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1月25日) |
非常尊敬的 撒切尔女男爵 The Baroness Thatcher LG OM PC FRS FRIC | |
---|---|
英国首相 | |
任期 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副职 | 威廉·怀特洛 杰弗里·豪 |
前任 | 詹姆斯·卡拉汉 |
继任 | 约翰·梅杰 |
英国下议院 反对党领袖 | |
任期 1975年2月11日—1979年5月4日 | |
君主 | 伊丽莎白二世 |
首相 | 哈罗德·威尔逊 詹姆斯·卡拉汉 |
前任 | 爱德华·希思 |
继任 | 詹姆斯·卡拉汉 |
英国保守党领袖 | |
任期 1975年2月11日—1990年11月27日 | |
前任 | 爱德华·希思 |
继任 | 约翰·梅杰 |
影子内阁环境大臣 | |
任期 1974年3月5日—1975年2月11日 | |
领袖 | 爱德华·希思 |
前任 | 安东尼·克罗斯兰 |
继任 | 蒂莫西·雷森 |
教育及科学大臣 | |
任期 1970年6月20日—1974年3月4日 | |
总理 | 爱德华·希思 |
前任 | 爱德华·肖特 |
继任 | 雷格·普伦蒂斯 |
影子内阁教育及科学大臣 | |
任期 1967年1月10日—1970年6月20日 | |
领袖 | 爱德华·希思 |
前任 | 理查德·克罗斯曼 |
退休保障大臣议会助理 | |
任期 1961年10月9日—1964年10月16日 | |
总理 | 哈罗德·麦克米伦 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 |
前任 | 帕特里西亚·霍恩斯比-史密斯 |
继任 | 诺曼·本特兰 |
英国下议院议员 芬奇利选区 | |
任期 1959年10月8日—1992年4月9日 | |
前任 | 约翰·克劳德 |
继任 | 哈特利·布思 |
英国上议院 俗职议员 | |
终身贵族 1992年6月30日—2013年4月8日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Margaret Hilda Roberts 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 1925年10月13日 英国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 |
逝世 | 2013年4月8日 英国英格兰伦敦西敏市伦敦丽兹酒店 | (87岁)
墓地 | 切尔西皇家医院 51°29′15″N 0°09′30″W / 51.4874°N 0.1582°W |
国籍 | 英国 |
政党 | 保守党 |
配偶 | 丹尼斯·撒切尔 (1951年结婚—2003年丧偶) |
儿女 | 马克·撒切尔 卡洛儿·撒切尔 |
父母 | 阿尔弗雷德·罗伯茨 派翠丝·斯蒂芬逊 |
母校 |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 |
专业 | 政治家、律师、化学家 |
宗教信仰 | 循道宗(1951年前) 英格兰教会(1951年后) |
撒切尔女男爵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LG,OM,PC(英语: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 /ˈθætʃɚ/ ( 聆听);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娘家姓罗伯茨(Roberts),通称撒切尔夫人,英国政治人物,1979年至1990年为英国首相,1975年至1990年为保守党党魁,是英国第一位女性首相,亦是20世纪英国连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撒切尔曾被一位苏联记者描述为“铁娘子”,此绰号反映了其保守顽固、拒绝妥协的政治立场和领导风格。撒切尔在首相任期内的一系列政策与主张被后世称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原于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从事化学研究,后于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属下的城市法学院修读法律而成为一位大律师。1959年,撒切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芬奇利选区)。1970年爱德华·希思组建政府时任命其为教育及科学大臣。1975年,撒切尔在保守党党魁选举中击败希思,成为反对党领袖,亦为英国历史上首位领衔主要政党的女性。在1979年英国大选中,撒切尔当选英国首相,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
入主唐宁街10号后的撒切尔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举措,旨在控制失业率和缓解“不满的冬天”期间英国的萧条状况。其政治哲学和经济政策强调自由化(尤其是金融领域)、灵活劳动市场、国有企业私有化及控制工会的影响力。撒切尔在任前期经济萧条持续,失业率居高不下,支持率持续下跌。不过,在取得福克兰战争的胜利,并成功促使经济状况向好发展后,其受欢迎度有所回升。1983年,撒切尔当选连任首相。
1987年撒切尔再次获得连任。在其第三个任期内推行的社区税(通称人头税)遭到强烈反对,其对欧洲共同体的观点并未受到其他内阁成员的支持。1990年11月,在赫塞尔廷对其党内地位提出挑战之后,撒切尔宣布同时辞去首相和保守党党魁职位。1992年从下议院退休,后被授予终身贵族爵位,称撒切尔女男爵(封邑于林肯郡凯斯蒂文),在上议院拥有议席。2002年,在一连串轻度中风之后,撒切尔被劝告不要再参加公开演说,但仍在2004年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的葬礼上致悼词。2013年撒切尔夫人于伦敦再次中风后逝世,终年87岁。
生平
早年生涯
撒切尔夫人出生于英格兰东部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其全名为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Margaret Hilda Roberts)。她的父亲阿尔弗莱德·罗伯茨在当地镇上经营杂货店,而且热心于地方政治。他除了是地方议会的议员,并曾在1945-1946年任格兰瑟姆市长,也是一位在俗的传道人。阿尔弗瑞德是一个“老派的自由主义者”,其家族传统上投自由党的票,但他认为如今的自由党已受到集体主义的侵袭,因而转向他认为更能代表自由主义传统的保守党,并在1935年大选中协助保守党候选人Victor Warrender赢得议席。当1952年5月格兰瑟姆地方议会第一次由工党夺得控制权后,他便随之失去地方议会参事一职。撒切尔夫人的母亲叫派翠丝·罗伯茨(Beatrice Roberts),父姓为斯蒂芬逊(Stephenson);此外,她也有一位妹妹名莫里埃尔(Muriel)。撒切尔夫人一家都是虔诚的卫理宗教徒。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学业成绩一向优异,乐于参加课外活动,[1]她在凯斯蒂文和格兰瑟姆女子学校(Kesteven and Grantham Girls' School)毕业后,[2]1944年获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录取,主修化学,其中最后一年研究X射线晶体学。[3] [4][5]
1946年,她成为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6][7] 撒切尔夫人以二级荣誉毕业后,先后在英国赛璐珞(British Xylonite)任职研发药剂师,和在J·里昂公司(J. Lyons and Co.)参与研究保存冰淇淋,年薪五百英镑。
1950年至1970年的政治生涯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撒切尔夫人出选一向为工党所占有的达特福德选区,在当时成为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8]而她在肯特郡保守党的活跃参与,使她结识了刚离婚不久的丹尼斯·撒切尔,两人后来堕入爱河,于1951年结婚。丹尼斯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资助她在伦敦大学城市学院属下的城市法学院修读法律课程并投考律师公会,而她亦成功于1953年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并专研税务法。[9] 同年,两夫妇诞下一对孪生姐弟,分别取名为卡洛儿和马克[10]。
为了寻求一席安稳的下议院保守党议席,撒切尔夫人先于1954年婉拒出选奥平顿选区,[10]后来又拒绝其它几个邀请,直至1958年4月才决定出选芬奇利选区,并于1959年获胜,正式成为英国下议院议员。[11]异乎寻常地,玛格丽特·撒切尔在下议院的第一次发言是宣传她的私人草案(一般新选议员会选择政府提供的法案)。[12]在1961年,她违背保守党的主张,对恢复笞刑投赞成票。[13]
1961年9月,撒切尔夫人被任命为退休金及国民保险部政务次官(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14]直至保守党在1964年的大选中落败。而当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辞任后,党魁选举在希思和雷金纳·麦德宁之间展开,撒切尔夫人把选票投给前者。结果希思当选后,提拔撒切尔夫人任保守党在土地和住房事务的发言人,并在1966年挑选她进入财政班底。[15]在议会辩论中,撒切尔夫人猛烈抨击工党的新税制,认为新税制不单是大步奔向社会主义,更是通往共产主义之路,从而奠定她强而有力的议会辩手的名声。
撒切尔夫人是少数投票赞成李欧·亚邑斯将男同性恋行为合法化之法案的保守党议员;此外,她又支持大卫·斯蒂尔关于堕胎合法化的法案,她也反对废除死刑以及简化离婚手续。1967年,撒切尔夫人终于进入影子内阁,出任能源大臣,不久调任交通大臣,最后在1970年大选前,改任影子教育大臣。
希思内阁
当保守党在1970年的大选胜出后,撒切尔夫人如愿入阁,出任教育及科学大臣。[16]在她上任的第一个月,为了削减教育开支,她决定取消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政策。结果,所有的幼稚园和小学学生都不再获得免费牛奶。[17]
事件引发一连串的公众示威,[18]其中《太阳报》更因而戏称撒切尔夫人为“玛吉·撒切尔,牛奶掠夺者”(Maggie Thatcher, milk snatcher)。[17][19] 她任内的另一举动,便是接纳建议,关闭更多的文法学校,代之以综合中学。[16] 到她任期结束,转向上综合中学的学生数从32%上升到62%。[20]
当英国保守党在2月的1974年大选落败后,撒切尔夫人出任影子内阁环境事务大臣。在任期间,她提议取消用以支付地方政府服务开支的人头税,从而增加了保守党的支持度。
撒切尔夫人同意基思·约瑟夫从男爵所说,指希思的政府在货币政策上失去控制。而当希思在1974年第二次大选中再次落败后,基思·约瑟夫从男爵打算挑战希思作为保守党党魁的地位,可是他不久因在演说中失言而放弃角逐。结果,与基思·约瑟夫理念相同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决定参与党魁竞选,并出乎意料地在第一轮投票中领先希思,希思为此退出选举。1975年2月,撒切尔夫人又在第二轮投票中压倒希思所寄望的接班人,威廉·怀特劳(William Whitelaw),正式成为保守党党魁,她随后任命威廉·怀特劳为副党魁。
反对党领袖
在1976年1月19日,撒切尔夫人在肯辛顿的社区会堂发表演说,尖刻地对苏联作出抨击,以下是最为人所知的一段演讲辞:
“ | 苏联人正不怀好意地存心支配世界,他们正极力使自己成为世上前所未有的超级帝国。那些在苏维埃政治局的人根本完全不需理会民意的波动,他们一向都是把钱花在枪支(军事)而不是牛油(民生);但我们却把枪支放到最后。 | ” |
苏联国防部的官方报章《红星报》因此抨击撒切尔夫人为“铁娘子”,这个名字及后更透过塔斯社传到世界各地。不过玛格丽特·撒切尔对这个称呼却非常欢迎,认为这正好反映出她坚决和不受动摇的性格。撒切尔夫人其它有名的绰号还有:“蒂纳”(取其英文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即“别无选择”的缩写)、“大母象”(The Great She-Elephant)、“阿提拉母鸡”(Attila the Hen,取自匈人之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和“杂货店主的女儿”(The Grocer's Daughter)。最后一个绰号中的“杂货店主”,其实是指撒切尔夫人的父亲,但由于当时普遍认为撒切尔夫人和希思是盟友,所以又常被认为是指代希思,因为希思当时正被《Private Eye》戏称为“杂货店主”。
最初撒切尔夫人为了维持党内平衡,邀请很多希思派系的人加入影子内阁,上台执政后,她也尽力让内阁反映保守党内不同的声音。她小心翼翼地确保保守党支持她的货币主义的主张,但坚决反对希思把管治权力下放到苏格兰地方政府的政策。在1978年,撒切尔夫人接受格拉纳达电视台《世界动态》(World in Action)节目的一次专访,期间她对外国移民“涌入”英国的问题表示关注,从而激起社会上的不少争论,该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极右党派英国国民阵线的支持者重回保守党的怀抱。
1979年大选前,尽管保守党在民意调查中领先,但民调也显示选民更支持工党的詹姆斯·卡拉汉担任首相。卡拉汉在犹豫不决中未解散议会,不料却在1978年末,1979年初因为劳资纠纷而陷入困境,史称“不满的冬季”。保守党遂借此为题,在竞选海报责难“工党丧失效用”[21],并指出是工党失政导致高失业率,而非工党政府所称的劳工市场过度调节。
结果,1979年春工党政府因不信任动议以1票之差获通过而垮台[22],于是就举行1979年大选,大选结果公布后,保守党最终在下议院取得44席多数,撒切尔夫人遂成为英国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首相
1979年至1983年:第一任期
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5月4日组成新一届政府,她被寄予厚望,去扭转英国经济衰退的情况,以及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此外,她也深信,自己的使命还包括使英国重建昔日大英帝国的光辉和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为此,她与1980年新当选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建立一种理念上和心灵上的盟友关系;而对1984年当选加拿大总理的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则建立较小限度的关系。似乎在当时,保守主义成为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之间的主要政治哲学。
1980年5月,爱尔兰总理查尔斯·豪伊到访英国,与撒切尔夫人谈论北爱尔兰问题的前一天,撒切尔夫人在下议院说:“北爱尔兰的宪制事务,是北爱尔兰人民的事,是本政府的事,也是本议会的事,‘其他人’不应干涉。”
1981年,一批爱尔兰共和军和爱尔兰国民解放军的囚犯,在北爱尔兰的梅兹监狱举行绝食,要求得回5年前被取消的政治犯待遇。其中最先发起绝食的波比·山德士,在绝食几星期前才刚当选为弗马纳及南泰隆选区下议院议员,但最终因为绝食而死。
撒切尔夫人在绝食发生时持强硬立场,一口坚拒恢复该批囚犯的政治犯待遇,并指“罪行就是罪行,无关政治”(Crime is crime; it is not political)。直到有9人因绝食而死,绝食活动最终因家属干预而结束后,撒切尔夫人才重新批准让该批囚犯得回部分政治犯应有的待遇。是次事件,使爱尔兰共和军乘机作了一次成功的宣传之余,其中由于新芬党在绝食事件提供资金,所以支持度更大幅上升。
此外,撒切尔夫人则继续推行前任工党政府所采行的“阿尔斯特化”(Ulsterisation),这个政策出自前任工党政府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罗伊·梅森(Roy Mason),他认为北爱尔兰的统一论者,应该站在前线对抗爱尔兰共和主义。因为这个建议一方面可以减轻英国陆军在北爱尔兰的压力,也一方面提升阿尔斯特防卫集团军(Ulster Defence Regiment)和皇家阿尔斯特警察(Royal Ulster Constabulary)的地位。
与罗纳德·里根采用阿瑟·拉弗和祖德·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所倡导的供给面经济学政策略为不同,玛格丽特·撒切尔主要持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理论;弗里德曼与哈耶克也被认为是撒切尔夫人主要的经济与政治哲学导师。因此甫上任,撒切尔夫人便大幅调高利率以减少货币供给,借此控制飙升的通货膨胀数字。总而言之,玛格丽特·撒切尔与里根皆为“经济新自由主义”和“政治新保守主义”的主要拥护者。
面对低迷的经济状况,政治评论员纷纷回想希思政府当年的“180度转弯”,并猜测撒切尔夫人会照办不误,但撒切尔夫人在1980年的保守党大会上作出坚定而强硬的答复,并留下使保守派深受鼓舞的历史名言,她说:“我要对那些正屏气凝神、等待着传媒所称‘180度转弯’成真的人说:若你要转弯便由你,但女士我绝不会转。”(You turn if you want to, the lady's not for turning.)”纵使有364名经济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呼吁改变经济政策,但撒切尔夫人依然故我。结果到了1982年1月,通胀率从18%的高点下降至个位数8.6%,而利率亦随之下降。只是失业情况继续恶化,据官方统计数字,国内失业人数达360万,而很多以其它失业定义作准则的非官方统计,更指失业人数高达5百万,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支持率也一度下探到32%的低点。但是,保守党政治家泰比勋爵却指出,由于有不少在职人士在索取失业补助,所以他怀疑实际的失业人数比3百万还要低。
撒切尔夫人任内削减英国国防预算,包括南大西洋地区,极地巡逻船忍耐号(Endurance)也被迫退役。此外,在移民改革上,不少大英帝国残余属土的人民权益亦蒙受损害。
福克兰战争
1982年4月2日,为了增加支持,阿根廷的军政府入侵福克兰群岛(阿根廷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对英国来说,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首次遭到的入侵。阿根廷自1830年代以来便声称拥有福克兰群岛的主权,因而一直与英国发生纠纷。在入侵发生不久,玛格丽特·撒切尔便指派英国皇家海军重夺群岛,福克兰群岛战争爆发。1982年6月,英国战胜阿根廷,夺回群岛,重申主权,使英国国内一时间因为撒切尔夫人而重燃爱国热诚,而她的声望亦由谷底反弹。
在福克兰战争期间,由于英军战舰遭阿军发射法制飞鱼反舰导弹击沉,引起撒切尔夫人极度不悦,遂打电话给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兴师问罪,胁迫法方交出飞鱼导弹的参数;起先密特朗守口如瓶,但撒切尔最后对密特朗放话,她会为了福克兰群岛主权,不惜动用核武器攻击阿根廷,迫使密特朗就范;同时密特朗也向撒切尔开条件,提出完成拿破仑时代提出的开凿英吉利海峡隧道构想,当作与英方的交换筹码[23]。
英国在福克兰群岛战争的胜利成为所谓的“福克兰因素”,再加上英国的经济也正在此时从谷底反弹,这使得在1983年6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胜出,并扩大优势,保守党取得397席,工党取得209席,为战后最低议席,这成为保守党1979年至1997年整个18年执政期内声望的最高峰。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政府通过新法例,让工会会员有更大的民主力量,去抑制好斗激进独断的工会领袖。另外,撒切尔夫人又推出“租赁者置业权计划”,让地方公共住房居民以折扣购买住房产权,从而增加工人阶级对她的支持。
香港前途问题谈判
在香港前途问题方面,为防止香港在1997年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引发大批港人移入英国,撒切尔夫人先发制人地声明香港市民没有居英权,因而引起争议。而香港主权移交中国一事,亦成为了撒切尔夫人任内的外交难题。1982年9月22日,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9月24日上午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撒切尔夫人,她强调声称按照《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及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享有香港岛及鸭脷洲和九龙半岛及昂船洲的主权[24],但邓小平明确表明主权问题没有妥协的空间,双方未能达成共识[25],会谈结束离开时,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外摔了一跤[26],中英两国政府在会谈后发表外交公报,同意继续循外交途径商讨。她离开北京随后访问香港,成为首位在任内访港的英国首相。在香港举行的记者会上,撒切尔夫人重申三条条约的合法性,并指出所有国家都须要尊重国际条约,否则任何谈判皆无法进行[27]。1983年3月撒切尔夫人致函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表示英国不反对中国以其对香港拥有主权的立场进行谈判,声称她愿意向议会建议整个香港的主权应交回中国。4月,中方复函表示,中国政府同意尽快举行正式谈判。1983年10月14日,撒切尔夫人致函中国,表示双方可以在中方建议的基础上探讨香港的持久性安排,英方不再坚持“以主权换治权”的立场。但是撒切尔夫人又想在1997年以后让英国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中继续发挥作用,譬如保留一名英国总督,并称这是保持香港繁荣必不可少的。该建议被中方拒绝。最后撒切尔夫人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让步。[28]
1983年至1987年:第二任期
撒切尔夫人一直设法减低工会的权力,但手法却异于希思的政府。希思的政府主要的手段是通过单一的法案,但撒切尔夫人的方式是多管齐下。在处理1984年至1985年矿工大罢工时,有别于1972年时的希思政府,撒切尔夫人早有充足准备,她早先已经扩大煤的国家储存,所以罢工并未对发电厂的供给构成影响。罢工期间,警察所采用的手法令人质疑有违公民自由之嫌,他们除了阻止罢工的支持者接近罢工矿场的范围之外,还与罢工矿工的纠察队在约克郡欧格里夫(Orgreave)爆发激烈的流血冲突。由于全国矿工联合会发动的罢工没有事先举行内部投票,再加上罢工者又以武力阻止其他矿工如常上班,因此并未得到大众舆论的认同,这次大罢工最后以过半数矿工重回岗位,迫使工会无条件投降而告终。而保守党政府保证无意毁灭本土采矿业,又对罢工矿工承诺他们的职业受到保障。但在1994年采矿业私有化之前,政府依然关闭了全部15个亏损的国营矿场。
1984年6月,撒切尔夫人富争议性地邀请南非种族隔离政府总统波塔,与外长皮克·博塔到白金汉郡的首相乡间别墅契克斯,寻求方法舒缓国际间对南非施以经济制裁的压力,以免英国在南非的大量投资化为乌有。而在南非总统访问英国仅三个月之前,四名南非军火走私者在考文垂被拘捕,并被控以违反联合国强制性武器禁运令,非法出口军火到南非。这四名走私犯被称为“考文垂四人帮”(The Coventry Four,分别叫Hendrik Jacobus Botha,Stephanus Johannes de Jager,William Randolph Metelerkamp和Jacobus Le Grange),他们在1984年5月以200,000英镑保释,并获在法庭当值的法官发还护照,准许返回南非,但条件是该四名走私犯必须返回英国继续受审。在“考文垂四人帮”被拘捕的同时,第五名疑犯,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的Johannes Cloete教授亦正式落网,而他更是南非导弹发展计划的重要人物。但是据《卫报》在1988年12月17日的报导,Johannes Cloete教授后来在白厅的政府要员指示下,获无条件释放。至于“考文垂四人帮”最后亦无返回英国应讯,代以保释金在1984年8月被没收了事。“考文垂四人帮”事件在1988年12月7日经《卫报》重新揭发,报导中附有一篇外交官Patrick Haseldine的信件,对撒切尔夫人作强烈批评,指她“对恐怖主义有双重标准”。
1984年10月12日的清早,即撒切尔夫人59岁生日的前一天,爱尔兰共和军在保守党大会的举行场所——布赖顿的格兰酒店策动布赖顿旅馆爆炸案。撒切尔夫人幸免于难,但爆炸中有5人丧生,当中包括党鞭韦瀚(John Wakeham)的妻子和保守党下议院议员安东尼·贝瑞爵士(Sir Anthony Berry),内阁要员诺曼·泰比亦在爆炸中受伤,他的妻子因伤瘫痪。事后,撒切尔夫人坚持在翌日如常召开保守党大会,并在大会上致辞,以高姿态蔑视放置炸弹的人,在政界赢得不少掌声。
1984年12月18日,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2月19日,撒切尔夫人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等人的见证下与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签订《中英联合声明》,英方承诺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移交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承诺收回香港后在香港推行“一国两制制度”。
1985年11月15日,撒切尔夫人在希尔斯伯勒城堡签署《英爱协议》(Anglo-Irish Agreement),在协议中,英国政府首次承认爱尔兰政府在北爱尔兰问题上担当重要的角色。这个协议的签订使很多北爱尔兰的统一主义者感到愤怒并导致北爱尔兰统一党与民主统一党在1986年1月23日达成一项选举协议,共同发起一次特别安排的全体投票,决定先放弃所有北爱尔兰议会议席,然后再在补选中参选。结果,两党几乎赢回所有议席,只有一个议席最后落入社会民主及劳工党之手。但是,与1974年《桑宁代尔协议》(Sunningdale Agreement)不同的是,由于工会的势力已被削弱,所以今次统一派未能成功发动大罢工来迫使协议作废。事后,撒切尔夫人废除4年前成立的北爱尔兰议会,然而这一举措无助于减少爱尔兰共和军对英国策动袭击,对于其政治组织新芬党也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撒切尔夫人的政治及经济哲学十分强调自由市场和企业家主义。她最早尝试把一所小型国有企业,国营货运公司(National Freight Company)出售予员工,并且意外地得到不少正面的回应。1983年大选获胜后,她的政府变得更为大胆,将大型国有化企业私有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这些举措除了使很多左翼份子感到愤懑外,亦渐渐扩大了“撒切尔主义”的影响。
在冷战上,撒切尔夫人支持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以遏制政策对抗苏联。这点与七十年代西方普遍主张的缓和政策大相径庭,并与英国其他奉行缓和政策的盟友产生磨擦。另外,撒切尔夫人又欢迎美军在英国军事基地装置巡航导弹,从而引发一连串大型反核示威。但是,撒切尔夫人也是第一位对苏联改革派领袖戈尔巴乔夫摆出友善姿态的西方领袖。在1985年戈尔巴乔夫掌权3个月之前,两人进行了一次会面,会后她更形容戈尔巴乔夫是“可以打交道的人(we can do business together)”。从那时开始,在戈尔巴乔夫领导苏联时,西方重新启动接触与缓和政策。事实上当时的苏联政府,权力其实已受到相当的侵蚀,1991年苏联更在一片骚动中解体。至于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政府则见证冷战在1989年的终结。一般舆论公认,撒切尔夫人与美国的里根总统一样,对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起到重要的作用。
1985年,由于不满撒切尔夫人削减教育经费,牛津大学异乎寻常地通过教员投票后决定不向她颁赠荣誉学位[29]。而这个荣誉学位一向都是赠予曾在该校受教的首相的。
1986年,撒切尔夫人支持美军借用英军基地,以空袭利比亚。此外,她与美国在防卫上的紧密关系,亦尽见于威斯特兰事件(Westland affair)。当时英国内阁就英国直升机工业的前景出现分歧,撒切尔夫人希望威斯特兰飞机公司(Westland Aircraft,当时英国唯一一间直升机制造商)能够与美国的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合并,并反对其与另一所公司,意大利的奥古斯塔公司(Agusta)合并。事件引致支持奥古斯塔公司的国防大臣赫塞尔廷,对撒切尔夫人的领导手法非常不满而宣布辞职。赫塞尔廷自此成为了一位富有影响力的批评者,并对撒切尔夫人的领导地位构成潜在威胁。最终为撒切尔夫人在1990年下台埋下伏笔。
1986年,撒切尔夫人的政府在一片争议声中废除当时由工党肯·利文斯通领导的大伦敦议会(Greater London Council,即GLC)和另外6个主要都市的郡议会。政府声称这样做可以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但反对者却指这样做有政治意图,因为所有被废除的地方议会除了是由工党控制外,更加是工党的政治中心及势力范围,并常常在地方政府主张增加公共开支。
1987年至1990年:第三任期
由于经济复苏,以及反对党工党盲目地高叫反核,使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在1987年英国大选中胜出,并在下议院占有102席的多数优势。撒切尔夫人更立下自利物浦勋爵(1812年至1827年任首相)以来,连续任职首相时间最长的纪录。除此之外,她也是自巴麦尊勋爵在1865年第三次连任首相之后,同样做到三次连任的第一位首相。当时,英国各大报章,除了左派背景的《每日镜报》和《卫报》以外,都支持玛格丽特·撒切尔。她的新闻秘书伯纳德·英厄姆(Bernard Ingham)亦定期向传媒召开新闻发布会,所以关系亦算良好。另外,她常被小报称呼为“玛吉”(Maggie),对她不满的左翼份子把这个名字填入歌词,名为“玛吉走开!”(Maggie Out!),并在各大小示威中为反对者所唱。其它常为左翼势力传唱的流行歌曲还有:“玛格丽特快辞职”(拍子乐队,即The Beat)、“下流荡妇快辞职”(艾维斯·卡斯提洛,即Elvis Costello)、“玛格丽特在断头台”(莫里西,即Morrissey)和“母亲最清楚”(理查德·汤普森,即Richard Thompson)等等。
在1988年保守党大会,撒切尔夫人发表声明,指“儿童在学校应该被教授以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但现在学校却向儿童教授同性恋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同时,保守党后坐议员和不少上议院议员亦对宣传同性恋表示强烈不满。结果,具争议性的“第二十八款”(Section 28)作为修正案加入《1988年地方政府法案》(Local Government Act 1988),禁止在学校教授同性恋,这个法案直至2003年工党政府后才被推翻。
不少撒切尔夫人的反对者相信,若由布里斯托尔湾至诺福克郡连成一条直线,把英国南北分开的话,就会发现她过往的政策造成明显的南北差异,即南部的经济日益繁盛,但以工业为主的北部却日益衰落。其中,撒切尔夫人在第三届任期推行令人难以接受的社会福利改革。她推出一项成人就业培训计划,该计划以美国的工作福利制制度作借镜,向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人士提供全职工作和追加10镑贷款。此外,又实行“社会基金”(Social Fund),取代以往用作填补地方所需的紧急服务开支,而向人民作一次性征收的福利事务收费,另外又尽量把基金转为贷款,和规定要短期内对求职人士的努力作出评估,这引致自二十年代以来,社会一致的舆论空前出现缺口。
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位主修化学的人,在1980年代末,她终于开始注意一向遭漠视的环境问题。在1988年,她发表一次重要讲话[30],承认全球暖化、臭氧层变薄和酸雨的问题。后来在1990年,她更成立哈德莱中心,用以研究和预测气候变化。可是,她晚年在一本著作《Statecraft》(2002年)中,却说到她对当年支持人类催化全球变暖的说法感到后悔,并认为把环境放在制定政策之上会有不良后果。她在书中说:“尽管我们支持以国际性的行动去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仍要必先让经济发展和有所增长。若果处理不好经济,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财富,花在环境保护上。”(452页)
在1988年,撒切尔夫人在比利时布鲁日发表演说,对欧洲共同体打算改制和在决策上行中央集权表示反对。虽然撒切尔夫人支持英国保留会籍,但她认为欧洲共同体的职责只在于确保自由贸易和有效的公平竞争,若果欧共体改组,有可能使她在英国推行的改革付诸东流。她批评到:“我们尚未成功缩减英国的大政府边界,却眼睁睁地看着其又扩展到整个欧洲的范围水平,被一个欧洲的超国家组织在布鲁塞尔遥遥支配。”此外,玛格丽特·撒切尔对欧洲经济及货币联盟(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感到特别不满,强烈反对欧共体正透过该附设机构,准备将成员国货币统一成单一货币。至于撒切尔夫人上述的言论,除了受欧洲其他领导人的强烈反对之外,更首次暴露出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在对欧洲的事务的严重分歧,而且分歧逐步扩大。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航班坠机(即洛克比空难),共有270人罹难,是英国本土在和平时期最多人丧生的灾难。撒切尔夫人政府一直视灾难为犯罪活动,要求得到法律的审讯,而不是要求召开公众听证会,找出谁放炸弹和放置炸弹的动机。至于早期的结论,一般都认为洛克比空难是伊朗为了报复伊朗航空的一架空中客车,于1988年7月被美国海军军舰文森号(USS Vincennes)错误击落。但后来,利比亚成为了最大嫌疑。该国领导人穆阿迈尔·卡达菲上校对英、美两国联手在1986年空袭利比亚的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感到大为愤怒,当时他的养女更在空袭中丧生。不过,撒切尔夫人在离职后写的回忆录,对洛克比空难却只字未提(有关该两名利比亚籍放炸弹者,请参见泛美航空103航班)。
撒切尔夫人的支持度在1989年再度下滑,理由是高涨的利率使经济由繁荣步入衰退期。为此,玛格丽特·撒切尔责难她的财相劳森,不满他的经济政策一直是为加入货币同盟作准备,她更声称自己从来未经知会,亦从未批准他这样做。后来在马德里的欧洲共同体峰会,劳森与外相杰弗里·豪对玛格丽特·撒切尔施加压力,要求她同意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以便预备加入货币同盟。事后撒切尔夫人通过内阁小幅改组将杰弗里·豪调离外交大臣的宝座,但安慰性地将其提升为副首相。在经济事务上则转而倚重首相顾问亚伦·沃尔特爵士(Sir Alan Walters)的意见。劳森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削弱,遂于同年10月宣布辞职。
同年的11月,在工党压倒保守党赢得欧洲议会选举之后,撒切尔夫人的党魁地位遭受另一位保守党党员,安东尼·麦尔爵士(Sir Anthony Meyer)的挑战。麦尔是一位不知名的后座议员,所以在重要的党员眼中,他出选的作用只在试探撒切尔夫人的实际支持率(即掩护性候选人)。结果,虽然撒切尔夫人以绝大多数轻易地击败麦尔,但支持麦尔或弃权的投票却高达六十票,对一场争夺党魁和首相职位的选举来说,并不寻常。
出于缩减财政赤字,以及迫使地方政府压缩公共开支的考虑,撒切尔夫人决定改革原来以财产为基础征收的地方税,代之以“人头税”,并于1989年率先在苏格兰实行,其后又在1990年扩展到英格兰和威尔士。人头税对每人征收的金额不变,却并未照顾到低收入人士。结果新措施推出后,很快成为撒切尔夫人任内最不受欢迎的一项政策。由于政策最先在苏格兰推行,理论上可课税的款额应该在1989年时重新评税,但很快便有不少指控指苏格兰因为是“新税制试验地”而没有重新评税。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却深信人头税会获得支持,并游说苏格兰统一党(Scottish Unionist Party)及早落实新税。可是提早在苏格兰推行人头税,使保守党在该地的支持率雪上加霜。
其后人头税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由于很多地方议会制定的新税率被证实远高于初时预计的水平。因而受到不少人的指责,指地方议会趁引入新税制而调高税率。但是归根究底,大众认为要负责的不是地方的执行者,反而是新税制的构思者和推行者。1990年3月31日,即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落实推行“人头税”的前一天,伦敦出现大型游行示威,并演变为暴动。事后更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拒绝缴税。人头税的反对者聚集在一起,除了反抗区镇的地方长官,又中断法院听取人头税债务人的申诉,但撒切尔夫人拒绝作任何让步,使她的支持度急跌,并成为她后来下台的一大主因。
撒切尔夫人在任内其中一项最后的举动,是向美国总统布什施加压力,要求美军部署到中东地区,迫使萨达姆·胡申撤出科威特。布什其实对计划感到忧虑,但撒切尔夫人对他说:“没有时间去犹豫了!”
在1990年10月的保守党大会,撒切尔夫人在大会举行前的星期五,游说她的财相梅杰调低利率1%。但梅杰却向她指出,维持币值稳定的唯一办法是在调低利率的同时,加入欧洲汇率机制,尽管这样做仍未达到欧共体早前在马德里订下的条件。结果,当年保守党大会的团结度显得有点儿不寻常,而且很少人会预料到,撒切尔夫人的首相任期只剩下几个星期。
失势及下台
1990年,撒切尔夫人在地方推行的新税制(人头税)已使她不得民心,而她错误地处理经济问题(例如把利率调高至15%),更使她失去来自中产、企业和商界的核心支持。至于在保守党党内,又因欧洲统合问题而出现日益严重的分歧,使她和她的党派在政治上显得愈益脆弱。
撒切尔夫人与杰弗里·豪的私人关系在其执政后期一直不好,而她的下台危机更因豪维在1990年11月1日辞职而提早爆发。豪维辞职的近因,则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在10月30日的下议院辩论中,作出好战的辩论之余,又对欧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作出以下的指责:
- “对,委员会想增加它的权力。对,这个委员会并非经选举产生,我不希望增加委员会的权力去对抗本下议院,所以我们和他们是截然不同的。该委员会的主席德洛尔先生,早前在某记者会说到,他希望欧洲议会能成为欧共体体现民主的主干,因此要让委员会成为议会主席,又要让部长理事会成为议会的立法机构。这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
在辞职声明中,杰弗里·豪责难撒切尔夫人对欧洲共同体的政策是严重损害英国的利益之外,他更公开地鼓励“其他保守党党员对首相的支持作重新考虑”。遂直接引发1986年因政见不合而退出内阁的前国防大臣赫塞尔廷宣布挑战撒切尔夫人的党魁和首相地位,进而举行党魁选举。在第一轮投票中,撒切尔夫人得票高于赫塞尔廷,但收入票数仍比规定的小两票(两名选手得票差额要达到总投票数的15%,才不用举行第二轮投票。撒切尔夫人只得14.6%),结果要进入第二轮投票。
起初撒切尔夫人仍然坚持参选,但征求内阁成员意见后,撒切尔夫人宣布退选。在宣布退选以后,撒切尔夫人把握住自由民主党下议院议员阿伦·贝思有关欧洲共同体的提问,在下议院辩论发表著名的讲话:
- “不,她(指撒切尔)当然会去做(央行)总裁!”
首相撒切尔夫人:
- “如果由我作主,就不会有无须对任何人负责,更别说无须对国会负责的欧洲央行了。”
- “单一货币是欧洲的‘政治议题’,是走后门的欧洲联邦计划。因此,我可能会考虑阁下(即丹尼斯·斯金纳)的提议。我们讲到哪了?我正乐在其中!。”
撒切尔夫人随后支持财政大臣约翰·梅杰为她的继承人,而他后来亦顺利胜出党魁选举,11月28日正式接任。她辞职后,一所研究机构(MORI)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有52%受访者认为“总体上,她对英国的发展功不可没”,但同时有44%受访者认为她对英国“弊多于利”。[31]
1991年的保守党大会,撒切尔夫人史无前例地获得全场站立鼓掌致意,但她仍礼貌地婉拒上台发言。1992年英国大选,撒切尔夫人退出下议院选举,离开从事33年的下议院。
卸任后
在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成为“林肯郡克斯蒂文的女男爵”(Life barony of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撒切尔夫人没有为自己争取成为世袭贵族,虽然她在1984年曾建议在前保守党首相麦克米伦90岁生日册封他为世袭贵族(最终他成为斯多克东伯爵)。撒切尔夫人后来解释,她不争取的原因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理由去“支持”她成为世袭贵族。
受封终身贵族后,撒切尔夫人加入上议院,并在院内多次发表演讲及批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同时投票反对通过该条约,这也是她在1961年以来,首次对保守党的议案投反对票。及后她更于1993年6月在上议院形容该条约“太不合理”,说到:“如果是我,我永不会在条约签字。”[32]由于三大党都赞成通过条约,撒切尔夫人唯有引用戴雪的理论,要求将条约交与公民投票表决。
在1992年8月,为遏止种族清洗、保障波士尼亚人的地位,撒切尔夫人呼吁北约制止塞尔维亚军队攻击格拉日代和萨拉热窝。她更声明波士尼亚的情况“令她回想起纳粹德国的恶行,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33]同年12月,她更警告波士尼亚将出现大屠杀。结果在1993年4月,斯雷布雷尼察真的发生大屠杀后,撒切尔夫人便叹道,“那里成为一片杀戮场,一片我意想不到会在欧洲重现的杀戮场。”此外,她又多次对当时的外相道格拉斯·赫德讽刺到:“达德、达德,你将使内维尔·张伯伦活像一个好战者。”[34]
撒切尔夫人在1990年11月辞任首相后不久,即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赠地位崇高的功绩勋章。她的丈夫撒切尔,则在1991年获册封为从男爵,以确保儿子马克·撒切尔有头衔可以继承。而这也是自1965年以来,唯一册立的从男爵爵位。在1995年,撒切尔夫人获颁赠嘉德勋章,此荣誉一向赠予前任首相,也是英国骑士勋章中最高的一种殊荣。
1992年7月,撒切尔夫人获大型烟草商菲利普·莫里斯(Philip Morris Companies,即奥驰亚集团的前身)聘用,出任地缘政治学的顾问一职,年薪除了高达25万美元外,该公司更每年向她的基金注入25万美元。至于撒切尔夫人则协助该公司的烟草打入中欧、东欧、中国大陆和越南的市场,并对抗欧盟限制香烟广告的法律。
1993年-2000年,撒切尔夫人出任美国维基尼亚州威廉斯堡威廉与玛丽学院的名誉校长。该校在1693年取得皇家特许状而成立,是北美洲最古老的大学。
虽然撒切尔夫人在公开场合仍对保守党的政策表示支持,但她私底下却对继任首相的梅杰非常不满,这种不满更透过传媒而被广泛报导。梅杰后来则回忆到,撒切尔夫人这样的态度令他一直“难以容忍”。在1997年保守党下台后,撒切尔夫人公开支持威廉·黑格出任党魁,而威廉·黑格胜出成为党魁后,梅杰在一次演讲中狡诈地对撒切尔夫人在他任内的举动作出批评:“……威廉·黑格作为前任所钦点的接班人,我将全力支持他成为党魁。”
1998年,撒切尔夫人在极具争议的情况下,探访她的好朋友、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当时他正在萨里被软禁,又面临被起诉刑讯逼供罪、策划刑讯逼供和策划谋杀。但撒切尔夫人仍表示两人是朋友[35]。撒切尔夫人和皮诺切特两人都是扶轮社成员,其中皮诺切特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是撒切尔夫人的盟友,支持英国对抗阿根廷。同年,她向剑桥大学捐赠200万英镑,为以她为主席的一个企业研究学系成立基金。此外,她把自己保留的一批档案赠予该校的丘吉尔学院,以供学术专用。
撒切尔夫人曾于1992年和1996年两度访问台湾,会晤李登辉总统与宋楚瑜等政要,并偶有书信往返。李登辉卸任后于2000年访问英国时也与撒切尔见面,宋楚瑜则曾于2005年赴英祝贺她80大寿。[36]
撒切尔夫人于1993年9月3日曾到访马来西亚拜会时任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她为万国宝通银行领导人系列讲座主讲“朝向亚洲领导”课题时说,很少领袖称得上是政治家,但拥有强大领导能力与明确宏愿的马哈迪,毫无疑问其成就已使他赢得政治家的称号。她也说,在马哈迪的领导下,马来西亚人民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准,同时马来西亚在世界上扮演日益吃重的角色,成为东南亚国家的发言人。
撒切尔夫人辞任首相后仍十分活跃于政坛,除了到世界各地发表演说外,又在2001年支持保守党的选举竞选活动。可是,在2002年3月22日,撒切尔夫人遭受几次轻微的中风困扰,身体变得非常虚弱。经医生劝告后,她宣布不再发表任何公开演说。
在2003年,撒切尔夫人访问纽约市,并到访市长迈克尔·彭博的办公室,并把彭博的办公室与丘吉尔的战时办公室作比较。
2004年6月,她虽然亲自前往美国出席前总统罗纳德·里根的国葬仪式,但为免过度劳累,她提早录制悼文,并在丧礼上播放。
尽管身体健康欠佳,撒切尔夫人仍然参与不少支持她的团体活动,例如,她是英国保守党前进派(Conservative Way Forward)的主席,该派在她当选首相的25周年纪念日,为她在索威酒店举行晚宴。此外,她是布鲁日团体(Bruges Group)的荣誉主席,而该会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她在1988年于布鲁日首次公开反对成立欧盟。撒切尔夫人亦是欧洲基金会的赞助者,该会由保守党议员比尔·凯许(Bill Cash)创立,是一个主张欧洲怀疑论的组织。
2005年10月13日,为庆祝本人80岁大寿,撒切尔夫人在海德公园的文华东方酒店举行酒会,伊丽莎白女王、首相托尼·布莱尔、前首相约翰·梅杰等贵宾均应邀出席。曾在其执政末期背叛她的亚伯拉昂的杰弗里·豪勋爵也获得她的宽恕,他并在席间发表演讲高度赞美撒切尔夫人的政治事业。他说:“她(撒切尔夫人)真正的成功不只在于改革一个党派,而是两个。现在工党虽然执政,但绝大部分‘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已经为工党所接受,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2006年9月,撒切尔夫人到华盛顿出席“九一一”恐怖袭击五周年的悼念活动。她以美国副总统迪克·切尼宾客的身份出席是次仪式,期间并与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会面。这是自她在2006年4月,出席前美国国防部长卡斯珀·威拉德·温伯格的丧礼以来,再次前往美国[37]。
在2007年2月21日,一尊撒切尔夫人的铜像在下议院大堂举行揭幕仪式,铜像高2.24米,由雕塑家安东尼·杜福特所雕成。这是第一次有前首相在生前得到这种荣誉。同时摆放在大堂的前首相铜像还包括在1919年代表英国签署《凡尔赛和约》的劳莱·乔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人获得胜利的丘吉尔及战后奠定英国福利体系的工党首相艾德礼。同时,这位“铁娘子”在仪式中简短发言,并开玩笑道“原希望雕像以铁制成……但铜也一样好……不会生锈。还有,我希望今次它的头会被保留(意指在2002年时,另一座以白云石制成的撒切尔夫人石像在移送到下议院前,被示威者砍去头部一事)。”这是她在2002年中风以来,首次在公众场合正式亲身发言[38][39]。
撒切尔夫人曾写过两部回忆录,分别名为《唐宁街岁月》和《通向权力之路》,此外她亦有几本关于政治和外交事务的著作。
晚年健康问题
2002年,撒切尔夫人多次轻微中风,令她短暂失忆。而2003年其丈夫的逝世,也对她的精神状态构成一定的打击。[40] 2004年,其友人、前美国总统里根逝世,使其再受打击。
2005年12月7日,撒切尔夫人因感到晕眩而被送到伦敦的切尔西及威斯特敏斯特医院(Chelsea and Westminster Hospital)并在当晚留院观察。数日之后,她再度于一所理发店内感到晕眩,而被保镖送至附近的医院中进行修养[41]。她的女儿卡洛儿对传媒说,撒切尔夫人的短期记忆力正严重衰退:“因为记忆衰退,她现在很少阅读,因为完全没有意义,她读完一句句子前已忘记了句子的开头。”[42]
逝世
2013年4月8日英国时间11时28分[43],撒切尔夫人于伦敦5星级丽嘉酒店套房床上休息期间,在阅读时[44]因中风逝世,享寿87岁[45]。
据其发言人所言,撒切尔夫人去世时相当安详。其逝世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时任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及各国际政要均表示哀悼。英国议会大厦、首相府和各政府部门降半旗致哀。[46][47]
英国首相府于4月9日发表声明称,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将于4月17日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依照撒切尔夫人不举行国葬的遗愿,英国举行“最高军事荣誉礼仪葬礼”(简称礼葬),规格与戴安娜王妃和伊丽莎白王太后相同,仅次于“国葬”。葬礼仪式的邀请名单由撒切尔夫人的家人拟定,保守党及时任政府给予意见。估计出席葬礼的宾客多达2300人,令圣保罗大教堂满座。多位国家现任和前任元首和政要均获邀出席。包括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王夫菲利普亲王;所有在世的英国前首相,包括属于保守党的约翰·梅杰、工党的托尼·布莱尔和戈登·布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出席葬礼[48]。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和夫人茜蒂哈斯玛代表马来西亚出席葬礼[49]。和撒切尔夫人友好的美国已故前总统里根的妻子南希·里根因健康问题改派代表出席,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也因健康欠佳缺席。按照撒切尔夫人家人的意愿,并未邀请在福克兰战争与英国为敌的阿根廷的现任总统克里斯蒂娜,但邀请了阿根廷驻英大使出席葬礼,阿根廷驻英大使亦基于福克兰战争的历史理由拒绝该邀请。[50]
葬礼举行前一晚,撒切尔夫人的遗体被移送到西敏寺的一间小教堂安放。葬礼当天途经唐宁街10号首相府。葬礼结束后,撒切尔夫人的遗体火化,骨灰安葬在切尔西皇家医院墓地、其亡夫丹尼斯的坟墓旁边。
反对者游行
撒切尔夫人由于在任内大力打压英国工会势力,得罪众多左翼人士,她死后许多群众开香槟“庆祝”,更引发不少骚乱。此外,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海瑟尔惨案后下令禁止英格兰球队参加欧洲赛事,以及在1989年希尔斯堡惨案后袒护英国警方的不当处理措施,引发了利物浦等队球迷的不满。
在其去世和下葬期间,英国爆发数起小规模的示威活动,一些人们举著印有“The Bitch Is Dead”(臭婆娘死了)等标语的牌子和其他道具,走上街头庆祝[51][52][53][53]。同时,用下体开胡桃的撒切尔型胡桃夹子等“纪念品”又开始在eBay上售卖[54]。被用作反撒切尔歌曲的《绿野仙踪》插曲《叮咚!女巫死了》(Ding-Dong! The Witch Is Dead)开始流行[55],4月13日在伦敦举行的“欢庆撒切尔去世”集会中,很多人都唱起这首歌。次日,此歌在英国单曲排行榜上位列第二[56]。同样在2013年4月13日,利物浦客战雷丁的比赛开始前,双方为希尔斯堡惨案96名遇难者(而不是撒切尔夫人)默哀一分钟,利物浦球迷也打出多条对撒切尔表示不满的标语[57]。
评价与影响
时至今日,撒切尔夫人仍被英国人民所铭记,她的政策对英国影响深远。总体上,英国社会对她的评价呈现极大的差异化,对她的贡献仍有着高度争议。
有些人称赞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宏观经济改革挽救了英国,成功地使英国摆脱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经济困境。她在社会事务上所采取的激进主义也获得不少人的认可。同时有人认为,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十分自负的独裁主义者,对她削弱英国作为福利国家的地位,以及打压本土制造业,致使上百万人长期失业的政策不满。
产业转型
有关撒切尔夫人打压本土制造业,造成大批人长期失业的指控,人民评价两极,并没有定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本土制造业的生产率与就业率已每况愈下,英国因此被国际上视为“欧洲病夫”,更有人断言它将第一个由发达国家退回到发展中国家。撒切尔夫人执政后,第二产业并未得到全面振兴,许多工业更在英国本土消失,同时,英国也成功地转变为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批评撒切尔主义的人认为,1970年代的经济问题被夸大,而且这些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例如持续高企的油价造成石油危机,以致国内出现高通货膨胀,并对全球大部分工业国家的经济构成破坏。因此,他们认为当年的经济衰退并非如撒切尔夫人所言,是社会主义和工会所一手促成。反对者亦认为,玛格丽特·撒切尔任内经济出现改善的迹象,只是一个巧合,税收增加的收益则是来自北海油田,所以这些才是英国八十年代经济复苏的原因,而非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政策。
英国大众对玛格丽特·撒切尔的评价一直呈两极化,这种现象可以在最近的一个电视台民意调查中反映:玛格丽特·撒切尔在2002年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中排第16名,是在世人物中,排名最高的一位;可是,她却在2003年《最坏的100名英国人》中排行第3,只比工党首相托尼·布莱尔落后两名。不过,无可否认的是,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少数对20世纪世界舞台起重要影响的女性。此外,在众多的赞赏以至奉承中,工党的托尼·布莱尔对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感谢可能比较真切,同样作为一位3次连任的首相,他曾有意无意地感谢玛格丽特·撒切尔的经济政策,对英国起重要作用。为此,玛格丽特·撒切尔亦曾在保守党竞选场合中含蓄地赞扬托尼·布莱尔,她说到:“保守党……不是要可以击倒托尼·布莱尔先生的人才,而是要好像托尼·布莱尔先生一样的人才。”
另外有一些人把她的经济评价分成两方面看:市场效率和长期增长。就市场效率而言,她的改革是颇富争议性的。但由于职位减少和推行根本性的市场改革,失业率的确是回跌了。她取得这样的成果,主要是透过立法削弱工会力量以及解除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结果,玛格丽特·撒切尔亦成功让伦敦重占欧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并加强电讯业和其他公共事业的竞争力。
在苏格兰和威尔士大部分地区,以及英格兰北部的一些市区和前采矿区,很多人仍对玛格丽特·撒切尔表示愤怒,甚至出言谩骂。因为他们仍然不能忘记当年矿工罢工的艰难日子,并对以采矿业为主干的传统社会被破坏而感到很不满。此外,他们也不能原谅采矿业的衰落,以及服务业的崛起。
虽然玛格丽特·撒切尔在西南部一带富裕的郊区,支持度较高,但是在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和较贫穷的城市,她的支持度却不高。例如在普利茅斯,该市有约四分之一人口从事国防工业,其中大部分受雇于德文港海军船坞。当船坞的行政管理在1987年实行私有化后大规模裁员,结果大量被解雇的员工对玛格丽特·撒切尔的保守党政府提出责难,并使该地对保守党的支持率由1979年的44%下降至1987年的29%。
农业补贴
面对工业区和采矿区的不满,玛格丽特·撒切尔及保守党依然能在1987年大选中大获全胜,但保守党的票源实际上主要来自英格兰南部,和英格兰北部的一些郊外农业区,至于在其余地区却得不到支持。透过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英国的农业至今仍得到大幅度的补助,因此那些没有得到大幅度补助的行业,对玛格丽特·撒切尔及保守党的支持则十分冷淡。
玛格丽特·撒切尔的评价亦因政见不同而存在对立。在左翼阵营,玛格丽特·撒切尔常被看作用武力粉碎社会主义活动的象征,她的社会改革完全忽略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侧重到中产阶级和商人。一些讽刺作家因此常常讽刺她,例如法国歌手赫诺·塞尚曾写首叫《玛吉小姐》的歌,当中赞扬女性时常克制自己,不模仿男性很多愚蠢的举动,但玛格丽特·撒切尔却是一个例外。在1987年9月23日,她对《Womans Own》杂志的记者说到:“没有社会这回事。[58][59]”这句说话一经被广泛流传,便时常被断章取义。但其实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强调个人和家庭对英国社会的重要。
至于一些在经济和政治上支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右翼份子,则把她看作保守主义的象征,除了勇于对抗强而有力的工会,又成功去除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但他们未必会公开遵循她的理论。
军事鹰派
对于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来说,玛格丽特·撒切尔是一个不愿妥协的人。他们认为因为英国政府拒绝与爱尔兰共和军展开对话,导致北爱尔兰大骚动的时期遭到拖长,尽管英国与爱尔兰政府于1986年签订《英爱协议》,但也无济于事。
1996年斯科特报告书(Scott Report)面世,该报告对英国在1980年代对伊拉克出售军备的情况作详细调查,其中揭发出玛格丽特·撒切尔的政府在军售问题上一直对萨达姆·胡申给予支援,白厅更曾花上10亿英镑来维持胡申政权以及替军备生产商穿针引线。该报告又指出在两伊战争期间,英国曾走私酋长式坦克的壳体到伊拉克,事后则把有关文件悉数销毁。另外,英国政府内亦有官员暗中协助私人公司绕过正常程序,私底下出售机器制造军武。当中从雷卡公司(Recal)的制运记录中发现,有不少捷豹出厂的收音器材在赊账的情况下被付运到伊拉克,而且赊账付运军备的情况也很严重。后来当胡申处死一名英国记者后,保守党的内阁成员依然没有停止资助胡申,然而,他们反驳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损害英国的工业。
打压工会
不少右翼和左翼人士皆一致同意,玛格丽特·撒切尔对英国政坛造成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在她任首相期间,英国的三大主要政党都出现右倾的现象,包括工党和自民党。其后1997年上台的托尼·布莱尔工党政府,不论是经济,抑或是社会和政治的主张,其实就是撒切尔主义的缩影。这种现象就像五十年代至希思时期的保守党政府,也是吸收工党有关福利国家的政策。至于她当年削弱福利国家色彩的种种措施,至今仍然被大部分地采用,当年被私有化的国营企业也没有被废止。玛格丽特·撒切尔以后不论是保守党抑或工党的政府,仍不断减少对商业活动的干预,以及继续推行私有化间接造成世界上新自由主义的崛起。
不论是好是坏,玛格丽特·撒切尔对工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1984-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一事则是工会权力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自此工会的势力没有再回复到从前的水平,不少主要工会因玛格丽特·撒切尔和新的法规而遭到抑制,这些限制罢工的法规至今仍没有被废除。至于工党本身,也不断摆脱与工会的既有关系。
玛格丽特·撒切尔对保守党本身也起了很大的影响,她的后继者,包括约翰·梅杰、威廉·黑格、史密斯、迈克尔·霍华德,面对玛格丽特·撒切尔主义内的种种理论,也因对欧盟政策很难作出取舍,结果不论是地区上还是国会内,都造成保守党内的内部分裂和分歧加深。2005年戴维·卡梅伦成为新任党魁,一般舆论相信他能够化解党内因欧盟问题导致长久以来的分裂。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学生会在2006年2月通过动议,决定在玛格丽特·撒切尔去世后,为“优秀和富裕的人士”成立基金。
欧洲政策
撒切尔夫人1988年在比利时的演讲中,她明确阐述对欧盟的前身——欧洲共同体的反对。她在发言中说道:“英国的边界已不可能回到从前,我们现在只看到在欧洲层面的重新划分,这是欧洲超级大国在布鲁塞尔策划的事情。”同年11月,欧洲人权法庭称英国的拘留制度违反欧洲法律,但此举也遭到撒切尔夫人的愤怒抨击。
1989年,当撒切尔夫人被一些大臣强硬要求加入汇率机制时,撒切尔夫人对此坚决反对,她与她的财政顾问艾伦·沃尔特斯始终认为,英镑应该能自由浮动,而欧盟会员资格只限制英国经济,这一拒绝被认为是后来撒切尔夫人下台的因素之一。
著作
- 《撒切尔夫人自传-通往权力之路》,中文版1998当代世界出版社
- 《撒切尔夫人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文版1997远方出版社
家庭生活
撒切尔夫人1951年与丈夫丹尼斯·撒切尔爵士结婚,两夫妇的婚姻长达52年,并在1953年8月15日在伦敦的夏洛特王后与切尔西医院诞下一对孪生儿女。[60]丹尼斯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他逝世于2003年6月26日。
撒切尔夫人的儿子,马克·撒切尔爵士是一位商人,一直被不同的争议纠缠住。1982年他曾在撒哈拉沙漠一度失踪;至于在2005年1月,他则因为资助购买飞机,以策划在赤道几内亚发动政变而被捕,在南非被判缓刑4年,及罚款3百万兰特。
撒切尔夫人的女儿,卡洛儿·撒切尔是一位记者和时事评论员。她在英国真人秀,第五辑《我是名人,快带我离开!》中胜出。
头衔与荣誉
头衔
以下是撒切尔夫人自出生到逝世的正式头衔:
- 玛格丽特·罗伯茨女士 (1925年10月13日─1951年12月13日)
- 丹尼斯·撒切尔夫人 (1951年12月13日─1959年10月8日)
- 丹尼斯·撒切尔夫人,MP (1959年10月8日─1970年6月22日)
- 玛格丽特·撒切尔阁下,MP (1970年6月22日─1983年6月30日)
- 玛格丽特·撒切尔阁下,FRS,MP (1983年6月30日─1990年12月7日)
- 玛格丽特·撒切尔阁下,OM,FRS,MP (1990年12月7日─1991年2月4日)
-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阁下,OM,FRS,MP (1991年2月4日─1992年4月9日)
- 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阁下,OM,FRS (1992年4月9日─1992年6月26日)
- 撒切尔女爵阁下,OM,PC,FRS (1992年6月26日─1995年4月22日)
- 撒切尔女爵阁下,LG,OM,PC,FRS (1995年4月22日─2013年4月8日)
荣誉
- 总统自由勋章
- 共和党参议员自由勋章 (Republican Senatorial Medal of Freedom)
外国勋章奖章
荣誉学位
流行文化
另见
参考来源
引用
- ^ Beckett 2006,第6页
- ^ Beckett 2006,第5页
- ^ Blundell 2008,第23页
- ^ Blundell 2008,第25–27页.
- ^ Beckett 2006,第16页.
- ^ Beckett 2006,第20–21页.
- ^ Blundell 2008,第28页.
- ^ Beckett 2006,第8页
- ^ Blundell 2008,第35页
- ^ 10.0 10.1 Beckett 2006,第26页
- ^ Beckett 2006,第27页 See also: 第41842號憲報. 伦敦宪报. 13 October 1959: 6433 [28 February 2008].
- ^ HC S 2R [Public Bodies (Admission of the Press to Meetings) Bill] (Maiden Speech). Margaret Thatcher Foundation. 5 February 1960 [2013-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9).
- ^ Campbell 2000,第134页
- ^ Reitan 2003,第4页
- ^ Wapshott 2007,第64页
- ^ 16.0 16.1 Reitan 2003,第14页
- ^ 17.0 17.1 Wapshott 2007,第76页
- ^ Reitan 2003,第15页
- ^ Smith, Rebecca. How Margaret Thatcher became known as 'Milk Snatcher'. The Sunday Telegraph (London). 8 August 2010 [9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8).
- ^ Marr 2007,第248–249页
- ^ 存档副本. [2009-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9).
- ^ 1979年英國BBC在不信任動議投票時現場聲音直播. [2019-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 ^ 中國評論新聞.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鲁凡之. 香港:从殖民地到特别行政区. 1982: 221页 (中文(繁体)).
- ^ 程琥.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比较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7页. ISBN 9787302071532 (中文(中国大陆)).
- ^ 香港回归谈判:英有空子就钻柴契爾夫人“摔跤”_资讯_凤凰网.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7).
- ^ 杨碧川. 邓小平传. 一桥出版社. 1995. ISBN 9579932506.
- ^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2013-08-03 [2013-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BBC ON THIS DAY - 29 - 1985: Thatcher snubbed by Oxford dons. [2006-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6).
- ^ Speech to the Royal Society. [2006-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30).
- ^ Dennis Kavangah (OUP, 1997). The Reordering of British Politics: Politics after Thatcher , p. 134.
- ^ HL S [European Communities (Amendment) Bill]. [2006-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 ^ John Campbell (Jonathan Cape, 2003). Margaret Thatcher: The Iron Lady, p. 769.
- ^ Ibid, p. 770.
- ^ BBC News - UK - Thatcher stands by Pinochet. [2006-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3).
- ^ 愛吃咕咾肉 曾兩度來台. 苹果日报 (台湾). 2013年4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12日) (中文(台湾)).
- ^ [1][失效链接]
- ^ BBC NEWS - UK - UK Politics - Iron Lady is honoured in bronze. [2007-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23).
- ^ [2][失效链接]
- ^ 【鐵娘子逝世】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中風逝世. 苹果日报 (香港). 2013年4月8日 [2013年4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4月30日) (中文(香港)).
- ^ Ex-PM Thatcher taken to hospital. 英国政治. BBC新闻. [2006-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5) (英语).
- ^ Carol Thatcher on her mother's mental health. 独立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1).
- ^ 铁娘子病死酒店 子女懒理后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苹果日报,2013年4月10日
- ^ 酒店床上离世 子女不在身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东方日报,2013年4月10日
- ^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 享年87岁. ifeng.com.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2).
- ^ 明報新聞網.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1).
- ^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中风去世 享年87岁. 中国新闻网. 2013-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1).
- ^ 明報新聞網. [2013-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 ^ Dr Mahathir to represent Malaysia at Thatcher's funeral. The Star.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2) (英语).
- ^ 美無現任官員出席葬禮 阿根廷大使婉拒邀請 鐵娘子靈柩移送國會_星島日報_加拿大多倫多中文新聞網。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9).
- ^ 英国反撒切尔夫人游行 民众高唱巫婆死了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12-19. 和讯网
- ^ Margaret Thatcher's Death Celebrated In Brixton Party With 'The Bitch Is Dead' Banners. The Huffington Post UK.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4).
- ^ 53.0 53.1 John Domokos. Anti Margaret Thatcher party in Trafalgar square - video. the Guardian. 14 April 2013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5).
- ^ Margaret Thatcher memorabilia on eBay: From nut crackers to slippers - Daily Mail Online. Mail Online.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2).
- ^ Lisa O'Carroll. Thatcher's death prompts chart success for 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 the Guardian.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5).
- ^ 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 what the BBC broadcast. the Guardian.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15).
- ^ Thatcher Death Party After Liverpool Banners. sky. 2013-04-13 [2021-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2).
- ^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 Margaret Thatcher. [2006-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5).
- ^ Interview for Woman's Own ("no such thing as society"). [2006-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7).
- ^ Geneall网站上关于玛格丽特·撒切尔家族的家谱(英文)
- ^ (英文)List of Honoured. President of the CR. [2021-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7).
- ^ UUM confers honorary doctorate on Thatcher. New Sunday Times. 1993-09-05 [2023-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4) (英语).
传记书籍
- "The Anatomy of Thatcherism" by Shirley Robin Letwin (Flamingo, 1992) ISBN 978-0-00-686243-7
-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One: The Grocer's Daughter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0) ISBN 978-0-7126-7418-8
- Margaret Thatcher; Volume Two: The Iron Lady by John Campbell (Pimlico, 2003) ISBN 978-0-7126-6781-4
- Memories of Maggie Edited by Iain Dale (Politicos, 2000) ISBN 978-1-902301-51-8
- Britain Under Thatcher by Anthony Seldon & Daniel Collings (Longman, 1999) ISBN 978-0-582-31714-7
- Thatcher for Beginners by Peter Pugh and Paul Flint (Icon Books, 1997) ISBN 978-1-874166-53-5
- One of Us: Life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Macmillan, 1989) ISBN 978-0-333-34439-2
- The Iron Lady: A Biography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Hugo Young (Farrar Straus & Giroux, 1989) ISBN 978-0-374-22651-0
- Margaret, daughter of Beatrice by Leo Abse (Jonathan Cape, 1989) ISBN 978-0-224-02726-7
- Mrs. Thatcher's Revolution: Ending of the Socialist Era by Peter Jenkins (Jonathan Cape, 1987) ISBN 978-0-224-02516-4
- The Thatcher Phenomenon by Hugo Young (BBC, 1986) ISBN 978-0-563-20472-5
- My Style of Government: The Thatcher Years by Nicholas Ridley (Hutchinson, 1991) ISBN 978-0-09-175051-0
其它文献
- Statecraft: Strategies for Changing World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2002) ISBN 978-0-06-019973-9
-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9) ISBN 978-0-06-018734-7
- The Collected Speeches of Margaret Thatcher by Margaret Thatcher, Robin Harris (editor) (HarperCollins, 1997) ISBN 978-0-00-255703-0
- The Path to Power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5) ISBN 978-0-00-255050-5
- The Downing Street Years by Margaret Thatcher (HarperCollins, 1993) ISBN 978-0-00-255354-4
外部链接
- 玛格丽特·撒切尔生平时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玛格丽特·撒切尔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argaret Thatcher in Procapitalism Op-Eds 2006.
- The Thatcher Er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写于辞职十周年 — 2000年11月22日
- 乔治·H·W·布什图书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在1990年11月22日,就玛格丽特·撒切尔的辞职发表讲话
- On This Da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November – New York Times marks Thatcher's resignation
- Harold Hill: A People's History — Buying into the Iron Lady's Dream
- 撒切尔夫人专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凤凰网
官衔 | ||
---|---|---|
前任者: 约翰·克劳德 |
下议院芬利奇选区议员 1959年–1992年 |
继任者: 布克力 |
前任者: 爱德华·肖特 |
教育及科学大臣 1970年–1974年 |
继任者: 雷金纳德·普伦蒂斯 |
前任者: 爱德华·希思 |
反对党领袖 1975年–1979年 |
继任者: 詹姆斯·卡拉汉 |
保守党党魁 1975年–1990年 |
继任者: 约翰·梅杰 | |
前任者: 詹姆斯·卡拉汉 |
英国首相 1979年–1990年 |
- 1925年出生
- 2013年逝世
- 撒切尔夫人
- 获授终身贵族者
- 嘉德骑士
- 英国功绩勋章成员
- 英国首相
- 冷战时期领袖
- 女性首相
- 英国女性政治人物
- 英国保守党党魁
- 英格兰反共主义者
- 英格兰律师
- 英国女性律师
- 皇家学会院士
- 英国女性科学家
- 英格兰化学家
- 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校友
- 城市法学院校友
- 英格兰圣公宗教徒
- 林肯郡人
- 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
- 暗杀未遂幸存者
- 欧洲理事会主席
- 英国反对党领袖
- 第42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3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4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5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6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7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8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49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第50届英国下议院议员
- 英国循道宗教徒
- 女性主义批评者
- 格兰瑟姆人
- 威廉与玛丽学院校长
- 死于脑血管病
- 白金汉大学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