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年教宗選舉
1216年 教宗選舉 | |
---|---|
日期與地點 | |
1216年7月18日[1] 佩魯賈教會宮[2] | |
樞機團主要人員 | |
樞機團團長 | 康拉德·馮·維特爾斯巴赫樞機 |
總務樞機 | 琴喬樞機 |
首席司鐸 | 紀堯姆·柯斯·布蘭斯·敏斯樞機 |
首席助祭 | 格拉齊亞諾·達·比薩樞機 |
當選者 | |
琴喬樞機 (取名號為何諾三世) | |
1216年教宗選舉是在1216年7月16日因教宗諾森三世逝世而召開的教宗選舉。選舉在諾森三世離世後2天舉行,最終樞機團選擇琴喬樞機繼任為教宗何諾三世。
參與選舉的樞機
1216年7月,樞機團有25位成員,當中包括23位於羅馬教廷居住的樞機和2位非住在羅馬教廷的外地樞機。[3][4][5][註 1]有大約17位樞機參與該次選舉。[4][5][6]
姓名 | 領銜教區/堂區/執事區 | 冊封樞機日期 | 冊封者 | 備註 |
---|---|---|---|---|
尼各老·德·羅馬尼斯 | 弗拉斯卡蒂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204年12月18日 | 諾森三世 | 樞機團團長 |
烏戈利諾·迪·塞尼 | 奧斯蒂亞羅馬城郊教區及 韋萊特里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198年12月19日 | 選舉委員會委員、姪子樞機、 未來的教宗額我略九世 | |
圭多·巴巴拉斯基 | 帕萊斯特里納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190年9月22日 | 克勉三世 | |
佩拉希奧·伽伐尼 | 阿爾巴諾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約1206年至1207年 | 諾森三世 | |
色斯奧·琴奇 | 盧奇娜的聖老楞佐聖殿司鐸 | 1190年9月22日 | 克勉三世 | |
琴喬 | 聖若望及保祿堂司鐸 | 1193年2月20日 | 雷定三世 | 樞機團總務樞機[註 2]、於這次選舉裏成為新教宗 |
額我略·瓜加洛 | 聖亞納大西亞聖殿司鐸 | 1206年5月27日 | 諾森三世 | |
羅伯特·柯爾森 | 聖德範圓形堂司鐸 | 1212年5月19日 | ||
貝內文托的伯多祿 | 大馬修斯的聖洛倫佐聖殿司鐸 | |||
德範·迪·卡科諾 | 十二宗徒聖殿司鐸 | 1213年4月13日 | 羅馬天主教會總務樞機[註 2] | |
多默·達·卡普阿 | 聖撒比納聖殿司鐸 | 1216年3月5日 | 羅馬天主教會副總理 | |
圭多·皮埃爾龍 | 聖尼各老監獄教堂執事 | 1204年12月18日 | 首席助祭、聖伯多祿大殿總司鐸 | |
若望·科隆納·迪·卡博尼諾諾 | 聖葛斯默和達彌盎聖殿執事 | 1206年5月27日 | ||
奧塔維亞諾·德·孔蒂·迪·塞尼 | 聖色爾爵及伯古斯堂執事 | 姪子樞機 | ||
額我略·克雷森茲 | 聖戴多祿堂執事 | 1216年3月5日 | ||
羅馬諾·博納文圖拉 | 金碧地利聖母堂執事 | |||
德範·德·諾曼底斯·迪·孔蒂 | 聖亞德堂執事 | 姪子樞機 |
上述17位樞機裏雷定三世和克勉三世分別冊封了1位和2位樞機,剩餘的14位樞機均由諾森三世冊封。
缺席選舉的樞機
有6位於羅馬教廷居住的樞機和2位外地樞機沒有參與選舉。8位樞機的名單如下:[4][5]
姓名 | 領銜教區/堂區/執事區 | 冊封樞機日期 | 冊封者 | 備註 |
---|---|---|---|---|
本篤 | 波多-聖魯菲納羅馬城郊教區主教 | 1200年6月3日 | 諾森三世 | |
魯傑羅·迪·聖塞韋里諾 | 聖尤西比奧堂司鐸 | 約1178年至1180年 | 亞歷山大三世 | 貝內文托總主教、外地樞機[8] |
塞拉利昂·布蘭卡諾尼 | 耶路撒冷聖十字聖殿司鐸 | 1200年6月3日 | 諾森三世 | 駐倫巴底宗座使節 |
瓜拉·碧治亞尼 | 聖思維及聖馬丁山上聖殿司鐸 | 1204年12月18日 | 駐英格蘭宗座使節 | |
德範·朗頓 | (無) | 1206年5月27日 | 1207年至1228年期間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外地樞機、1207年祝聖為主教後辭去聖基所恭聖殿領銜司鐸一職 | |
伯多祿·薩索 | 聖普正珍大殿司鐸 | 利伯略大殿總司鐸[註 3]、駐德國宗座使節 | ||
伯特蘭努斯 | 維拉布洛聖佐治聖殿執事 | 1212年5月19日 | ||
拉尼耶·卡科奇 | 希臘聖母堂執事 | 1216年3月5日 | 駐倫巴底宗座使節 |
何諾三世當選教宗
諾森三世離世2天後,各樞機於於佩魯賈聚集。他們自願或受到地方當局的壓力下把自己關在一個地方裏進行選舉。[9]出席選舉的樞機決定以一個折衷的方法來選出新教宗。樞機團授權其中幾個樞機成立一個委員會來委任一位新教宗,而委員會以外的各樞機則無權選出教宗。委員會內只有烏戈利諾·迪塞尼和圭多·巴巴拉斯基2名主教級樞機。2人隨即選擇琴喬樞機為新教宗,琴喬樞機稱呼自己為何諾三世。[1]
選舉完結後,何諾三世1216年7月24日於聖伯多祿大殿晉牧和加冕。1個月後,何諾三世回到羅馬並於數天後到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就任為羅馬教區主教。[註 4][1]
註釋
腳註及參考文獻
腳註
- ^ 1.0 1.1 1.2 John Paul Adams. Sede Vacante 1216.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英語).
- ^ Frederic J. Baumgartner. Behind Locked Doors: A History of the Papal Elections.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34. ISBN 0-312-29463-8 (英語).
- ^ Maleczek, Werner. Papst und Kardinalskolleg von 1191 bis 1216. Vienna: M. Schöbel. 1984 (德語).
- ^ 4.0 4.1 4.2 Ciacconio, Alphonso. Vitae et res gestae Pontificum Romanorum et S. R. E. Cardinalium. 1677 (拉丁語).
- ^ 5.0 5.1 5.2 Eubel, Konrad. Hierarchia Catholica Medii Aevi I. 1913 (拉丁語).
- ^ W. Maleczek, op.cit., p. 357
- ^ Miranda, Salvador. Cardinals camerlengo of the Sacred College of Cardinals (1198-1997).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8) (英語).
- ^ Ganzer, pp. 129-131 no. 52
- ^ Piazzoni, Ambrogio. Historia wyboru papieży. 2003: 181–182 (波蘭語).
- ^ Pop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1) (英語).
參考文獻
- Eubel, Konrad. Hierarchia Catholica Medii Aevi I. Münster. 1913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5) (拉丁語).
- Ciacconio, Alphonso. Vitae et res gestae Pontificum Romanorum et S. R. E. Cardinalium. 1677 (拉丁語).
- Greenwood, Thomas. Cathedra Petri. XII, XIII. London: William Macintosh. 1865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4) (英語).
- Maleczek, Werner. Papst und Kardinalskolleg von 1191 bis 1216. Vienna: M. Schöbel. 1984 (德語).
- Miranda, Salvador. Consistory of September 1190 (III). The Cardinals of the Holy Roman Church.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8) (英語).
- Piazzoni, Ambrogio. Historia wyboru papieży. Kraków: Wydawnictwo M. 2003. ISBN 83-7221-648-7 (波蘭語).
- Ganzer, Klaus. Die Entwicklung des auswärtigen Kardinalats im hohen Mittelalter. Ein Beitrag zur Geschichte des Kardinalkollegiums vom 11.bis 13. Jahrhundert. Bibliothek des Deutschen Historischen Instituts in Rom. Tübingen: Max Niemeyer Verlag. 1963 (德語).
- Burkle-Young, Francis; Miranda, Salvador. Election of July 16 - 18, 1216 (Honorius III).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