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苗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苗文Hmong writing)是用文字來記載苗語的系統與方法。由於苗族的聚居地區相當分散,又多位於山區,彼此交流不便,導致苗語的方言頗為複雜,也難以形成統一的文字。

當今仍使用中的苗文主要有20世紀初期創建的滇東北老苗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創立後發展的4種苗文,以及越南苗文老撾苗文[1]

歷史

有關古代是否有苗文,歷來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近年在黔東南雷公山和月亮山一帶的苗族聚居地發現一些碑文,當地人稱為「苗文碑」,可惜殘破不全,是否為古苗文,尚待文字專家研究。

清朝末年,黔西縣化屋鄉苗族楊維舟曾用漢字偏旁部首創造一種苗文;威寧縣苗族張約翰等人整理過兩套苗文符號。清末民初,湘西苗族詩歌作者石板塘曾運用「六書」造字規律,借用漢字偏旁創造了方塊字形的苗文。民初英國傳教士胡托(M.H.Hutton)在黔東南的旁海鎮(現歸凱里市轄)傳教時,也創造一種苗文,這種苗文以1918年公佈的漢語「注音字母」為基礎,以當地苗語為標準音,故稱「注音字母苗文」,曾翻譯了大量宗教書籍。抗日戰爭時期,湘西苗族學者石啟貴運用阿拉伯字母,以乾城(今吉首)苗語為基礎,創造苗族拼音文字,後來又簡化為速記苗文。同時期,貴州松桃苗族教師龍紹華曾運用國際音標編寫東部方言的苗文課本。[1]這幾種苗文或曾興起一時,但皆未能留傳至今。

1905年,來自英國的傳教士柏格理和苗族人楊雅各等合作,針對分佈在雲南省東北部和貴州省威寧縣、赫章縣一帶苗族的語言特色,結合拉丁文字及標點符號建立起一套拼音文字系統理論,現稱滇東北老苗文,又稱柏格理苗文、石門坎苗文、框式苗文。並曾用於翻譯《聖經》和讚美詩。[2]

1952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苗族和其他民族的民族語言進行調查。1955年,初步將苗語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及滇東北(又稱北部)四個方言,並提出《苗語調查報告》。1957年7月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的「關於民族語文工作座談會」中,將上述四大方言名稱修定為:中部方言改為黔東南方言(或稱黔東方言),東部方言改為湘西方言,西部方言改為川黔滇方言,北部方言改為滇東北方言。同年12月國務院批准《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規定上述苗語四個方言的文字方案,都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後來,因為政治因素,這四種苗文未能順利推行,並從1960年代初起就中斷了推行工作,直到1980年以後才逐漸恢復。[1]

1980年代雲南省楚雄州又曾改進苗文,字母仍用柏格理字母,在表示苗語語音方面更加準確,並曾編印教材。但實際上與1957年改進的滇東北苗文一樣,實際的推行範圍都很有限。[2]

分類

方塊苗文

古苗文

近代以前,苗族知識分子運用漢字偏旁等按六書創製的方塊苗文,由於不成體系,關於其能否成為一種文字系統存在爭議。

湘西方塊苗文

由清末苗族知識分子石板塘等人創製,主要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龍潭鎮和麻栗場鎮。按照創製和使用地區,可分為板塘苗文、老寨苗文和古丈苗文。

滇東北老苗文

柏格理苗文

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川黔滇方言區支系大花苗創製。在貴州省的威寧、赫章、水城、紫雲等縣和雲南省的彝良、大關、永善、尋甸、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近郊等地苗族基督教活動中使用。據1980年代的統計,使用的苗族約有25萬人,其中熟悉的約有5萬人。

注音字母苗文

澳大利亞傳教士胡托(「胡志宗」或稱「胡致中」[a])利用漢語注音符號並增補一些,為黔東方言爐山縣(現:凱里市)附近苗族信眾創製。現已少人使用。

速寫苗文

國際音標苗文

拉丁苗文

1957年由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創製,雖然苗語三大方言區差異巨大,但可以用共同的表音系統書寫。湘西、黔東、川黔滇、滇東北四種苗文均有26個字母,其中輔音字母21個,元音字母5個,聲調符號8個。行款從左向右橫書。但由於漢語教育的基礎地位,學習拉丁苗文的苗族人並不多。

湘西苗文

主要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

  • 書寫範例:Jid wud jid longs chad mex ros.(團結才有力量)

黔東苗文

主要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

  • 書寫範例:Dail hmub dail diel jus zaid naix.(苗族漢族一家人)

川黔滇苗文

主要流行於貴州、四川和雲南的川黔滇苗語區。20世紀50年代,分別為其下的兩種主要方言川黔滇方言滇東北方言各創製了拉丁苗文,其他的方言如麻山方言則未作規範。

  • 書寫範例:ib, aob, bib, bloub, zhib, drout, xangt, yib, juax, gouf.(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RPA

由三位傳教士於1953年創製,用於書寫屬於川黔滇方言的白苗語和青苗語,目前在定居西方國家的苗族人中間被廣泛使用。

救世苗文

主要流行於老撾、泰國,用於書寫白苗語和青苗語。[4]

相關文字

雲南昆明市祿勸縣一帶信仰基督教的彝族和傈僳族也使用外國傳教士根據柏格理苗文字母設計的彝文和傈僳文,稱柏格理彝文(也稱黑彝文)和柏格理傈僳文,分別記錄的是彝語東部方言和傈僳語祿勸方言。[5]

參考來源

腳注
  1. ^ 原文名:Maurice H.Hutton,音譯「胡托」[3]
引用
  1. ^ 1.0 1.1 1.2 《双语教学及苗文在苗族教育中的作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2011-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9). 
  2. ^ 2.0 2.1 滇東北老苗文簡介及字符集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3-30.
  3. ^ 第三十屆歷史人類學研究生研討班 (PDF). AoE計劃-中國社會的歷史人類學. 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會議室: 香港中文大學: 295頁. 2015-11-14 [2016-03-29]. :96
  4. ^ “救世苗文”的前世今生. 2018-04-25 [2018-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 
  5. ^ 上海辭書出版社《民族詞典》,1987年8月第1版,1989年三月第2次印刷,ISBN:7-5326-0041-6/D.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