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帕累托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帕累托圖
 品管七大手法之一
目的  依分類找到最常出現的問題†
一帕累托圖之範例,由圖可知shrink與porosity即佔80%之累積頻率,為主要之因素,一旦這些因素得到糾正,大部分問題即可消除。

帕累托圖(Pareto Chart)又稱排列圖法、柏拉圖、主次因素分析法,是一種條形圖折線圖的組合,為品質管理上經常使用的一種圖表方法。1930年由約瑟夫·朱蘭首次應用於品管當中。按照發生的頻度排序,顯示了多少結果是由每一個識別出來的原因產生。概念上與帕累托法則有關,是品質控制的一個工具。也是品管七大手法的工具之一[1][2]

簡介

帕雷托根據「關鍵的少數和次要的多數」的原理而製作,其結構為兩個縱坐標和一個橫坐標,合併長條圖折線圖所構成。左側縱坐標表示頻率,右側縱坐標則表示累計頻率(以百分比表示),橫坐標表示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之名稱,按影響大小順序排列,直方形高度表示相應的因素的影響程度(即出現頻率為多少),上方之折線則表示累計頻率線(又稱帕雷托曲線)。

帕雷托一般用以在大量的事項中找到最常出現的事項。在品質管理中,多半是代表最常出現缺陷的來源、最常出的缺陷種類,或是最常見的客戶抱怨原因等。若可以改善最常出現的前幾個項目,就可以大幅降低缺陷的累積頻率,這也是帕雷托的目的。

相關條目

資料來源

  1. ^ Nancy R. Tague. Seven Basic Quality Tools. The Quality Toolbox. Milwaukee, Wisconsin: 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15. 2004 [2010-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 
  2. ^ What is a Pareto Chart? Analysis & Diagram | ASQ. asq.org. [2019-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