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江戶之子

江戶人(日語:江戸っ子、えどっこ、江戸っ児,另譯:江戶之子)是日本的一個詞,用來指在德川時代江戶出生和長大的居民,通常指具有特定精神的人。

概要

江戶時代初期,隨著日比谷灣的填海,在江戶城和武家屋敷周圍修建了惣構(日語:そうがまえ,指廣闊的城堡或堡壘的最外層圍牆),江戶發展成為被稱為「大江戶八百八町」的大都市,日本近代早期的主要城市之一。 隨著武家創建城市,每個城鎮因其地理位置而繁榮了商業和工業,並在每個城鎮建立了具有江戶文化氣質的城市居民(町人),具有這種氣質的江戶平民被稱為「江戶人」,以民謠《佃節》中『熱情的深川、瀟灑的神田』(日語:意気な深川、いなせな神田)為代表。

成立

關於江戶居民的稱呼,古時被稱為「江戶物」(江戸もの),「江戶人」這個詞在明和時代之前並沒有出現過。文獻上最古老的作品,被認為是在明和8年(1771年)創作的川柳「江戶人穿著草鞋真可笑」(江戸ッ子のわらんじをはくらんがしさ)[1][2]。另外,寬政9年(1797年)發行的灑落本(關於紅燈區生活的江戶時代先進中篇小說)『廓通遊子』可以看到江戶人這個詞[3]文化文正年間自稱「江戶人」的人越來越多[3]。那時候,江戶人已被描述為「淺薄、魯莽、好鬥(喧嘩)」[4]

浜田義一郎、石母田俊、西山松之助等人認為江戶人的成形始於明和年間。而三田村鳶魚、竹內誠、川崎房五郎則認為是在文化文政年間形成。此外,西山認為江戶人的概念源流可追溯至寶暦年間的紀伊國屋文左衛門、奈良屋茂左衛門,那時有些富商在遊郭中競相做出名為「男伊達」(日語:おとこだて,指打著俠義做事的痞子)的行為[5]

江戶時代成為日本近代早期的主要城市之一,發展為武家的城鎮,同時也衍生出了具有自己獨特文化和氣質的江戶平民(城市居民)。

江戶人的概念

許多研究者認為江戶人的性格特點包括:「愛面子」、「魯莽自負」、「好鬥」、「生活浮淺輕率」、「自我中心」等[2]。此外,也流傳著「要三代在江戶出生才算真正的江戶人」這樣的概念[6]。描繪江戶人性格的諺語有:「江戶人如五月之鯉[7]」、「江戶人存不到明天的錢」等,表現出他們對於金錢觀淡薄的一面。現代所描繪的江戶人典型形象則是:「金錢觀淡薄,不拘小節,任性易怒好鬥,擅長插科打諢但討論能力不強,富有人情味且易動感情,充滿正義感」,也有人稱之為「性急易燥」等等,統稱為「江戶人氣質」(江戸っ子気質,えどっこかたぎ)。

研究江戶人的先驅三田村鳶魚認為,所謂的「江戶人」與住在大街上的町人不同,他們更多是住在小巷弄的火消、武家奉公人、泥水匠和木匠等日工為江戶人的代表[8]。三田村認為,像《東海道中膝栗毛》和《浮世床》等作品中對江戶人的嘲諷,源於這些「江戶人」大多是未受教育的文盲[9]。三田村指出,隨著幕末的經濟衰退,這些江戶人逐漸消失[10]

昭和55年(1980年)撰寫《江戶人》的西山松之助研究了江戶時代撰寫的有關江戶人的書籍,並將江戶人分為「自稱江戶人」(日語:自稱江戸っ子)和「真正的江戶人」(日語:本格の江戸っ子)。根據這些說法,真正的江戶人形象應該是:「出生於德川將軍家所在地江戶」、「不存儲過夜的錢」、「曾受乳母撐陽傘照顧的高級町人」、「喜愛市川團十郎,注重『儀態』和『品味』來磨練男子氣概的有趣人物」。而「好鬥」(日語:喧嘩っ早い)等性格特點,只是江戶人的形態或相反[11]

天明戲作家山東京傳對這類江戶人進行誇張描寫,在作品中塑造自稱「江戶人」的人物形象[5]。京傳在1787年(天明7年)出版的《通言總籬》一書中,生動描繪自負而又毫無成就的江戶人,引發了廣泛的迴響和後續的仿效作品。在《通言總籬》中,記載了以下這樣的江戶人自白:

盯著金色的,用水道水洗沐浴,生於大元帥所在的江戶,吃著拜搗的米[12],靠乳母撐著遮陽傘長大,對金銀的細螺[13]毫不在意,即使是陸奧山也視為低微,只要在吉原本田之間擺弄,連安房上總都與我相近,隅水(隅田川)的銀魚(鮊)我也不屑一顧,丟下本町的角屋擅闖大門,就是我等江戶人的根性本色,從日本橋正中心散發出來的...(後略)

——山東京傳『通言總籬』,[14]

然而,由於寬政改革,這些作品因反體製而受到壓制。 另一方面,天明期戲作支持者中的魚問屋和札差,也對「江戶人」這個概念懷有自豪感,並將其一代代傳承下去[15]。另外,西山認為,在文化文政時期,下層町民開始參與文化活動,並開始透過自稱「江戶人」來維護自己的地位[16]

近代與現代文化中的「江戶人」

大友柳太郎飾演一心太助。『發表天下意見的男子』(日語:天下の御意見番を意見する男)(1947、大映)

自明治時代以來,江戶落語、講談和電影中都描繪了江戶人。這個時期廣為人知的代表性江戶人形象就是一心太助,他在電影和電視節目中廣為人知。在江戶落語中,「江戶人」被描述為:「信奉山王權現、神田明神的教徒(氏子、檀家)」、「出生於古町」、「三代都在江戶下町生活的町人」等。像是《粗忽長屋》、《大山詣》(日語:大山詣り)、《小娘》(日語:たらちね)等落語作品,都有江戶人的人物登場。「熊五郎、八五郎(熊さん・八っつぁん)」就是這類江戶落語中,代表性的「住在長屋的江戶人」角色[17]

在小說中,夏目漱石的主角「少爺」被描繪成一個以自己是江戶人為榮的人[18]。此外,還有電視劇/電影《男人真命苦》的主角車寅次郎、漫畫《葛飾區龜有公園前派出所》的兩津勘吉、《猛烈阿太郎》的阿太郎等被稱為江戶人的角色。

下町出身的北野武經常扮演像是江戶人的角色,像是鬼瓦權造(日語:鬼瓦権造)和火藥田頓(日語:火薬田ドン)等角色,就是這種典型的江戶人。在當時正值吉本漫才風行,大家都模仿上方語(日語:上方言葉,指江戶時代京都和大阪使用的方言)的說話方式的情況下,北野武特意堅持使用江戶腔調[19]。不僅是在舊江戶地區,他也讓全國更廣泛地認識到江戶人的特質。

身為現代居民的江戶人

從江戶時代起就居住在此地的人,和明治東京改名後才陸續遷來的人,有時會被區分稱為「東京之子」(日語:東京っ子,とうきょうっこ)。大致上,在東京舊市區內的各地區,人們傾向於用「(地區名)之子」((地域名)っ子)的稱呼,來指稱同一地區代代居住的人(如神田之子、下谷之子、本所之子、深川之子等)。

有時會用「ちゃきちゃきの~」這個詞來描述他們,這意味著「真正的江戶人」的強調。這個詞源自於「嫡嫡」,指長子中的長子,後來演變成這種口語。

隨著東京一極集中,日本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人數持續減少,但東京都卻是例外,數量持續增加。到2019年(平成31/令和元年)現在,每10個人就有1個東京人。

關連項目

腳注

  1. ^ 日本國語大辭典、小學館。
  2. ^ 2.0 2.1 田中克佳 2003,第143頁.
  3. ^ 3.0 3.1 田中克佳 2003,第137頁.
  4. ^ 田中克佳 2003,第138頁.
  5. ^ 5.0 5.1 田中克佳 2003,第144頁.
  6. ^ 田中克佳 2003,第139頁.
  7. ^ 江戶人如五月之鯉 -コトバンク
  8. ^ 田中克佳 2003,第136頁.
  9. ^ 田中克佳 2003,第138-139,147頁.
  10. ^ 田中克佳 2003,第140頁.
  11. ^ 田中克佳 2003,第142-143頁.
  12. ^ 用杵碾的精米
  13. ^ 一種螺貝
  14. ^ 田中克佳 2003,第147頁.
  15. ^ 田中克佳 2003,第144-145頁.
  16. ^ 田中克佳 2003,第146頁.
  17. ^ 香取久三子 & 2003 134.
  18. ^ 「雖然不太明白原因,但我絕對不會輸掉。就這樣隨便了事是不行的,那關係到我的面子。被說江戶人沒有氣魄,這真是令人遺憾。」少爺- 青空文庫
  19. ^ 北野武在All Night Nippon中和高田文夫的對話

參考文獻

  • 田中克佳. 「江戸っ子」の人間像とその実体. 哲學 (慶應義塾大学). 2003, 109: 135-147. 
  • 香取久三子. 江戸東京落語「八つぁん熊さん」の名の成立背景とそのルーツ. 笑い学研究 (日本笑い学会). 2002, 9: 133-140. 
  • 西山松之助「江戸っ子」『江戸町人の研究』第二巻、吉川弘文館、1973年、1ー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