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庫爾德斯坦地區

هەرێمی کوردستان‎(庫爾德語)
إقليم كردستان‎(阿拉伯語)
國歌:ئەی ڕەقیب
嘿,敵人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行政區劃範圍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實際控制區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宣稱領土要求的地區   伊拉克其它地區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行政區劃範圍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實際控制區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宣稱領土要求的地區
  伊拉克其它地區
地位聯邦制國家成員
自治地方
自治區
首都
及最大城市
埃爾比勒
官方語言[1][2]
認可的地方語言
政府議會制
• 總統
內奇爾萬·巴爾扎尼英語Nechirvan Barzani
• 總理
馬斯羅爾·巴爾扎尼英語Masrour Barzani
立法機構庫爾德斯坦議會
成立
1970年3月11日
• 事實上自治
1991年10月
• 地區政府建立
1992年7月4日
2005年1月30日
面積
• 總計
78,736(含爭議領土)平方公里
人口
• 估計
9.85 百萬 (2014年)[3]
GDP(國際匯率)2011年估計
• 總計
$23.6  bn[4]
• 人均
$ 4,452 [4]
貨幣伊拉克第納爾IQD
時區UTC+3GMT
行駛方位右側
電話區號+964
互聯網頂級域.krd
網站
gov.krd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位置

庫爾德斯坦地區庫德語هەرێمی کوردستان‎;阿拉伯語:إقليم كردستان‎)位於伊拉克北部,是由庫德族控制的自治地區,故在國際上稱之為伊拉克庫德斯坦(阿拉伯語:إقليم كردستان العراق‎;英語:Iraqi Kurdistan)。該地區包括埃爾比勒蘇萊曼尼亞杜胡克哈拉卜賈四省[5][6],東鄰伊朗,西鄰敘利亞,北接土耳其,南接伊拉克其他地區,位於整個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南部。該地區由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管轄,首府設在最大城市埃爾比勒

自治區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70年3月在歷經了幾年的戰爭英語First Iraqi–Kurdish War之後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斯坦民主黨達成的自治協定英語Iraqi-Kurdish Autonomy Agreement of 1970。該協議最終未能實施,1974年伊拉克北部又陷入了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人的新一輪血腥衝突之中。而且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和伊拉克軍隊的「安法爾行動」也對伊拉克北部地區的人口與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在1991年爆發的北方庫爾德人及南方什葉派反抗薩達姆·侯賽因起義後,庫爾德民兵組織「自由鬥士」成功地將伊拉克主力部隊趕出了北部地區。儘管導致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並引發了伊朗、土耳其邊境地區的難民危機,但自由鬥士的勝利和19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後北部禁飛區的設立,給庫爾德自治與難民返鄉創造了條件。由於庫爾德人與政府軍之間持續的戰爭,1991年10月伊拉克政府軍撤出了庫爾德地區,使庫爾德獲得了事實上的自治。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伊拉克薩達姆政權被推翻。2005年,伊拉克新憲法頒布實施,新憲法規定庫爾德斯坦作為聯邦制的一部分存在,使用阿拉伯語庫爾德語兩種官方語言[7]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實行議會制,議會共設有111個席位,其中11個席位固定分配給少數族群[5]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現任總統內奇爾萬·巴爾扎尼英語Nechervan Barzani

名稱

庫爾德(Kurd)一詞的起源並不十分確定[8],有一種說法認為庫爾德來自阿卡德語Qardu蘇美語Kar-da,指底格里斯盆地上半部的區域。據推測Qardu一詞可能訛變為朱迭山英語Mount Judi(Mount Judi)的名字,在古典阿拉伯語中稱作Ǧūdī庫爾德語稱為Cûdî[9][10]。不過,也有觀點認為KurdQardu無關,而是來自古代的部族名Cyrtii英語Cyrtians[11]。庫爾德一詞也可能起源於中古波斯語kwrt-,泛指游牧民族或帳篷居民[12]。庫爾德斯坦字尾的斯坦(-stan)是波斯語後綴,用來表示:「……聚集的地方」。因此,「庫爾德斯坦」字面的含義即是庫爾德 人聚集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指這裡是「庫爾德人的土地」。

在伊拉克憲法中,該地區被稱為「庫爾德斯坦地區」(Kurdistan Region)。其政府的全稱為「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Kurdistan Regional Government,簡稱「KRG」)。在伊拉克復興黨執政時期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該地區被稱為「庫爾德自治區」(Kurdish Autonomous Region)。由於其地理位置位於整個庫爾德斯坦地區的南部,庫爾德人也稱該地區為「南庫爾德斯坦」(Başûra Kurdistan或Başûrî Kurdistan)。

歷史

前伊斯蘭時期

在史前時期,該地區屬於尼安德特人的棲息地,發現於埃爾比勒省的沙尼達爾洞穴英語Shanidar Cave是伊拉克最早的村落遺址之一。大約公元前7000年,耶莫文化主宰了該地區。庫爾德斯坦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是大約公元前6000年的哈蘇納遺址,該遺址是「哈蘇納文化」的中心。約公元前2400年,該地區成為阿卡德人北支(後演化為亞述人胡里特人)的居住地,自公元前2334年到公元前2154年,該地區隸屬於阿卡德帝國。根據《亞述王表》,亞述王自公元前23世紀開始在該地區出現;阿舒爾Ekallatum英語伊卡拉图姆等亞述城邦自公元前21世紀中葉開始出現。根據努斯泥版(Nuzi tablets),在公元前2030年前後亞述王烏什皮亞統治之前,阿舒爾城似乎已經是阿卡德帝國的一個地方行政中心,[13]服從於他們的同胞薩爾貢大帝和他的子孫們。[14]亞述人興建了阿舒爾尼尼微古扎納阿拉普哈伊穆爾-恩利爾英語Imgur-Enlil巴拉瓦特英語Balawat)、舒巴特-恩利爾英語Tell Leilan卡爾胡等大城市。該地區的亞述大城市埃爾比勒有着其獨特的伊西塔女神信仰,[15]且該城被其亞述居民稱為「伊西塔夫人」。[16]亞述人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統治該地區,在前1813年至前1754年時期、前1385年至前1076年時期和前911年至前608年的新亞述帝國時期,該地區是各個亞述帝國的中心,被稱為「亞述」。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5年間,亞述帝國衰亡,該地區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國土,後來在公元前539年到前332年又成為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一部分,其阿契美尼德名稱為「Athura」。[17][18]公元前332年,該地區被亞歷山大大帝攻陷,之後被希臘塞琉古帝國統治,被更名為直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被安息帝國米特里達梯一世攻占,其間其名字也變為了敘利亞(「亞述」的希臘語變體)。在公元一世紀,亞述半自治王國阿迪亞波納以埃爾比勒為中心。[19][20][21][22]後來,該地區又成了羅馬帝國亞述行省,但之後不久被薩珊王朝奪回,建立了亞述斯坦英語Assuristan總督轄區,直至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入侵。在薩珊王朝的統治下,該地區成為東方亞述教會的中心並形成了繁榮的敘利亞語文學傳統。[23][24][25]

伊斯蘭化

庫爾德人的獨立王國與自治公國(約1835年)

公元7世紀中葉,該地區被阿拉伯穆斯林攻占,亞述成了一個地緣政治實體,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隨着11世紀突厥人和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該地區成了各個突厥與蒙古封建邦國的屬地,庫爾德地區主要屬巴班巴赫迪南索蘭三個酋長國

16世紀和17世紀間,該地區的歸屬在波斯薩菲王朝奧斯曼帝國之間幾經易手,最終於17世紀中葉開始歸於奧斯曼。18世紀早期,該地區曾短暫地被納迪爾沙率領下的伊朗阿夫沙爾王朝控制。納迪爾沙去世後,奧斯曼又重新取得了該地區的宗主權,並且奧斯曼從1831年開始了對該地區的直接統治。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主要屬於摩蘇爾省,由於庫爾德人與居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共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並未遭受歧視,由於庫爾德人擅長於軍事,他們在各地為摩蘇爾帕夏(總督)服役而從不納稅。摩蘇爾巴班王朝於1850年被土耳其將軍伊斯馬儀推翻,許多庫爾德人進入地方政府做官,並建立了為蘇丹服役的騎兵部隊。

奧斯曼對該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斯曼帝國被英國打敗。

英國控制區的庫爾德人起義

一戰期間,協約國曾許諾戰爭勝利後允許庫爾德斯坦獨立,英國與法國秘密簽署賽克斯-皮科協定西亞進行瓜分,其中巴格達和巴士拉兩省由英國直接統治,摩蘇爾為法國的勢力範圍。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庫爾德斯坦地區將舉行公投來決定是否獨立。奧斯曼帝國被分裂,大部分國土被協約國各國占領,激起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強烈不滿,爆發了土耳其獨立戰爭,色佛爾條約未能實施並最終於1922年廢除。由於伊拉克地區的反英起義,1921年英國占領的巴士拉巴格達成立了伊拉克王國,最初摩蘇爾雖然也在英國的占領下,但沒有加入王國。摩蘇爾在1921年7月舉行的關於漢志謝里夫哈希姆家族的費薩爾出任國王的全民投票中表示了支持,而基爾庫克和蘇萊曼尼亞地區的庫爾德人則表示反對。1923年,獨立後的土耳其共和國和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奠定了現代土耳其和西亞疆域的基礎,同時也粉碎了庫爾德斯坦獨立的夢想。

1918年10月1日,庫爾德人領導人們在蘇萊曼尼亞的一場與美索不達米亞代理民事專員阿諾德·威爾遜英語Arnold Wilson上校的會議中,呼籲英國支持庫爾德斯坦在英國的保護下實現統一和獨立。1919年與1922年間,蘇萊曼尼亞的一個庫爾德領導人謝赫·馬哈茂德·巴爾贊吉成立了一個庫爾德人政府並領導了兩次抗英起義,英國當局直至1924年才將其鎮壓。第一次起義開始於1919年5月22日逮捕蘇萊曼尼亞的英國官員,起義迅速蔓延到了摩蘇爾和埃爾比勒,為鎮壓起義,馬哈茂德·巴爾贊吉被英國流放印度後,庫爾德武裝隨即崩潰。1920年7月,該地區的62個部落首領宣布獨立。1922年,英國恢復了謝赫·馬哈茂德的權利,希望庫爾德人在他的領導下可以在英國控制的伊拉克王國與聲稱擁有摩蘇爾和基爾庫克主權的土耳其之間形成緩衝。然而,謝赫·馬哈茂德對英國人的意圖不加理會,與1922年宣布成立庫爾德斯坦王國,並自任國王。英國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才使庫爾德地區屈服,但最終馬哈茂德仍成功逃脫。1930年,在伊拉克正式加入國際聯盟後,馬哈茂德開始了其第三次起義,但依舊被英國鎮壓。[26][27]

1927年開始,庫爾德巴爾扎尼部落成為在伊拉克爭取庫爾德人權利的最強音。1929年,巴爾扎尼要求在伊拉克北部成立一個庫爾德省份。在這些要求的鼓勵下,1931年,庫爾德人請求國際聯盟成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政府。1931年底,艾哈邁德·巴爾扎尼領導了一次反伊拉克的庫爾德起義,雖然這次起義在僅僅幾個月內就被鎮壓,但卻產生了著名的庫爾德英雄穆斯塔法·巴爾扎尼。二戰期間,伊拉克的權力真空被庫爾德武裝所利用,一場由穆斯塔法·巴爾扎尼領導的叛亂在伊拉克北部爆發,並最終控制了庫爾德地區。1945年二戰結束,在英國的支持下,伊拉克重新征服庫爾德只是時間問題。在伊拉克政府與英國的壓力下,穆斯塔法·巴爾扎尼於1945年被迫流亡伊朗。之後,在蘇聯的扶持下,卡齊·穆罕默德於1945年12月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庫爾德人民政府,並於1946年1月成立庫爾德獨立國家馬哈巴德共和國。但不久後馬哈巴德共和國被伊朗政府推翻,穆斯塔法·巴爾扎尼又移居蘇聯。[28][29]

巴爾扎尼起義(1960—1970年)

1958年,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拉克王國,穆斯塔法·巴爾扎尼被卡西姆邀請回國,巴爾扎尼的歸來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作為卡西姆與巴爾扎尼之間交易的一部分,卡西姆以承諾給予庫爾德人區域自治來換取巴爾扎尼的支持。1959年到1960年間,巴爾扎尼成為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庫民黨)黨魁,而庫民黨於1960年獲得合法地位。1960年初,卡西姆將會背叛自治承諾已經顯而易見,因此庫民黨開始鼓動區域自治。面對與庫爾德之間日益嚴峻的分歧及巴爾扎尼個人權利的不斷增長,卡西姆開始煽動巴爾扎尼部落傳統的敵人Baradost和Zebari部落,並導致了1960年到1961年初的部落戰爭。1961年2月,巴爾扎尼成功擊敗了親政府武裝,鞏固了其作為庫爾德人領導人的地位。就此,巴爾扎尼令其軍隊占領了所有的庫爾德地區並驅逐了那裡的政府官員。而為了恢復政府對該地區的控制,卡西姆開始準備對北部的軍事進攻。1961年6月,庫民黨對卡西姆發出一份詳細的最後通牒,說明了庫爾德人的不滿,並要求卡西姆進行整改。卡西姆無視了庫爾德的要求並繼續其計劃的戰爭。9月10日,一夥庫爾德人埋伏了一支伊拉克軍隊,庫爾德叛亂正式爆發。作為此次襲擊的回應,卡西姆命令伊拉克空軍轟炸庫爾德村莊,按巴爾扎尼的標準,此次空襲基本上覆蓋了整個庫爾德人口。由於卡西姆對伊拉克軍隊的不信任,他並沒有很好地武裝參戰部隊,所以卡西姆政府根本無法鎮壓這次叛亂。這種僵持激怒了軍隊中的強力派系,被認為是1963年2月復興黨政變背後的一個主要原因。1963年11月,在經過復興黨人的派別大混戰之後,阿卜杜勒·薩拉姆·阿里夫發動政變驅逐了復興黨人,出任伊拉克總統。在對庫爾德的進攻又一次失敗後,阿里夫在1964年2月宣布停火,引起了庫爾德城市激進分子與巴爾扎尼領導的「自由鬥士」之間的決裂。 巴爾扎尼同意了停火併將激進分子逐出了庫民黨。1966年,阿里夫因墜機意外死亡,其兄長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繼任伊拉克總統,伊拉克政府為擊敗庫爾德人進行了最後的努力。然而1966年5月,巴爾扎尼武裝在賴萬杜茲附近發生的Handrin山戰役中擊敗伊拉克軍隊。據說在Handrin山戰役中,庫爾德人消滅了伊軍的整整一個旅。[30][31]意識到不能得到這場戰爭的勝利,拉赫曼·阿里夫宣布了一個12點和平計劃,但拉赫曼·阿里夫在1968年復興黨發起的政變中被推翻,這一計劃沒有實施。復興黨發起了旨在平定庫爾德人叛亂的戰爭,然而這場戰爭1969年就結束了,巴格達內部的權利鬥爭和伊朗的壓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蘇聯迫使伊拉克與巴爾扎尼和解,1970年三月,一項旨在明確庫爾德自治的和平計劃被公布,該計劃將於4年內實施,其中承諾在政府事務給予庫爾德人更大的權利。[32]儘管如此,在此同時,伊政府在富產石油的基爾庫克哈奈根推行了阿拉伯化進程。[33]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巴格達當局解決了其自身內部的分歧,在1972年4月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協定,並重新被阿拉伯世界所接納。而庫爾德人依舊依賴伊朗的軍事支持,沒有增強自身的軍事力量。

自治談判(1970—1974年)

區域自治最早建立於1970年庫爾德自治區的成立,當時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人領導人簽署了一項自治協議。自治區包括伊拉克北部的埃爾比勒、蘇萊曼尼亞、杜胡克三省,以埃爾比勒為首府,並成立了議會。

第二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與阿爾及爾協議

庫爾德斯坦自治區(1975年)

1973年,美國伊朗國王達成秘密協議,通過美國中央情報局和以色列情報部門摩薩德秘密資助庫爾德叛軍與巴格達對抗。1974年,作為報復,伊拉克政府對庫爾德人開展了一輪新的進攻,並將庫爾德人驅趕到了靠近伊朗的邊境。伊拉克通知德黑蘭,如果伊朗停止對庫爾德人的資助,他將願意滿足伊朗的其他要求。在阿爾及利亞總統胡阿里·布邁丁的調解下,伊拉克與伊朗於1975年達成全面和解,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34]協議使庫爾德人變得無助,而伊朗也切斷了對庫爾德運動的支援,巴爾扎尼及其支持者逃亡伊朗。幾天後其他人集體投降,叛亂結束。於是伊拉克政府又控制了庫爾德地區,並通過讓阿拉伯人向基爾庫克等庫爾德斯坦地區的油田附近移民的方式推進北部地區的阿拉伯化[35]阿爾及爾協議簽署後,伊拉克政府對庫爾德人的一系列鎮壓措施導致了1977年後伊拉克軍隊與庫爾德游擊隊之間的新的衝突。在1978年和1979年,六百個庫爾德村莊被焚毀,約二十萬庫爾德人被驅逐到伊拉克的其他地區。[36]

兩伊戰爭與安法爾行動

兩伊戰爭期間,因庫爾德支持伊朗等原因伊拉克政府實施反庫爾德政策,一場事實上的內戰爆發。伊拉克受到了廣泛的譴責,但沒有為其向庫爾德人使用化學武器等罪行受到嚴厲的懲罰,[37]化武襲擊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死亡

獨立公投

2017年6月,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總統馬蘇德·巴爾扎尼宣布將於9月25日就庫區獨立舉行公投。本次公投地區包括庫區的三個省份(杜胡克省埃爾比勒省蘇萊曼尼亞省)以及不屬於庫區但目前由庫爾德人控制的基爾庫克省。公投區約占伊拉克領土面積的五分之一,是伊拉克主要產油區。6月12日,伊拉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決議,反對庫爾德獨立公投。同時議會還授權總理海德爾·阿巴迪採取一切措施維護伊拉克的統一,並同庫區展開切實對話,以解決中央政府同庫區間的問題。全體328名議員中,僅204人參與投票。有議員透露,來自庫爾德的議員在投票前退場,但決議仍獲多數通過。[38][39]庫區領導層仍堅持如期舉行獨立公投。伊拉克基爾庫克省議會6月29日通過一項議案,同意該省參加定於9月舉行的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庫區)獨立公投。這一決定遭到伊拉克政府、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等周邊國家反對。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支持伊拉克庫爾德人建立獨立國家。[40]最終該公投以92%支持率通過,共有330萬人投票,投票率達72%。[41]

其後伊拉克政府部隊奪取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自2003年以來逐步占領的幾乎全部區域並將伊拉克庫德斯坦的石油輸送與邊境交通逐一切斷、包圍,迫使伊拉克庫德斯坦自治政府於10月25日清晨1時正式對外公佈「即刻凍結9月25日的獨立公投結果與進程」。[42][43]10月29日,在庫爾德斯坦獨立無望下,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總統馬蘇德·巴爾扎尼宣佈辭職[44]

政治

政府

1998年停火後的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綠色區域為庫愛盟(PUK)控制,黃色區域為庫民黨(KDP)控制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坐落於首府埃爾比勒,擁有一個地區議會,即庫爾德斯坦議會,議會由民眾選舉產生。政府內閣由庫民黨、庫愛盟及他們的盟友組成。1992年庫爾德斯坦議會選舉後,分別擁有100個席位中的50個的兩個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主要黨派,庫爾德斯坦民主黨(簡稱庫民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簡稱庫愛盟),決定建立聯合政府。[45]但由於內戰的爆發,聯合政府不久就垮台了,內戰一直持續到1998年。內戰導致了兩個對立的庫爾德政府的產生,一個在埃爾比勒,由庫民黨控制,另一個在蘇萊曼尼亞,由庫愛盟控制,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總統和總理。[45]

2002年10月,庫民黨與庫愛盟達成官方和解,[46]2005年1月30日進行議會選舉,2005年6月14日庫民黨領袖馬蘇德·巴爾扎尼由議會任命為新總統。[47]2009年,總統改為選舉產生,在2009年7月25日的總統選舉中,巴爾扎尼得以連任。[48]2006年,庫民黨的內奇爾萬·伊德里斯·巴爾扎尼出任總理。2009年,庫愛盟的巴爾哈姆·薩利赫成為接下來一任總理,而2012年內奇爾萬·巴爾扎尼又當選總理。[49]

選舉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議會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上次選舉是2013年9月21日。領先的是由庫民黨和庫愛盟兩大實力黨派聯合構成的庫爾德名單,其中庫民黨擁有38個席位,庫愛盟擁有18個席位。由庫愛盟前副總書記Nawshirwan·穆斯塔法領導的變革運動贏得了24個席位。變革運動是穆斯塔法在2009年成立的[50],在以前庫愛盟的根據地蘇萊曼尼亞市和蘇萊曼尼亞省收穫不俗。

在總統選舉中,馬蘇德·巴爾扎尼自兩黨和解至2017年一直是庫區總統,他在2005年6月14日就任總統,並於2009年的總統選舉中以70%的得票率高票連任。

地理與氣候

埃爾比勒附近的大扎卜河

庫區的最高峰是位於與伊朗邊境的切克汗峰(庫爾德語:Cheekha Dar,含義為「黑帳篷」),高3611米,該峰同時也是伊拉克的最高峰。切克汗峰所在的札格羅斯山脈土耳其,通過庫爾德斯坦,一直綿延到波斯灣沿岸。庫區山脈間眾多的河流造就了它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和畫一般的自然環境。大扎卜河小扎卜河自東向西流經庫區,而底格里斯河從土耳其流入伊拉克也是從庫區進入的。該地區最大的湖泊是杜坎湖,同時也有杜胡克湖等稍小些的湖泊。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山脈環境,讓庫區各地的溫度差異很大,也給庫區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讓庫區在發展農業和旅遊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另外,庫區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

蘇萊曼尼亞的全景圖

在伊庫地區的西部和南部,並不像東部那樣都是山區,而是丘陵和平原。該地區比伊拉克其他地區要有更高的綠色覆蓋率。

「伊拉克北部」是一個具有歧義的地理概念。「北部」通常指庫爾德地區,相對地,以「中部」與「南部」或者「中南部」來表示伊拉克的其他地區。但多數媒體提到「北部」或「伊拉克北部」時,指的其實是巴格達以北的地區。

行政區劃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地區政府下轄的一級行政區劃是庫爾德語Parêzge),整個庫區分為杜胡克省埃爾比勒省蘇萊曼尼亞省哈拉卜賈省四個省份。省下設區,區下又設分區。每個省都有一個省會城市。整個庫區共分為26個區。對於庫區外的某些地區,庫區政府和伊拉克政府存在爭議,庫區政府認為臨近的基爾庫克省、尼尼微省、迪亞拉省的一些地區應當歸屬庫區。

  •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省:
  1. 蘇萊曼尼亞省(Silêmanî)
  2. 埃爾比勒省(Hewlêr)
  3. 杜胡克省(Duhok)
  4. 哈拉卜賈省(Halabja)

爭議地區

伊拉克聯邦政府與庫爾德斯坦之間的爭議地區一直是該國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之間的一個核心問題,尤其是2003年美國入侵後,問題尤為突出。伊拉克戰爭後,庫爾德人在其聲稱自古以來就屬於他們的一些地區得到了自治權,包括當時的蘇萊曼尼亞省埃爾比勒省杜胡克省三個省;而除此之外,被歸於伊拉克政府管轄的尼尼微省、基爾庫克省和迪亞拉省也具有大量庫爾德人居民。而尼尼微省西北部三個行政區(舍琨英語Shekhan District阿克拉英語Aqrah District麥赫穆爾英語Makhmur District)在伊斯蘭國入侵伊拉克後,被伊拉克庫德斯坦區自治政府軍隊實質佔領中,軍隊亦正積極投入解放摩蘇爾戰役中。

參考文獻

  1. ^ Kurdistan Regional Government (KRG). [2013-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2. ^ Iraq,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 Febr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6) 
  3. ^ 存档副本. [2015-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9). 
  4. ^ 4.0 4.1 存档副本 (PDF). [2015-06-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2-25). 
  5. ^ 5.0 5.1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议会选举结果揭晓. 新華網. 2013-10-02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8). 
  6. ^ Iraqi Kurdistan government announces Halabja as its fourth province. 2014-03-13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5). 
  7. ^ 两股“建国迷梦”搅乱伊拉克. 國際先驅導報. 2014-07-10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8. ^ Asatrian, G.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the Kurds, Iran and the Caucasus 13. 2009: 1–58. Generally, the etymons and primary meanings of tribal names or ethnonyms, as well as place names, are often irrecoverable; Kurd is also an obscurity 
  9. ^ Reynolds, G. S. A Reflection on Two Qurʾānic Words (Iblīs and Jūdī), with Attention to the Theories of A. Minga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October–December 2004, 124 (4): 683, 684, 687. 
  10. ^ Ilya Gershevitch, William Bayne Fisher,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The Median and Achamenian Periods, 964 p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ISBN 0-521-20091-1, ISBN 978-0-521-20091-2
  11. ^ G. Asatrian,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the Kurds, Iran and the Caucasus, Vol.13, pp. 1–58, 2009: "Evidently, the most reasonable explanation of this ethnonym must be sought for in its possible connections with the Cyrtii (Cyrtaei) of the Classical authors."
  12. ^ Karnamak Ardashir Papakan and the Matadakan i Hazar Dastan. G. Asatrian,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the Kurds, Iran and the Caucasus, Vol.13, pp. 1–58, 2009. Excerpt 1: "Generally, the etymons and primary meanings of tribal names or ethnonyms, as well as place names, are often irrecoverable; Kurd is also an obscurity." "It is clear that kurt in all the contexts has a distinct social sense, 'nomad, tent-dweller.' It could equally be an attribute for any Iranian ethnic group having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To look for a particular ethnic sense here would be a futile exercise." P. 24: "The Pahlavi materials clearly show that kurd in pre-Islamic Iran was a social label, still a long way from becoming an ethnonym or a term denoting a distinct group of people."
  13. ^ Malati J. Shendge. The language of the Harappans: from Akkadian to Sanskrit. Abhinav Publications. 1 January 1997: 46 [22 April 2011]. ISBN 978-81-7017-32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14. ^ Bertman, Stephen. 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Infobase Publishing. 2003: 340 [2014-06-15]. ISBN 978-0-8160-43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15. ^ Barton, George Aaron. A sketch of Semitic origins: social and religious.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02: 262. 
  16. ^ J. F. Hansman, ARBEL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clopedia Iranica.
  17. ^ Curtis, John. The Achaemenid Period in Northern Iraq (PDF). L'archéologie de l'empire achéménide (Paris, France). November 2003: 3–4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10). 
  18. ^ Dandamatev, Muhammad: "Assyria. ii- Achaemenid Aθurā",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5-29. Encyclopaedia Iranica.
  19. ^ The Chronicle of Arbela (PDF). [2014-06-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4-04-28). In 115, the Romans invaded Adiabene and re named it Assyria. 
  20. ^ The Biblical Geography of Central Asia: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by Ernst Friedrich Carl Rosenmüller. Page 122.
  21. ^ Neusner, Jacob. In Memory of Rabbi and Mrs. Carl Friedman: Studies on the Problem of Tannaim in Babylonia (ca. 130-160 C.E.).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1962, 30: 79–127. JSTOR 3622535. 
  22. ^ Ammianus Marcellinus, another fourth-century writer. In his excursus on the Sasanian Empire, he describes Assyria in such a way that there is no mistaking he is talking about lower Mesopotamia (Amm. Marc. XXIII. 6. 15). For Assyria, he lists three major cities – Babylon, Ctesiphon and Seleucia (Amm. Marc. xxIII. 6. 23) – whereas he refers to Adiabene as Assyria priscis temporibus vocitata (Amm. Marc. xxIII. 6. 20).
  23. ^ K. Schippmann, ASSYR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cyclopedia Iranica
  24. ^ Lightfoot, C. S. Trajan's Parthian War and the Fourth-Centu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90, 80: 115–126. JSTOR 300283. 
  25. ^ Lightfoot p. 121; Magie p. 608.
  26. ^ Dahlman, C.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Kurdistan.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2, 43 (4): 271–299 [p. 286]. doi:10.2747/1538-7216.43.4.271. 
  27. ^ Eskander, Saad. Britain's Policy in Southern Kurdistan: The Formation and Termination of the First Kurdish Government, 1918-1919. 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2000, 27 (2): 139–163 [pp. 151, 152, 155, 160]. doi:10.1080/13530190020000501. 
  28. ^ Harris, G. 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7, 433 (1): 112–124 [p. 118]. doi:10.1177/000271627743300111. 
  29. ^ Saedi, Michael J. Kelly ; foreword by Ra'id Juhi al. Ghosts of Halabja : Saddam Hussein and the Kurdish genocide. Westport, Conn.: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8: 18 [2014-06-17]. ISBN 978-0-275-992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30. ^ O'Ballance, Edgar. The Kurdish Revolt, 1961–1970. Hamden: Archon Books. 1973. ISBN 0208013954. 
  31. ^ Pollack, Kenneth M. Arabs at War.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2. ISBN 0803237332. 
  32. ^ Harris, G. 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7, 433 (1): 112–124 [pp. 118–120]. doi:10.1177/000271627743300111. 
  33. ^ Introduction : GENOCIDE IN IRAQ: The Anfal Campaign Against the Kurds (Human Rights Watch Report, 1993). Hrw.org. [201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34. ^ Page 9 - The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 of Iraq (PD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AIS Project. [22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年5月21日). 
  35. ^ Harris, G. 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7, 433 (1): 112–124 [p. 121]. doi:10.1177/000271627743300111. 
  36. ^ Farouk-Sluglett, M.; Sluglett, P.; Stork, J. Not Quite Armageddon: Impact of the War on Iraq. MERIP Reports. July–September 1984: 24. 
  37. ^ Death Clouds: Saddam Hussein’s Chemical War Against the Kurds. Dlawer.net. [201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38. ^ 伊拉克库尔德人9月25日独立公投:仅以色列明确支持. [201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39. ^ 伊拉克库区政党对国民议会反对公投表示遗憾. [201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40. ^ 伊库尔德独立公投再起波澜:基尔库克省也要参加. [2017-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41. ^ 伊拉克庫德族獨立公投結果出爐 超過九成支持. [2017-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42. ^ 伊拉克军两天夺回库尔德人2003年以来占领的地区.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9). 
  43. ^ 庫德斯坦暫棄建國夢:「凍結」獨立公投結果,請求伊拉克停火. [2017-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44. ^ 独立无望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领导人宣布辞职. [201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9). 
  45. ^ 45.0 45.1 Galbraith, Peter (2006), The End of Iraq: How American Incompetence Created a War without End;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0-7432-9423-8
  46. ^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electoral process in the Kurdistan Region.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47. ^ Iraqi Kurdistan leader sworn in.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48. ^ Opposition set to break Iraqi Kurd stranglehold.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49. ^ 存档副本. [201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4). 
  50. ^ 背景资料:参加伊拉克议会选举的主要竞选联盟和政党.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8).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