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东晓市街

坐标39°53′21″N 116°24′32″E / 39.88918°N 116.40879°E / 39.88918; 116.4087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3′21″N 116°24′32″E / 39.88918°N 116.40879°E / 39.88918; 116.40879

东晓市街(2021年2月摄)

东晓市街,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南部、天坛公园北侧的一条胡同。

简介

东晓市街东起磁器口大街,西到鲁班胡同。因“晓市”而得名。该街明朝时称“苜蓿园北”,清朝时称“东小市”,其东北又称“黑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北平地名典》称“东晓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时名“东晓市大街”。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以崇文区第一中心小学(今北京市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为界,分为东晓市街、西晓市街[1]东晓市街的主要部分位于如今的祈年大街东侧,另有一小段在祈年大街西侧,东晓市街和西晓市街以金鱼池巷为分界。

东晓市街以晓市市场为名。《宸垣识略》记载:“东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旧货物者交易于此,惟估衣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晓市逐渐消失,但地名保留下来。[1]

东晓市

《旧都文物略》记载:“旧京地幅辽阔,官设市场,以利民众,而于东西两市场之外,更有晓市之设。每值鸡鸣,买卖者率集合于斯以交易焉。售品半为骨董,半系旧货,新者绝不加入。以其交易皆集于清晨,因名晓市。或谓鬼市,亦喻其作夜交易耳。俗呼小市,误。”[2]即是说有些“古董”、“旧货”在这里形成鬼市,在清晨天不亮时进行交易。

东晓市清朝时在崇文门南药王庙(今为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本校)迤西,半壁街以南。中华民国时,这里的空地先后盖起房屋,晓市乃逐步东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东晓市已经移到西至红桥、东大地,东至葱店街,北至沙土山、唐洗泊街,南至法华寺一带,方圆1平方公里。开市时,胡同内两旁都是地摊,每个地摊占地三五尺见长,各摊相连。[3]

东晓市上的摊贩多为白天走街串巷收购旧货的“打小鼓儿”的。买货者则叫“跑晓市”的,大多为各行业的行贩,手提马灯,在各地摊前照来照去,搜索自己需要的旧物,作为原料或半成品,买回去之后加工为商品出售。到此卖货的摊贩是卖完了再买,到此买货的人是为了再卖给别人。“打小鼓儿”的又分为两种:[3]

  • 打硬鼓儿的:本钱较多,专到北京旧官宦的府邸、富绅之家,收购金银首饰、细软皮货、古玩玉器、书画法帖、硬木家具等等贵重物品。官宦富绅之家穷困潦倒时,急于出售物品得钱,但将物品拿到市场出售又怕丢面子,所以往往给钱就卖,打硬鼓儿的获利很多。
  • 打软鼓儿的:多到北京内外城贫民区收购一般居民的废旧物品,获利甚少。所以打软鼓儿的在中华民国初期都在大筐内装几包火柴(俗称“取灯儿”),用来易物,故此打软鼓儿的又称“换取灯儿的”。[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东晓市进行整顿,将摊贩们组织起来,分配至回收公司或信托商店工作。1958年初,存在100多年的东晓市停业。[3]

参考文献

  1. ^ 1.0 1.1 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
  2. ^ 首都博物馆十五周年论文选,地质出版社,1996年,第337页
  3. ^ 3.0 3.1 3.2 3.3 不能说的秘密 老北京里的“鬼市”,搜狐,2011年05月13日. [2014年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