览》. 2014-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