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吴祖锡

吳鉏(1618年—1679年),本名吳祖錫稽田佩遠嘉興府嘉興縣[1][2]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生平

吳鉏的父親是文選郎中吳昌時,因罪被殺;他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鄉試中副榜,抱志氣,又希望為父親雪恥。中原混亂,他打算在浙西勤王,浙東屬於許都;許都敗亡,厭惡者陷害他,惟徐石麒支持他而作罷。不久,北京南京相繼淪陷,他散盡家產結交豪俠之士,取回父親在嘉興郡庫的籍官錢四萬,故交陳洪範得知他的意志,對他向天發誓說自己是不得已投降清朝,因此他把因四萬兩交付給對方;很快陳洪範薙髮,他大感失望,改名吳鉏跟隨陳子龍徐孚遠謀求復興國家。陳子龍命他到杭州偵察,遭仇人綑綁送往南京,很快逃出與妻弟徐枋往來靈巖山支硎山。他前往紹興監國魯王授與他職方郎中,紹興失陷後到滇京永曆帝亦授與同樣職務,不久加入張煌言軍隊[1][2]

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兵入緬,張煌言遣派吳鉏帶著帛書到鄖陽山中,遊說夔東十三家在湖廣出兵支援緬甸;但當時十三家已衰微無法出兵,不久張煌言軍隊也解散,他北走中原繞道南歸,經過枋澗上草堂不回家,在膠山、大竹山居住。每逢崇禎帝死忌,他動輒哭到嘔血;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他迎接周王府的鎮國將軍朱麗中入山,打算奉他監國,唯因為自己生病並未成事。兩年後(1679年)的崇禎帝死忌他嘔血而死,葬在膠東,虛歲六十二[3][4]

引用

  1. ^ 1.0 1.1 錢海岳《南明史·卷五十八·列傳第三十四》:吳鉏,本名祖錫,字稽田,嘉興人。父文選郎中昌時,以罪死。鉏,副貢。素負大志,而又欲雪其父之恥。中原大亂,欲身任浙西,以浙東屬許都。都以兵死,忌者陷之,徐石麒力持之,乃止。未幾,兩京淪陷,散財結客。昌時資四萬籍官,猶在嘉興郡庫,鉏屬當事為之所,金得還。適陳洪範至,與鉏故,窺知其意,即矢天自言其不得已降清狀。鉏因以金與之,洪範後竟降清,鉏大沮。從陳子龍、徐孚遠謀興復,子龍使偵事抗州,被執脫歸。已與妻弟徐枋往來靈巖、支硎間,又同棲積翠。謁紹興,監國魯王授職方郎中。紹興亡,謁滇京,昭宗授官亦如之。後入張煌言軍。
  2. ^ 2.0 2.1 《清史稿·卷五百·列傳二百八十七》:吳祖錫,字佩遠,吳江人。崇禎壬午副貢。時中原大亂,料京師必危,預謀勤王。欲身任浙西,以浙東屬之許都,約未定而變作,故鎮臣陳洪範隨王師下江南,與有舊,自言其降出於不得已,而以奇策告祖錫,立出遺產四萬金畀之。已而薙髮令下,遽委之去,改名鉏,字稽田。從陳子龍、徐孚遠謀恢復。偵事杭州,為仇家縛送江寧,羈繫獄中,復髠而縱之。魯王授職方郎中,桂王亦官之如魯,仍往來吳、越間。
  3. ^ 錢海岳《南明史·卷五十八·列傳第三十四》:永曆十五年,清兵入緬,煌言遣鉏挾帛書入鄖陽山中,說十三家軍,使出師撓楚以援緬。時十三家已衰敝不能出,煌言軍亦尋散,鉏乃北走中原,間南歸,則過枋澗上草堂,而不入其家。居膠山、大竹山。每歲威宗忌日,輒痛哭歐血。永曆三十一年,迎周鎮國將軍麗中至山,將奉監國,會病不果。死葬膠東,以明蹈海之憤,不願首丘云。
  4. ^ 《清史稿·卷五百·列傳二百八十七》:海師入江,祖錫實導之,且連歲在金陵,隱為之助。乃復遭刊章,事解,志不稍挫。將詣滇南,而先之鄖陽。時鄖陽十三營,尚保殘寨,乃勸出師撓楚以救滇。顧十三營已疲敝,不能用其策也。桂王既入緬甸,思追從,道阻,不得達。復返吳。游中州,更由秦入楚,卒無所遇。康熙己未,客膠州大竹山,鬱鬱靡所騁。會懷宗忌日,慟哭嘔血死,遺命藁葬山中,年六十有二。距明亡已三十有五年矣。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50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