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四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从四德中国古代对女子的行为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1],最初是女子的服丧标准,借以体现女性在伦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后世转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从男性;「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從

“三从”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原文如下:

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斩」指的是斩衰,是最高级别的丧服,丧期为三年。

上文大意是,女子喪父該如何服喪?女子不服兩次斬衰。什麼是女子不服兩次斬衰?女子有三從的規定決定如何服喪,女子在出嫁前,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級和父亲一致;出嫁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級和丈夫一致;丈夫去世后,给其他亲人服丧的等級和儿子一致。

“三从”这个词是丧服的专用术语,其中的“从”字释义和“从服”中“从”的释义相识,指的是并非依据自己和死者的关系而定,而是依据他人和死者的关系而定的丧服。有人依据这个本义,提出五四運動后对“三从”的批判属于断章取义,[2]但事实上,古人对三从的理解并不局限在服丧问题上。例如《大戴礼记·本命第八十》上就说:“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教令不出闺门,事在馈食之间而正矣,是故女及日乎闺门之内,不百里而奔丧,事无独为,行无独成之道。参之而后动,可验而后言,宵行以烛,宫事必量,六畜蕃于宫中,谓之信也,所以正妇德也。”

四德

「四德」本是古代规定的“妇学”观念。《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说:“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九嫔”、“九御”均为宫内女官。

汉代班昭的《女誡》對「四德」有詳細解釋:「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3]在后世,《女诫》所提规范成為中国傳統社会对女性的主流要求。

參考

参考资料

  1. ^ 焦杰; 耿冠静. 从《礼记》看战国以后夫权的强化. 妇女研究论丛. 2011, (4) [2022-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7). “三从”之说最早见于《丧服》中的传:“为父何以期也?妇人不贰斩也。妇人不贰斩者,何也?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2. ^ 腾讯儒学. “三从四德”的“三从”到底啥意思?. [2014-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3. ^ 《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