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礼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4年2月20日) |
葬礼,也称葬仪、葬丧、喪禮、殮葬、白事或後事,是一种社会仪式,正式标志一个人的死亡,也是一种处理尸体的礼仪。世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葬礼形式。葬礼的历史和人类文明一样古老。例如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死者的肢体经常按一定格式摆放过、尸体涂有象征鲜血和生命的红赭石,墓穴中有陪葬品等。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葬礼是让活人用非破坏性的方式向死者致意,把由于人的死亡而被扰乱的社会关系重新平衡起来,它可以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并防止社会崩溃。
宗教葬礼
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葬礼由牧师或神父主持,在墓穴周围举行祷告愿死者安息升入天堂。有时候前半部分在教堂举行。天主教还为死者举行追思弥撒等(如羅馬教宗)。基督教和西方传统葬礼的主要色调为黑色。
早期基督徒大多葬在教堂旁邊的墓園,後來隨著火葬等新興葬禮形式的出現,基督徒的喪葬方式也多了一些選擇。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认为应尽快举行简单的土葬,有“亡人奔土如奔金”之说。一般在死亡三天内举行。由死者亲人或其他穆斯林用水清洗尸体后以白布包裹。为死者行站礼祈祷,誦念可蘭經。之后运往墓地土葬,尸体面朝圣地麥加天房(克尔白)方向,且不用棺材及陪葬品。整个葬礼过程中要求参与者节哀沉默。
佛教
佛教葬礼,以僧人唱诵佛經、陀羅尼,作法会超度死者,一般情況下,以火葬為主,並撿拾骨灰或舍利子供奉,亦有土葬者。少部分僧侶在圓寂之後會被製為真身塑像。而藏傳佛教也有天葬儀式,天葬師會將遺體切割並讓禿鷲將遺體的肉塊食盡,有釋迦佛前身「割肉餵鷹」之遺風。
另外,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如班禪喇嘛、達賴喇嘛等地位崇高的宗教領袖有活佛轉世的觀念,在圓寂之前會透露出轉世靈童的下落,並在圓寂之後準備他們的後事。
道教
道教喪禮可分為七個儀式。包括「開壇請聖」、「誦經禮懺」、「破地獄」、「遊十殿」、「過金銀橋」、「坐蓮花」、「交經送亡」。
道教承襲古代中國人的「人死轉化神鬼」觀念,相信人死後會以另一狀態存在。[1]道教科儀的內容、法器、儀式、功能亦能追溯至先秦巫術,但經過歷史發展,並加入儒家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已與之前迥然不同。
道教喪禮的目的可歸納為「陰安陽樂」。對死者家屬而言,在親人逝世後仍能盡孝,是極大的慰藉。故此,雖然道教科儀表面上是對死者而作,但儀式所代表的含意每每是令家人相信,他們所安排的禮儀已幫助死者找到歸宿,可得安寧。
福建齋
福建法事喪禮傳統著重習俗禮儀,而喪禮更視為死者的哀榮。福建殯儀法事(俗稱打福建齋)中體現了先人的生平和地位。福建喪禮當中的殯儀用品豐富繁瑣,包括福建轉盤、赦馬赦官、銘旌、龍鬚和庫銀等。福建更有扶靈的傳統,由先人的至親好友伴行靈柩出殯,以顯先人的成就和地位。資料來源<香港葬儀社-福建齋喪禮服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印度教
在印度恆河邊的瓦拉納西,印度教徒相信在當地死去並火化即可脫離塵世與肉體的痛苦。
非宗教葬禮
近現代出現了非宗教的葬禮,如共產黨員的葬禮、人本主義無神論的相關葬儀等。
華人传统葬礼
漢民族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故亦有帛事之稱,與喜事(紅色)相對。随死者的宗教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混杂有关的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随着现代化带来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世界文化的交融,现在的华人葬礼更是参杂了各宗教(佛家、道教)、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如日本)等,传统治丧仪制主要过程得以保留,但如丧仪、丧服制、孝服制等传统已被「简化」,完整依儒家旧制者已鲜有见闻。
流程
其主要过程有:
- 小殓:为遺體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寿衣(丧服)多採用中国传统服装。小殮通常會有沖煞的可能,須注意禁忌。
-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輓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 停灵:又称暫厝,将遺體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大廳、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殯儀館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亡者遗像、供奉亡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亡者的遺體,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繫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 丧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即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5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 斩衰,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洪武七年(1374)立为定制,子为父母皆斩衰三年。清制同。
- 齐衰,亦作“齐缞”。“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斩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缘边部分缝缉整齐,故名。有别于斩衰的毛边。具体服制及穿著时间视与死者关系亲疏而定。适用于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未嫁之姐妹。
- 大功,其服用熟麻布做成,较齐衰稍细。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已婚的姊妹。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
- 小功,其服以熟麻布制成,视大功为细。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之。
- 缌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为外孙、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
-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亡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由長子(無長子則由長兄,無長兄則由其他親戚男丁協助)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道士、风水师协助。
-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招魂、超渡、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 “头七”由儿子、孙子办理。其中嫡长子、嫡长孙负责“孝子”身份持哭丧棒主祭。
- “二七”为小七
- “三七”由出嫁女儿、女婿、外孙子女主办操持祭奠,披麻戴孝。俗称“姑奶奶送”、“姑爷送”。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 “四七”是小七
- “五七”为出嫁孙女、孙女婿主办祭祀
- “六七”是小七,
- “七七”又称“满七”或“圆七”、“断七”,由儿子、孙子主办祭祀,有始有终,功德圆满。
- 守孝:按儒家的传统[2]实际服孝3期,每期9个月,共27个月,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服孝期间(实际上一般在百日内),不剃头、刮脸、剪指甲、饮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节或亲友举办庆典,亦不拜礼和庆贺。家中女眷也要素妆。现代社会若家中有丧事,第一年春节不去各家拜年。
-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抑或重阳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喜丧
喜丧是一种華人的丧葬形式,即用热闹的丧葬气氛取代以前凝重的丧葬氛围,對於八十歲以上享有五福的老人家喪事,鳴鑼打鼓以讚其高壽。五福為功名、富裕、長壽、健康、善終。[註 1]
据传统,漢族通常允许为「百年归老」(百岁亡者)或称上寿(“上寿”传统指90岁以上者,但民间一般都放宽到80岁)的亲属举喜丧,因认为人能活上80岁以上(甚至百岁)已算是不容易,值得为亡者庆祝(缘由各有其说,此为其一说),且靈堂與訃聞等顏色款式皆須挑選喜慶顏色,例如粉紅色或粉橘色,不應以過多的白色妝點。这种丧葬方式的作用是通过繁多的礼节程序,将丧者的直系亲属的注意力从悲伤中转移出来,并且通过族群的聚集来增进集体的团结。
動物及寵物
不少主人都會為他們的所養的動物和寵物施行葬禮,並進行埋葬。葬禮方式一般跟人類的葬禮方式大致相同。埋葬方式主要為有土葬、火葬、基因葬、草葬、花葬、水葬、天葬等,也有主人會把其寵物的屍體塑化、或製作木乃伊化長久保存,或進行超低溫冷凍保存。此外,一些科學家發現,動物之間亦有它們的「葬禮」。[3][4]
殡葬免费的国家
仅包括常规性的公共墓地、葬礼流程与相关费用,不包括个性化私人服务。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的《生命尊严与尊重》国别报告为依据:
- 完全免费:不丹、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文莱、芬兰、朝鲜、古巴、安道尔、奥地利、斯洛文尼亚、安哥拉
- 基本免费:阿曼、约旦、新西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摩纳哥、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教廷、缅甸、新加坡、冰岛、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智利、哥斯达黎加
注:
- 冰岛、西班牙、葡萄牙——在2008年以前,该三国提供完全免费的国民丧葬服务,2008年后改为缴纳少量费用的基本免费福利。
- 卡塔尔、新西兰——世界上仅有的为在本国境内死亡的外国籍人提供免费(卡塔尔)、或基本免费殡葬服务(新西兰)的国家。
参考文献
- ^ 楊慶球:《中國文化新視域:從基督教觀點看中國文化》,頁146。
- ^ 《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 创业新招:承包百亩山林 料理宠物身后事. [201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3).
- ^ 五花八門的動物葬禮.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9).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相關條目
外部链接
- 華琛(James L. Watson):〈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羅友枝(Evelyn S. Rawski):〈一個歷史學者對中國人喪葬儀式的研究方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国人之生死企盼与现代殡葬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殡葬协会
- 建议将殡葬改革改成“基因”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