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風雨故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風雨故園
Citizen Hong Kong
The Old Old House
基本資料
導演楊紫燁
主演Edward Chan
Edwin Chan
Qi Ke Jia
Louise Wong
Ed Wu
製片商K. Bik Films
片長90 分鐘
產地香港
美國
語言英語
官方網站《風雨故園》介紹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美國
  • 1999年3月18日 (1999-03-18)
預算HK $425,000

《風雨故園》(英語:Citizen Hong Kong)是香港居美導演楊紫燁首部紀錄片,由五名背景各異的平凡人拍攝生活點滴,剪輯成90分鐘的影片,折射香港人處於政權交替之際的矛盾心情。影片在全美247間公共電視台播放,先後參加歐美多項影展,並被美國多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定為教科書和亞裔研究教材。[1]

拍攝背景

《風雨故園》拍攝於香港主權移交前夕。1994年,楊紫燁與丈夫開始籌備一套反映香港年輕人心態的紀錄片,以3年時間籌措資金,1996年開拍。

楊的家人戰時從廣州走難來港,戰後適逢香港工業起飛,家人開設塑膠工廠,住在太子道一帶的大宅,入讀天主教英文學校,六七暴動時舉家震動,將兄長放洋美國,最後舉家移民,她在美國成長,多年後回流香港。影片中,楊紫燁以自身的故事,交代香港的歷史主軸,並在每段敍述中加入五位香港人的故事,反映香港時代的變遷。

五個故事

影片中的五名香港人,有人到了中年、自感一事無成;有醫生本來替人醫病,卻發現像輔導員;有新移民正適應香港急速和昂貴的生活,自覺飽受歧視;有澳洲港人回港尋根;也有聾啞人士希望透過畫劇,為自己發出聲音。[2]

土生港人

33歲的Ed Wu是土生土長香港人,在一家唱片舖工作。狹小的房間擺滿漫畫模型電視劇精品,說話時總是中英夾雜,形容自己「是Hongkongese,不是Chinese,不是British,不是English」。他自覺人到中年,沒有大學學歷,對前路感到茫然,正考慮是否應放棄工作,到英國修讀藝術,日後成為動畫師,但家人擔心藝術太過冷門,沒有出路,沒有對他的志向給予支持。與家人的關係,就是這麼近,又那麼遠。Ed Wu說,總希望父親能看到自己有朝一日成為動畫師,但父親已離世。

醫生

Ed Wu的哥哥是另一位典型人物。他剛剛從英國修讀醫科回港,在伊利沙伯醫院找到一份醫生長工,以為工作會穩定下來,但每天要為600位病人診症,而且病人的問題往往不是疾病本身。有一位病人本來已可以出院休養,但家人堅持不肯接他回家,經過一番擾嚷,他無奈地讓病人繼續留院。

新移民

Qi Ke-Jia的故事跟前兩人不同。她來自南昌市,是每天過千名從大陸來港的移民之一。在南昌,一家人住在有三間房的樓房,在香港卻要與母親擠在一間小房間內,父親亦未得到簽證而要留在大陸,來港後全家只靠母親一人獨力維持。十多歲的Qi Ke-Jia只好普通話、到超市做收銀員,在餐廳做侍應,以求幫補生計。雖然生活是苦,但她母親說:「我們想有甚麼,只是希望女兒的生活更好。」

拍攝影片時,她正在福建中學就讀中五,等待中學會考放榜的日子,結果成績是3A、2B、1D,中文一科拿了D級。她像不少新移民的經歷一樣,感覺自己中文拿D是受人歧視。她說:「全香港很多人拿D, 我都不會拿D。是我太失策了,(作文時)把新移民的東西都寫進來,他們一見你是新移民,感覺就不好。」

家人為她受歧視感到氣憤,但她的中文老師說,當年會考題目是「校工」(學校雜工),她誤以為是「學生輔導員」之意,而且對作文時間掌握不足,才令成績大跌。

澳洲港人

新移民衝衝來港,Louise的家20年前卻決定離開香港,舉家定居澳洲。她父母總是嫌香港壓力太大,考試繁重,生怕會影響子女發展,Louise一直在澳洲長大、滿口英語、對中文不甚了了,但畢業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香港尋根,每天在香港電台英文頻道報道新聞,了解香港人想甚麼。

聾啞兄弟

Edward和 Edwin兩兄弟與母親住在香港公屋,雖然生活不富裕,家人關係總是融洽,但他們兄弟都是先天啞,有時在街上用手語溝通時,不但招來奇異目光,有些人還誤會他們存有敵意,向他們揮拳動粗。沒有聲帶發出聲音,他們正採排一套叫Crazy City的默劇,希望表達內心的世界。

參考

  1. ^ '《華聲報》:《颍州的孩子》中国纪录片入围奥斯卡. [200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根據影片內容整理. [2007-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