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粤曲

粵曲源自粵劇清唱的表演方式[1],經過了清朝時期,結合了嶺南一帶的大調小調粵謳龍舟歌木魚歌南音,以音樂伴奏,唱說戲文的表演藝術。[2]道光年間,大八音班嶺南一帶把粵劇以唱說方式表演。同治年間,粵曲由被稱為「瞽目師娘」或者「瞽姬」的失明女藝人所主導。现代粤曲始于民國初期,「女伶」開始出現,采用广州方言,改假嗓为真嗓,并划分为大喉平喉子喉三种唱腔[3]。及後诞生了大批名伶,并造就了粤曲的全盛時期。粵曲與粵劇互相借鑑改進,在1930至1940年代非常流行。[4]

沿革

大八音班時期

大八音班中葉開始流行於嶺南地區。[5]他們所演唱及彈奏的廣府戲班唱本被稱為「班本」。由於戲班供不應求或者表演場地所限,大八音班便應邀唱戲。八音班,當初被稱為「西秦班」,唱腔以皮黄系為主,以8位樂師組成,每位負責一種樂器,有,而大八音班則有24名成員。八音班擅長鑼鼓吹打,專為婚嫁迎娶、傳統節日提供禮儀性的音樂[6]八音班外,有藝人一邊演奏一邊演唱整齣粵劇,被稱為「唱八音」(順德人稱唱八音為「唱西秦」),這種表演方式導致了師娘的出現。

師娘時期

師瞽,指失明女藝人,也稱瞽姬。早期瞽姬以唱木魚歌,南音,粵謳為多,到晚清時以唱粵曲為主,廣州人稱為“師娘”。師娘有三種類型:一類是色藝較差的,每天傍晚攜帶一件樂器走街過巷,沿途賣唱;一類是色藝中等的,到茶樓酒館,賭館,鴉片煙館賣唱;一類是唱功更好的,應邀到大戶人家或行會演唱,時稱“燈籠局”。[7]

清朝末年,各地的瞽目師娘相繼出現。她們1人分演多個角色。有時候她們自彈自唱,有時候沿街賣唱,甚至應邀登門演唱。當年著名的師娘有月英漢英翠燕馥蘭群芳二妹等等。[2]當時廣州有實力,經濟實力更好的年老師娘成立收養、培訓失明姑娘的堂口,教她們樂器及唱曲,邊彈邊唱熟練後,命她們賣唱賺錢。西關清平路倚蘭堂最為著名,堂主雪姬經驗豐富,民國初年已經80多歲,仍活躍於曲壇,經她調教並唱紅的師娘有潤嬌潤桃瑞意瑞蓮等10多位。清末民初,一些未成年的妓女(琵琶仔)為了脫離妓院,從師娘學習唱曲來謀生。她們慢慢成了粵曲中的女伶。[8]

女伶時期

民國初期粵劇開始改革,粵曲也緊隨其後。同時期唱片業的崛起促使聽眾對新腔口與新曲的需求,粵曲也從個人表演變成組合表演。這個時期著名的唱家有熊飛影小明星張月兒徐柳仙張瓊仙等等。[9][10]同時期,來自江門的男藝人如鄺新華丘鶴儔蛇仔利陳非儂仍然很受歡迎。1920年代,廣州佛山新會香港等地湧現很多茶樓茶館茶室涼茶店,譬如佛山的芳園茶室、富如樓。這些地方成了她們的表演場地。

1930至1940年代,香港茶樓競爭激烈,為吸引茶客,茶樓開始在晚上開設歌壇,長期邀請伶人演唱粵曲。後來附設歌壇的茶樓多達30幾家,譬如如意富隆平春添男大觀蓮香樓高陞等等。[11]當年高陞大茶樓曾聘請女伶梁瑛演唱粵曲,並且另聘樂師伴奏。

粵曲名伶

著名撰曲人

著名拍和藝人

著名曲目

嶺南八大曲

小生曲

  • 《寶玉怨婚》
  • 《寶玉哭靈》
  • 《西廂待月》
  • 《桃花送藥》
  • 《金生挑盒》
  • 《佛祖母》
  • 《私探營房》

花旦曲

  • 《小青弔影》
  • 《黛玉歸天》
  • 《貂蟬拜月》
  • 《紅娘遞柬》

武生曲

  • 《岳飛班師》
  • 《太白和番》
  • 《王允獻貂蟬》
  • 《蘇武牧羊》

小武曲

  • 《周瑜歸天》
  • 《五郎救弟》
  • 《丁山射雁》
  • 《西河會妻》

公腳曲

  • 《琵琶行》
  • 《水浸金山》

其他曲目

  • 《夜觀星象》
  • 《曹福登仙》
  • 《淮陰歸漢》
  • 《四郎深母》
  • 《白帝城托孤》
  • 《春娥教子》
  • 《夜困曹府》
  • 《高平取級》
  • 《花園跑馬》
  • 《柴房相會》
  • 《祭奠項良》
  • 《李仙附薦》
  • 《打洞結拜》
  • 《張巡殺妾饗三軍》
  • 《崇禎恨史》
  • 《碧血灑經堂》
  • 《吳起殺妻》
  • 《季札掛劍》

常见术语

喉(近代粤曲的唱法)[12]

  • 大喉:武生、小武、文武生演唱,C调,多用中、高音区,高亢激昂。
  • 平喉:一般男角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子喉:旦角演唱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河调:一般男角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通用唱法:各角色均可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乙反:各角色均可演唱,C调,中、低音区,比较舒缓。
  • 反线:由大喉发展而来,各角色均可演唱,G调。

参考文献

李忠順; 張文珊; 羅愛湄編. 《嶺南八大曲初探: 歷史與文獻典藏》.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音樂研究中心. December 2015. ISBN 9789881492500. 

參考資料

  1. ^ 魯金. 《粵曲歌壇話滄桑》. 香港: 三聯書店. 1994年7月: 第4頁. ISBN 9620411730. 
  2. ^ 2.0 2.1 廣州市志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5-04.
  3. ^ 粤曲. 广东省文化馆.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 
  4. ^ 同醉粵音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4-12-26.
  5. ^ 乾隆《佛山忠義鄉志》:鑼鼓櫃始於康熙年間。
  6. ^ 傳統木偶粵劇與八音音樂會明起舉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政府新聞處
  7. ^ 龔伯洪:西關城事丨活躍在粵曲成熟期的“師娘”和“女伶”,西關處處有她們的身影. [2019-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8. ^ 江水东流去 桃李闹春风:粤乐名师王粤生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10-04.,廣東文化網參考文庫
  9. ^ 粵曲,中國大百科
  10. ^ 粵曲(廣東曲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6屆亞洲運動會官方網站
  11. ^ 魯金. 《粵曲歌壇話蒼桑》. 香港: 三聯書店. 1996年: 第16頁. 
  12. ^ 黄荣明. 粤曲乐理、写作、演唱、拍和入门序. [2022-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