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誘 (電影)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引誘
Into Temptation
DVD封面
基本資料
導演柏德烈·科伊爾(Patrick Coyle
編劇柏德烈·科伊爾
主演傑瑞米·西斯托Jeremy Sisto
克里斯汀·肯諾恩斯
布萊恩·鮑姆加特納Brian Baumgartner
布魯斯·揚Bruce A. Young
艾米·馬修斯(Amy Matthews
配樂羅素·霍爾薩普爾(Russell Holsapple
攝影大衛·道耶(David Doyle
剪接李·珀西(Lee Percy
史葛·費里爾(Scott Ferril
製片商十十影業
Cabin 14製片
法納姆街2號
片長95分鐘[1]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9年4月26日 (2009-04-26)
發行商第一印象國際
預算不到100萬美元[2]
票房9萬7457美元[3]

引誘》(英語:Into Temptation)是部2009年美國獨立劇情電影,由柏德烈·科伊爾(Patrick Coyle)編劇並導演,主要演員包括傑瑞米·西斯托、克里斯汀·肯諾恩斯、布萊恩·鮑姆加特納、布魯斯·揚和艾米·馬修斯。影片講述一名妓女(肯諾恩斯飾)向天主教神父(西斯托飾)告解,稱她打算在生日時自殺。神父決定找到並解救這個妓女,並在此期間直面社會的黑暗面。

科伊爾的父親為人和藹,但卻有些好鬥,年輕時曾考慮成為牧師,本片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他的啟發。影片的劇本獲明尼蘇達媒體藝術中心米高奈特編劇研究金獎勵。《引誘》以科伊爾的故鄉明尼阿波利斯為背景,而且也是在這裏取景拍攝,片中的多位配角演員都是由來自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科伊爾還親自在片中扮演次要角色。

影片由十十影業和法納姆街2號共同製作,第一印象國際發行。電影的拍攝預算不足100萬美元,於2008年5月開拍。大衛·道耶擔任攝影指導,羅素·霍爾薩普爾作曲,李·珀西出任剪接師。本片涉及的主題包括誘惑、罪行、善與惡、救贖和獨居生活、以及牧師在給予教友建議和親自提供幫助之間的界限。

《引誘》本有望成為荷里活製作,但交易因全球經濟衰退告吹。影片沒有在全美範圍發行,只在多個城市的劇院上映。本片於2008年12月為科伊爾的父親公開放映,再於2009年4月26日在紐波特比奇電影節正式首映,西斯托還在電影節上獲傑出表演成就獎。電影得到影評人的普遍好評[4],於2009年10月27日發行DVD

劇情

約翰·布爾林(John Buerlein,傑瑞米·西斯托飾)為人溫文爾雅,是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一小型教區的天主教神父。工作非常辛苦,待遇又不理想,布爾林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有些厭倦,並且和教友之間缺乏有效溝通。這天,一位不知名的神秘妓女(克里斯汀·肯諾恩斯飾)在懺悔時稱自己即將犯下大罪:她打算在生日時了結自己的性命。神父吃了一驚,但沒能及時阻止女子突然離去,只知道她戴着十字架,而且是白羊座,生日就在不久之後。神父約翰決定找到並幫助這個女人,開始在市內的紅燈區轉悠,期望能找到她。回家的路上,神父約翰遇到一個無家可歸的男子格斯(Gus,吉恩·拉徹飾),但身上已經沒有錢給他,所以給了對方一本玫瑰經。之後,神父約翰向朋友拉爾夫·奧布萊恩(Ralph O'Brien,布萊恩·鮑姆加特納飾)神父談及那位神秘的妓女,後者勸他不要過分牽涉進去。[5]

克里斯汀·肯諾恩斯(左)和在片中有短暫出場的導演柏德烈·科伊爾

神父約翰再次來到紅燈區,他從一位名叫米利安(Miriam,葛麗泰·奧格爾斯比飾)的妓女處得知,占士·聖克萊爾是個很有勢力的皮條客,可能知道神父要找的女人是誰。兩人正在酒吧交談時,那位神秘的妓女走了進來,再與搭上的嫖客(柏德烈·多伊爾飾)迅速離去。正在她離開時,神父約翰一眼看到她戴的十字架,於是追了上去,但對方已經上了嫖客的車,神父只記下車牌號。回到教堂後,他在佈道時開始出現有違正統的表現,神父拉爾夫警告他注意形象,稱他多次前往紅燈區一事已經引起總主教的關注。與此同時,前女友納丁·布倫南(Nadine Brennan,艾米·馬修斯飾)主動聯繫神父約翰,稱自己正和丈夫離婚,而且心中仍然對神父約翰念念不忘。[5]

神父約翰得知,車牌號的車主是個名叫史蒂芬·米勒(Steven Miller)的會計師,米勒告訴神父,那個妓女名叫琳達(Linda),要價很高,是當地數一數二的應召女郎。與此同時,琳達前去探望自己即將去世的年長繼父當奴·杜普里(Donald Dupree,湯姆·凱里飾),琳達小時候曾多次被他強姦,最終淪落風塵。琳達指控繼父當年的所作所為,但表示已經原諒他的罪過,不過杜普里依然否認自己有過任何不當行為。納丁喝醉酒後找上神父約翰表白,稱自己一直很孤獨,一直對他念念不忘。約翰也承認自己同樣很在乎她,但兩人最好還是只做朋友。不久後,神父約翰打算去找皮條客聖克萊爾,並找來失業在家的拳擊手教友勞埃德·蒙塔格(Lloyd Montag,布魯斯·揚飾)做自己的保鏢。聖克萊爾認識拳擊手,於是告訴神父琳達的大概住址。神父約翰和蒙塔格根據聖克萊爾的指點找到的士司機齊克(Zeke,托尼·帕朋霍士飾),得知兩人正在找琳達後,他同意帶兩人前去她的住處。齊克之後還表示,之前正是他載琳達去教堂懺悔,後來他還前去教堂看神父約翰傳道。[5]

到達琳達的公寓後,神父約翰和蒙塔格發現琳達已經離開,只找到一份12年前有關神父約翰就任的老剪報。神父約翰告訴蒙塔格,如果他願意,可以到教堂來工作,蒙塔格欣然接受。神父返回教堂失聲痛哭,覺得自己沒能及時挽救琳達的生命。與此同時,琳達走到橋上,正準備跳下去時遇到格斯,後者把之前從神父約翰手中拿到的玫瑰經送給她。琳達深受感動並擁抱住格斯,鏡頭沒有說明她究竟是否自殺。神父約翰向神父拉爾夫告解,對自己沒有在琳達突然中斷懺悔前赦免她的罪過感到內疚。神父拉爾夫表示,即使琳達已經自殺,她的靈魂也是不滅的,神父約翰可以現在赦免她,神父約翰於是照辦了。電影最後是琳達兒時的回憶,少女時代的她在教堂里受到一群男生的嘲笑,稱她的衣服又破又舊,直到少年時代的約翰·布爾林走上前來護住她,他的行為對她有強烈的正面影響。[5]

製作

編劇

《引誘》以明尼阿波利斯為背景並在此取景拍攝

《引誘》是獨立電影人柏德烈·科伊爾的第二部電影,他曾自編自導2003年劇情片《偵探小說》(Detective Fiction[6]。科伊爾稱,自己的父親占士·柏德烈·科伊爾(James Patrick Coyle)為人和藹但卻有些好鬥,當年在奶奶的鼓勵下曾打算以牧師為職業,《引誘》一程度上就是受他的經歷啟發。占士一度進入神學院學習,但因二戰爆發應徵入伍而退學遠赴海外,並在戰爭期間結識瑪格麗特·瑪麗·昆蘭(Margaret Mary Quinlan),兩人之後結為夫婦並生下柏德烈·科伊爾。[7][8]科伊爾一邊想像父親會成為什麼樣的牧師,一邊創作出《引誘》的劇本[7][9][10]。占士非常認可兒子的計劃,他告訴科伊爾:「去拍那部電影,把真相說出來」[7]。科伊爾的創作還部分受到自己兒時的牧師和朋友,神父達米安·祖爾林(Reverend Damian Zuerlein)的影響,後者不但是科伊爾和夫人的婚禮神父,還為兩人的孩子們施洗。在科伊爾看來,達米安神父「年輕、充滿活力、工作能力強而且認真,全身心投入到貧苦的教區中。而且他深愛自己的工作,這讓我深受啟發。」[2]科伊爾還表示,創作《引誘》的劇本期間,他並沒有要拍宗教電影的打算,在他看來,片中主角約翰·布爾林並不一定要是神父,也可以是政府高官、猶太拉比或是公共辯護律師。「他是個好人,一心只想儘量做好自己的工作。」[9]

監製安·盧斯特(Ann Luster)在劇本創作早期提供了幫助,聲稱她和科伊爾從一開始就對片中角色的處理手法有強烈共識[11]:1。影片以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為背景,科伊爾當時正在這裏以編劇和演戲為生。故事中虛構的教堂名叫抹大拉的聖馬利亞市中心天主教堂,部分源自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抹大拉的聖馬利亞教堂,科伊爾就是在該市長大。不過,現實中抹大拉的聖馬利亞教堂沒有庇護所,周末前來做彌撒的教眾很多,不像片中的教堂那樣半數長椅空無一人。此外,南奧馬哈的瓜達露佩聖母天主教堂也是片中虛構教堂的原型。[9]《引誘》的劇本贏得IFP明尼蘇達媒體藝術中心米高奈特編劇研究金獎勵,投資者通過大眾讀物給予劇本正面評價[8][12]。科伊爾的夫人在看過劇本後表示,只要能找到合適的演員扮演神父約翰,《引誘》就可以成為好電影[10]

演員

傑瑞米·西斯托此前以出演國家廣播公司罪案劇情電視劇《法律與秩序》中的警探賽勒斯·盧波(Cyrus Lupo)聞名,他覺得本片劇本引人入勝,而且對能夠嘗試出演不同類型的角色深感興奮。西斯托稱:「前後9個月裏,我們基本上是把同一集拍了一遍又一遍,這個(指《引誘》的劇本)突然就憑空冒出來了。」[10]在西斯托看來,他在出演《法律與秩序》時沒有什麼機會來營造真實而完整的角色,《引誘》提供了這樣的機遇,讓他在單純詮釋一個拯救者的同時可以表達出更多的東西[11]:2

布萊恩·鮑姆加特納以在全國廣播公司電視劇《辦公室》中飾演凱文·馬龍聞名,他在本片中出演神父拉爾夫·奧布萊恩。

科伊爾未經預約就同克里斯汀·肯諾恩斯的經濟人取得聯繫,希望肯諾恩斯加盟,這位女演員此前沒有出演過同類人物,她的經濟人表示,這正是她所需要的角色[8]。為參與《引誘》的拍攝,正在美國廣播公司電視劇《靈指神探》中出演配角的肯諾恩斯向劇組告假5天[2]。以出演全國廣播公司電視劇《辦公室》中的凱文·馬龍(Kevin Malone)一角聞名的布萊恩·鮑姆加特納經常在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劇院演出,他在本片中出演神父拉爾夫·奧布萊恩[13]。2008年5月,剛剛完成《辦公室》第4季拍攝的鮑姆加特納在紐約參加聚會宣傳活動,科伊爾主動將《引誘》的劇本拿給鮑姆加特納,請他考慮出演。鮑姆加特納表示很喜歡劇本,同意出演神父一角。[11]:2

編劇兼導演柏德烈·科伊爾在片中扮演琳達的嫖客史蒂芬·米勒[14]。其他多個小角色由明尼阿波利斯當地演員和居民充當[15][16]。在片中扮演精明站街妓女米利安(Miriam)的葛麗泰·奧格爾斯比(Greta Oglesby),以及扮演向神父約翰提供幫助的圖書館員的伊莎貝爾·蒙克·奧康納(Isabell Monk O’Connor)都是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的老牌演員[17]。出演皮條客占士·聖克萊爾(James St. Clair)的安沙·阿基(Ansa Akyea),以及詮釋神父約翰前女友的艾米·馬修斯也都是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的演員[15]

拍攝

用於拍攝電影中明尼阿波利斯紅燈區的外景地,畫面上的人物是女演員葛麗泰·奧格爾斯比。

《引誘》由科伊爾的十十影業[6]和法納姆街2號製片公司共同製作,Cabin 14製片公司也提供了協助,第一印象國際負責發行[6]。電影上映1年前,科伊爾請安妮·瑪麗·吉倫(Anne Marie Gillen)擔任執行監製。吉倫表示,自1991年的《油炸綠蕃茄》以來,還沒有哪部劇本可以像《引誘》這樣讓她感慨萬千,該片同樣是由她製作[11]:1。《引誘》於2008年5月開拍[12][18],全部在明尼阿波利斯取景。劇組在上城商務區搭建有多處外景,科伊爾曾在該區生活[15][16]

科伊爾表示,選擇在明尼阿波利斯取景除個人因素外,還因為這裏拍攝和聘請當地演員的成本相對較低,稱「上城是電影製作人的天堂,這裏要什麼有什麼」[15]。《引誘》的製作和拍攝預算很低,還不到100萬美元[2][11]:1[19]。大衛·道耶擔任本片的攝影指導,他在拍攝過程中大量採用瑞德數碼電影攝影機[6]。片中教堂的鏡頭是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化身教堂拍攝[8]。為了演好各自角色,西斯托和肯諾恩斯都出席過教堂彌撒[20]。片中的汽車外景是在上城拍攝,一次拍攝期間,有警車拉着警笛從演員旁邊經過,眾人繼續拍攝,沒有因此暫停,這個鏡頭最後也用在電影中[15]

科伊爾同羅素·霍爾薩普爾取得聯繫,請他為《引誘》譜寫配樂,霍爾薩普爾就是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當地人,而且要價相對便宜,科伊爾只給了他幾星期時間作曲[11]:3,最後他創作的大部分都是鋼琴曲[6]。霍爾薩普爾表示,科伊爾讓他擁有很大程度的藝術自由,而且接受自己創作的大部分音樂主題[11]:3。占士·巴科姆(James R. Bakkom)擔任電影的藝術指導設計師,德博拉·菲斯卡斯(Deborah Fiscus)則是服裝設計師,兩人同樣來自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15]。凡妮莎·邁爾斯(Vanessa Miles)是本片的內部裝飾設計師,莎拉·讓·克魯喬斯基(Sarah Jean Kruchowski)和艾米·哈伯德(Amy Hubbard)則出任藝術指導設計師[6]

李·珀西是電影的剪接師,史葛·費里爾提供協助[6]。據珀西所說,自己拿到的最後一剪樣片已經包含眾演員最優秀的演出,但他將鏡頭進一步向神父約翰一角靠攏,希望能「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他的內心情感」[11]:1。導演的父親占士密切關注着電影拍攝,每周都會打電話詢問進展。父親的身體健康開始惡化後,多伊爾「玩命似地工作」,希望能儘快完成電影,讓父親在有生之年看到[9]。影片於2008年12月拍攝完成[7]

上映

發行

荷里活一度對《引誘》的劇本產生興趣,但一些製片公司高管希望修改結局,讓片中的性愛場面更加露骨,這讓科伊爾深感不滿。受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雙方的交易最終告吹[2]。影片未能在全美範圍發行,只在紐約洛杉磯法戈,以及明尼蘇達州包括明尼阿波利斯和杜魯斯在內多個城市電影院上映[19]。科伊爾於2008年12月26日在父親下榻的奧馬哈安寧病房首次公開放映本片,觀眾約有15人[7][9]。占士很喜歡這部在他看來非常真實、非常強有力的電影,他在看到影片數周後與世長辭[9]。2009年4月26日,《引誘》在加利福尼亞州紐波特比奇的紐波特比奇電影節上正式首映[7]

電影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潟湖影院上映前三天賣出的電影票超過其它任何一部同期上映的作品[19],而且比李安的《製造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和昆頓·塔倫天奴的《希魔撞正殺人狂》這樣的主流製作多一倍[2]。這使得電影的上映周期延長,並憑藉良好的口碑得以在其他城市上映[21]。電影在美國上映的總票房收入為9萬7457美元[3]。2009年10月27日,《引誘》的DVD發行[22],不過其中沒有任何花絮內容[23]

專業評價

《引誘》上映後獲得普遍好評[4]。《綜藝》雜誌作家羅布·納爾遜(Rob Nelson)稱影片攝製精良,時常對一些大部分情況下較為嚴肅的話題表現出揶揄的智慧,科伊爾「在幽默和神聖之間找到幾近完美的平衡」。不過,納爾遜對肯諾恩斯的表演不以為然,認為她「做作的角色演出是(本片)唯一難以為繼的部分」[6]。科林·科弗特(Colin Covert)在《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撰文稱電影「令人難忘、製作精良」,執導風格「就事論事」,劇本「考究而高效」,表演和角色都無懈可擊。科弗特稱,「只有極少數美國電影以充滿同情和洞察力的眼光來闡述宗教信仰和救贖,本片就是其中之一。」[13]OC周報》(OC Weekly)的馬特·科克爾(Matt Coker)表示,《引誘》的劇本很有凝聚力,「在對天主教信仰的敬畏拿捏上恰到好處。」他還稱讚片中西斯托和鮑姆加特納一些頗為風趣的演出,在他看來,這些部分調和了電影中另一些較為嚴重的內容[10]。《林肯星報》(Lincoln Journal Star)的L·肯特·沃爾加莫特(L. Kent Wolgamott)也稱《引誘》是部製作精良的電影,「自始至終都保持着良好的意境。」他稱讚一眾演員的表演,稱色情和賣淫雖然都是常見的電影主題,但「電影對牧師細緻入微的了解,以及這個矛盾的角色在挽救琳達上所做的嘗試,給老故事加入新的元素。」[1]

奧馬哈世界先驅報》(Omaha World-Herald)稱讚電影攝影表現犀利,剪接乾淨利落,演員表演「一直都很出色。」他還補充道:「這其中最出色的部分在於,編劇紮根於現實。科伊爾沒有說教,而是讓觀眾自己通過電影去感受,得出自己的結論。」[24]《薰衣草》(Lavender)雜誌作家約翰·湯森德(John Townsend)稱讚電影的攝影表現,稱影片傳達出基督教富於同情的視角。他還特別稱讚鮑姆加特納的演出,稱片中西斯托和一位深受自己同性戀傾向困擾男孩間的幾場戲「引人入勝」[17]Blogcritics網站作家切爾莎·多伊爾(Chelsa Doyle)認為,《引誘》是一部「有關信仰、希望和選擇的感人且發人深省的電影。」她稱讚西斯托和肯諾恩斯的表演,也讚揚影片寧靜的基調,只是「中途時偶爾會讓人有些犯睏」,並且有關神父約翰前女友的次要情節應該完全去除[23]。《丹佛郵報》(Denver Post)影評人麗莎·甘迺迪(Lisa Kennedy)同樣稱讚西斯托和肯諾恩斯的演出,還讚揚科伊爾對教區神父的工作非常理解。不過,她還是覺得本片「沒有突破故事的局限性,即便只是個有關救贖的故事。」[25]。安德烈·格隆沃爾(Andrea Gronvall)在《芝加哥讀者》(Chicago Reader)上批評本片只是場「俗氣的鬧劇」,稱「編劇兼導演柏德烈·多伊爾找來這麼多沉重的議題,如虐待兒童、酗酒、偽善、獨身和天主教改革,但這部電影精神上的目標卻被偷窺癖掩蓋」[14]

傑瑞米·西斯托在2009年紐波特比奇電影節上榮獲表演傑出成就獎[26][27]

主題

神父約翰在片中多次受到警告,身為牧師,他應當遵守其行為界限,面對教友的問題和困擾只能提供建議,不應捲入其中,親自去幫教友解決問題[1][13]。但是,神父約翰開始質疑這種界限,重新考慮牧師的角色定位,是否能夠對自己關心的人(特別是琳達)的生活產生實質性積極影響[9][28]。除了質疑自己是否幫到教徒外,神父約翰還質疑自己遵守界限是否就足以履行牧師的職責,並讓自己的生命變得有意義。最終,他逾越了這些界限,親自深入到城市紅燈區,試圖找到琳達並幫助她[28]

愛爾蘭有這樣一種觀念,天堂和地獄之間的距離非常近。神聖和凡俗交織在一起並不是多麼奇怪的事情。電影中也是這樣。
神父達米安·祖爾林,導演科伊爾的朋友[9]

電影抱持現代而開明的眼光看待天主教的規則和約束,神父約翰在決定幫助琳達前就已經對自己信仰的限制和要求產生疑問[13][28]。面對一位對是否嚴格按天主教要求養育女兒感到猶豫不決的准媽媽,神父約翰的建議已經和官方的教條不符,他鼓勵她活學活用,面對教會的教義,只需接受那些卓有成效的部分[13]。與天主教的正統教義相比,神父約翰對同性戀的看法也屬異端。片中牧師遇到一位對自己是同性戀深感困擾的男孩,他沒有遵照官方教條的指示,而是選擇安慰對方[17]。片中神父前往紅燈區和妓女、皮條客交談,電影的處理將善與惡、正與誤之間的界限模糊化[1]。神父約翰因前往紅燈區而受到教徒的非議,代表性和貧困也經常被社會蒙上污名[17]

正如片名暗示的那樣,神父約翰面對的罪惡和對牧師職務的偏離代表的正是誘惑這一重大電影主題[1][10]。作為天主教神父,他必須立下獨身誓願,但這又和他的經歷存在明顯矛盾,這或許是片中上述主題最強烈的表現。神父約翰深入城市紅燈區,直接面對妓女的引誘,還有教友向他公開性傾向。此外,他對琳達的興趣既可以視為幫助她的願望,也能夠理解成受到她的性吸引[14][23]。這種衝突還通過前女友的突然出現進一步體現出來,神父約翰承認,自己對她仍然會動心。面對自己的職業和納丁的關係,神父表現出複雜的情感。[1][13][23]

《引誘》也是個有關救贖的故事,琳達希望能給自己充滿罪惡的賣淫生涯求得救贖,神父約翰也希望在沒能幫助琳達,以及對信仰和職業的疑慮中獲得救贖[1][8][16]。電影開場時,神父約翰就對自己在教堂的責任和教眾的減少存在疑問,特別是接下來面對教友的懺悔,他明顯感到無聊,甚至在做填字遊戲打發時間[1][13]。這種內心中的掙扎在神職人員中並不少見[9]。但是,在他決心違抗教會規定幫助琳達後,他對教眾和工作的信心得以恢復,成為更加堅定、更有經驗的牧師[28]。影片展現出憐憫和個人善行的力量,約翰保護少女琳達的行為非常簡單,但卻在她的生活中有如此深刻的影響[9][16]。電影還提倡懺悔,片中琳達的生活可以理解為如果一個人拒絕懺悔,他的生活會惡化到什麼程度[17]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olgamott, L. Kent. Review: Into Temptation. Lincoln Journal Star. 2010-02-12: G5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1). 
  2. ^ 2.0 2.1 2.2 2.3 2.4 2.5 Fischbach, Bob. Give in to 'Temptation' when it gets to Dundee. Omaha World-Herald. 2009-09-17: 06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4). 
  3. ^ 3.0 3.1 Into Temptation. The Numbers. 2009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5). 
  4. ^ 4.0 4.1 Into Temptation (2009).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09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4). 
  5. ^ 5.0 5.1 5.2 5.3 Patrick Coyle (Director). (2009). Into Temptation [Motion picture]. United States: First Look International.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lson, Rob. Into Temptation. Variety. 2009-08-30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7. ^ 7.0 7.1 7.2 7.3 7.4 7.5 Coyle, Patrick. World Premiere – Personalities – Patrick Coyle. Moving Pictures. 2009-04-25 [2011-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8. ^ 8.0 8.1 8.2 8.3 8.4 Covert, Colin. The stars lined up: To make his second feature, local filmmaker Patrick Coyle got Jeremy Sisto, Kristin Chenoweth and a lot of serendipity. Star Tribune. 2009-08-22 [2012-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Burbach, Christopher. Dad's thumbs up trumps any Oscar. Omaha World-Herald. 2009-09-20 [201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3).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Coker, Matt. Newport Beach Film Fest: Halftime Report. OC Weekly. 2009-04-27 [2014-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8).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Luster, Ann. Production Notes (PDF). Into Temptation (official website): 1–3. [2012-03-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24). 
  12. ^ 12.0 12.1 Kit, Borys. Kristin Chenoweth lured to Temptation. Reuters. 2008-05-14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Covert, Colin. Review: "Into Temptation" is haunting and carefully crafted. Star Tribune. 2009-10-06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14. ^ 14.0 14.1 14.2 Gronvall, Andrea. Into Temptation. Chicago Reader. 2009-12-21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4).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Cochran, Bruce. Confessions of a local filmmaker. Twin Cities Daily Planet. 2009-09-06 [2015-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6). 
  16. ^ 16.0 16.1 16.2 16.3 Winge, Kevin. Filmed Entirely in 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2009-09-12: 2E.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Townsend, John. On the Townsend. Lavender. 2010-09, 15 (373): 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7). 
  18. ^ Hilton, Beth. 'Daisies' star joins indie drama. Digital Spy. 2008-05-14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4). 
  19. ^ 19.0 19.1 19.2 Kerr, Euan. The lingering lure of "Into Temptation". Minnesota Public Radio. 2009-09-22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9). 
  20. ^ C.J. If you looked around at Incarnation, you may have seen 2 stars. Star Tribune. 2008-05-19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9). 
  21. ^ Hewitt, Chris. Into Temptation? Into A Long Run. St. Paul Pioneer Press. 2009-09-16 [2012-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22. ^ 'Tinker Bell', 'Ice Age' and 'Battlestar' among new DVD releases. Deseret News. 2009-10-23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23. ^ 23.0 23.1 23.2 23.3 Doyle, Chelsea. DVD Review: Into Temptation. Blogcritics. 2009-11-17 [2013-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4). 
  24. ^ Fischbach, Bob. Priest's search unearths a rich, complex story. Omaha World-Herald. 2009-09-18: 03E. 
  25. ^ Kennedy, Lisa. Shocking confession sends young priest on moral journey. Denver Post. 2010-01-21 [2015-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26. ^ Chang, Richard. It's a wrap for the NewPort Beach Film Festival. The Orange County Register. 2009-05-01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4). 
  27. ^ Coker, Matt. Seraphine is Big Winner at Newport Beach Film Fest. OC Weekly. 2009-05-01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6). 
  28. ^ 28.0 28.1 28.2 28.3 Chicago Native Jeremy Sisto Leads Us 'Into Temptation'. Chicago Public Radio. 2009-12-17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