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聲母
發音
方式
塞音 擦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重脣
/p/

/pʰ/

/b/

/m/

/β/
輕脣
/f/

/v/
舌尖
/t/

/tʰ/

/d/

/n/

/ɫ˭~ɫʰ/

/l/
軟齶
/k/

/kʰ/

/ɡ/

/ŋ/

/x/

/ɣ/
脣軟齶
/kʷ/

/kʷʰ/

/ʔ/

/h/

/ɦ/
舌冠
/tɕ/

/tɕʰ/

/dʑ/

/ɲ~ȵ/

/ɕ/

/ʑ/
翹舌
/tʂ/

/tʂʰ/

/dʐ/

/ʂ/

/ɻ~ʐ/
平舌
/ts/

/tsʰ/

/dz/

/s/

/z/
介母、高元音
部位
普通
/i~j/

/y~ɥ/

/ɨ/

/ɯ/

/u~w/
鼻化
/ĩ/

/ũ/
韻母
單韻
/a/

/ã/

/ɐ/

/o/

/ɔ/

/ɔ̃/
複韻
/ai/

/ei/

/au/

/ou/
鼻韻
/m̩/

/am/

/ɔm/

/n̩/

/an/

/ɔn/

/ŋ̩/

/aŋ/

/ɔŋ/
韻尾
/p̚/

/t̚/

/k̚/

/ʔ̚/
其他
聲調
官話 ˉ ˊ ˇ ˋ ˙
客閩 ˪ ˫

)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乃」的古字「𠄎」,發音則取官话「乃」字的聲母。

「ㄋ」的發音為齒齦鼻音/n/,不過單講「ㄋ」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ㄋㄛ」或「ㄋ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ㄋ」都是被寫為〔n〕。

相關變體

解釋用注音符號「」為「ㄋ」的變體,乃「ㄋ」下方多一豎。在閏音符號中,該豎與「ㄋ」的末鈎相連,寫作「」,但今天普遍寫作「」,豎筆在第二折下方,甚至可以與第二折相連,而不必與末鈎相連。它表示韻化的「ㄋ」(「ㄋ」本身為有聲子音,可以單獨發聲而不需接韻母),發音為//;例如「嗯」雖然官話本音為「ㄣ」〔en〕,但前面的〔e〕往往不發出聲,而形成只發//,即為「」。此外「」也用於解釋隨韻母,如「ㄢ」〔an〕可解釋為「ㄚ」+「」(也可解釋為「ㄚ」+「ㄋ」)。然而,若要在日常漢字注音裏表示〔-n〕,即寫在字末、跟在元音後的輔音韻尾/n/,也常常會以「ㄣ」放在元音後來表示。例如粵語「端」〔dyun〕在注作閏音符號中寫作「ㄉㄩㄣ」,在方音注音符號裏才寫作「ㄉㄩ」。又如蘇州話的「婚」/hun/寫作「ㄏㄨㄣ」,結尾的/n/音也是寫作「ㄣ」。

注音字母苗文中,本來設計是以「ㄋ」表示/n/,但實際上,其設計者胡致中以「ㄬ」代替了「ㄋ」,「ㄋ」从未被使用過。見條目。

現代用語

在官話青少年的用語中,「ㄋ」也指「你」、「妳」或「呢」(諧音),例如:「ㄋ覺得ㄋ」等同於「你覺得呢」或「妳覺得呢」。

編碼與拼音

字元 圖檔 編碼 國際音標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臺羅拼音 通用拼音 粵拼 馬拼 拉丁苗文
Unicode Big5 GB 2312
U+310B A37A A8CB n n[1] n n n n n ( n )
U+312F 未收錄 未收錄 n

註解

  1. ^ 漢語拼音的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中,作聲母時改作〔ln〕。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 丁邦新:《一百年前的蘇州話》,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 中華民國連江縣政府:《馬祖閩東(福州)話日常生活常用詞彙編輯說明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連江:連江縣政府,200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