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士·希利
丹尼士·希利閣下 The Right Hon. Denis Healey | |
---|---|
財政大臣 | |
任期 1974年3月5日—1979年5月4日 | |
前任 | 安東尼·巴伯 |
继任 | 賀維爵士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17年8月30日 英国根德郡莫定咸 |
逝世 | 2015年10月3日 英国薩塞克斯郡奧爾弗里斯頓 | (98歲)
政党 | 英國工黨 |
丹尼士·溫斯頓·希利,希利男爵,CH,MBE,PC(英語:Denis Winston Healey, Baron Healey,1917年8月30日—2015年10月3日),英國工黨政治家,曾先後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任國防大臣及財政大臣等職。
生平
早年生涯
希利在1917年8月30日生於肯特郡莫定咸(Mottingham),後在5歲時隨家人遷居到約克郡的布拉福。希利的中間名乃取自邱吉爾,他的祖父為裁縫,原居於北愛爾蘭恩尼斯基林,至於其父親則是工程師,早年曾在夜校攻讀。
希利早年受教於布拉福文法學校,在1936年以優異成績取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修讀拉丁文、希臘文學與及遠古歷史及哲學。在大學期間,希利開始涉足工黨政治,但沒有像其他活躍政治的人加入牛津統一學會。希利曾於1937年加入共產黨但後來在1939年因反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簽訂而退黨。
希利在牛津求學時還認識了日後成為首相的希思。希思與希利兩人是好友,但日後在政壇則進而成為競爭對手。希利後在1940年以雙重一級榮譽畢業。
二戰生涯
畢業後,希利立即參軍,並加入皇家工兵團服役。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作戰,另外,希利也曾在英軍於安齊奧的登陸行動中擔任軍事登陸人員。大戰完結後,希利以少校軍階退役,儘管軍方曾以陸軍中校軍階作為勸留待遇,但是遭到他的拒絕。
同時間,希利在戰後加入工黨,並在退役前出席了1945年的工黨大會。在大會上,希利發表了一篇富有左翼色彩的演講,因而備受重視。未幾,英國在同年舉行大選,希思被派到保守黨佔據的帕德塞與奧爾利(Pudsey and Otley)選區參選。雖然比較起上一次大選的表現,希利為工黨在該選區取得多一倍的選票,但最後仍然以1,651票差距落敗。在落選後,他獲工黨聘任為國際部秘書。
政治生涯
在1952年2月,希利出選東南里茲選區的補選,並以7,000票的多數優勢擊倒對手,成功進入下議院。
工黨在1950年代曾陷於派系爭鬥之中,當時的希利則支持了黨內較為溫和的一派。儘管希利與時任黨魁休·蓋茨克是朋友以及他的支持者,不過當蓋茨克在1963年遽逝後,希利卻先後在第一與第二輪黨魁投票中,投票給卡拉漢和韋爾遜。希利曾認為另一黨魁熱門候選人喬治·布朗為人喜怒無常,相反,他認為韋爾遜則能夠團結工黨,並有能力帶領工黨在下屆大選勝出,因此在黨魁選舉支持韋爾遜。
在1964年大選,工黨終於擊敗保守黨上台執政,而新首相韋爾遜亦立即委任希利為國防大臣。任內,希利積極削減英國國防開支,他除了終止軍方研製TSR-2轟炸機之計劃外,並減少英國在世界各地的駐軍數量。希利任國防大臣達六年之久,至1970年6月因韋爾遜政府垮台而卸任。
財政大臣
在1972年4月,羅伊·詹金斯因為歐洲問題而辭去影子財相一職,希利遂獲起用,以接替詹金斯之空缺。至1974年3月,工黨在大選中以些微優勢重新執政,韋爾遜再任用希利到內閣供職,並且出任財政大臣。後來韋爾遜突然在1976年3月提出辭呈,希利遂立即表態有意競逐黨魁。然而,在同年年初的時候,他曾發表過言論,指黨內的左翼份子像「中國人細小的腦袋一樣不正常」[1]。雖然其言論意在嘲諷毛澤東思想支持者,但卻引起了華人社區的極大反響。在這種陰影籠罩下,希利在3月25日第一輪黨魁選舉中僅得30票,至3月30日第二輪選舉亦只得38票,並未能進入第三輪投票。結果,希利轉為支持卡拉漢,而卡拉漢1976年4月接任首相後,希利亦繼續留任原職。
希利出任財相任內,英國正面臨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為抗擊衰退他曾接連推出多份苛刻的財政預算案,並試圖與各大工會談判,以限制職工之加薪幅度。然而,後來由於和工會談判破裂,結果引致英國於1978年年尾至1979年年初爆發「不滿的冬天」,國內出現了一連串的工業糾紛和大罷工,使市政服務陷於停頓,經濟處於混亂狀態。未幾,工黨政府在同年大選大敗於以戴卓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希利亦隨之下台。
影子外相
卡拉漢在1980年9月辭任黨魁後,希利再次表態競逐黨魁。其時工黨正陷於新一輪的分裂之中,由於不少希利所代表的右翼黨員正籌謀另組政黨,最後希利被左翼的米高·富特擊敗,僅能出任副黨魁之位。到翌年,希利的副黨魁地位進而獲東尼·貝恩挑戰。在這次副黨魁的選舉中,工黨採用了新的選舉規則,容許工黨國會議員以外,其他的工黨黨員和工會也有權投票,結果在1981年9月27日的選舉中,希利取得50.4%的支持,險勝貝恩所得的49.6%支持。
自1980年至1987年,希利一直擔任著影子外交大臣之職,任內反對工黨的單方面裁減核武政策,因而獲得不少支持。在1983年,工黨在大選再度被保守黨打敗後,希利不再任副黨魁,至於在1987年大選後,希利進而脫離影子內閣,到1992年更不再競逐過去40年所佔的里茲議席,退出下院;同年獲策封為終身貴族,封號則為西約克郡里德爾斯頓的希利男爵(Baron Healey, of Riddlesden in the County of West Yorkshire)。對於自己從未能出任外相,希利曾對此表示可惜;至於在工黨內,不少人更評論希利是「我們從沒有擁有過的最佳首相」[2]。另外,希利亦是彼尔德伯格会议之創辦人之一[3]。
晚年
希利在退出下院後仍然經常發表政論,例如在1994年,他就曾支持貝理雅出任工黨黨魁。然而,在貝理雅日後在任首相的後期,希利卻多番對他作出批評,並屢言貝理雅應儘早下台,讓白高敦接任首相[4]。在2007年3月接受BBC訪問的時候,希利更直言不諱地評論,指「貝理雅愈早走愈好」[5]。
希利晚年與妻子退居於東薩塞克斯郡,他的妻子在2010年7月21日逝世,終年92歲。2015年10月3日,希利卒於東薩西克斯郡家中,終年98歲。[6]
家庭
在1945年12月21日,希利與埃德娜·梅·埃蒙德斯(Edna May Edmunds,1918年6月14日-2010年7月21日)結婚,兩人共育有三名孩子。而希利的興趣包括攝影、音樂、繪畫和寫詩。
著作
- The Curtain Falls(1951年)
- New Fabian Essays(1952年)
- Neutralism(1955年)
- A Neutral Belt in Europe(1958年)
- NATO and American Security(1959年)
- The Race Against The H Bomb(1960年)
- Healey's Eye(1980年,相集)
- The Time of My Life(1989年,自傳)
- When Shrimps Learn to Whistle(1990年)
- My Secret Planet(1992年,選集)
- Denis Healey's Yorkshire Dales(1995年)
- Healey's World(2002年)
榮譽
請參見
註腳
- ^ The Daily Telegraph, 24 February, 1976
- ^ Passed/failed: An education in the life of Denis Healey, Labour pe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dependent, 4 May 2006
- ^ Jon Ronson interviews Denis Healey about Bilderberg - Healey (HTML) (2006-07-07). Retrieved on 2007-01-13. [1]
- ^ UK needs no nuclear arms - Healey (HTML). 2006-07-07 [2007-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8).
- ^ Denis Healey at 9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30th August, 2007
- ^ "'Labour Party giant' Denis Healey dies at 9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3 October 2015.
參考資料
- Healey, Denis Winston, Baron Healey of Riddlesden,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Denis Healey,Spartacus Educational,2007年8月30日造訪。
- Denis Healey at 9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07年3月30日。
- Denis Healey marks 90th birthd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07年8月30日。
- Denis Healey's wife, Edna, dies aged 9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 News,2010年7月23日。
- Lady Heale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he Daily Telegraph,2010年7月23日。
外部連結
- 有關核武的訪問
- BBC希利90歲生辰前夕專訪(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old bruiser who remained the boy next do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觀察家報
官衔 | ||
---|---|---|
前任者: 安奈林·貝文 |
影子外務大臣 1959年–1961年 |
繼任者: 韋爾遜 |
前任者: 彼得·霍尼戈夫 |
國防大臣 1964年–1970年 |
繼任者: 卡靈頓勳爵 |
前任者: 何謨爵士 |
影子外務大臣 1970年–1972年 |
繼任者: 卡拉漢 |
前任者: 羅伊·詹金斯 |
影子財政大臣 1972年–1974年 |
繼任者: 羅伯特·卡爾 |
前任者: 安東尼·巴伯 |
財政大臣 1974年–1979年 |
繼任者: 賀維爵士 |
前任者: 米高·富特 |
工黨副黨魁 1980年–1983年 |
繼任者: 羅伊·哈特斯利 |
前任者: 彼得·索爾 |
影子外務大臣 1980年–1987年 |
繼任者: 杰拉爾德·考夫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