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亭之戰
倉亭之戰 | |||||||
---|---|---|---|---|---|---|---|
周曰校插图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倉亭之戰 | |||||||
| |||||||
参战方 | |||||||
袁紹 | 曹操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袁紹 | 曹操 | ||||||
兵力 | |||||||
70,000餘人 | 50,000餘人 | ||||||
伤亡与损失 | |||||||
將近70,000人 | 數千人 |
倉亭之戰,亦稱平丘之戰,為袁紹和曹操繼官渡之戰後所對峙之最後一場戰役,袁紹在這場戰爭中湊足七萬餘兵力攻曹,曹操因漢獻帝之故命北方各路諸侯聚兵五萬攻袁。東漢汉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於倉亭大破袁紹,隔年五月袁紹吐血而亡。此战最终决定黄河以北地区的最终归属。
背景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八月,袁紹不聽沮授的持久作戰之建議,自陽武逐漸進逼至官渡,依沙塠為屯,東西相隔數十里。九月,曹操與袁紹交戰不利,轉而堅壁拒敵。袁紹建高櫓、壘土山,居高而射,曹兵蒙盾而行。曹操屬下劉曄製作霹靂車,發石擊破櫓樓。袁軍又掘地道,曹軍挖長溝阻絕。曹軍糧草將盡,士卒疲乏,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引楚漢相爭之史勸之[1],曹操遂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令徐晃等將騷擾袁軍的補給線。
十月,袁紹派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宿於距袁紹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沮授建議增派蔣奇率部於側翼掩護,紹不從。許攸獻計輕軍夜襲許都,亦不被採納。許攸之家屬犯法下獄,遂與袁決裂,轉投曹操,並告知袁軍輜重萬餘乘在故市和烏巢,守備不嚴,勸他輕兵破襲,則袁將自敗。
曹操遂令曹洪、荀攸留守官渡大營,自領步騎五千人,偽裝成袁軍蔣奇部隊,人銜枚馬縛口,攜帶柴草,從小路夜行,迅速趕到烏巢,縱火圍攻,淳于瓊部驚慌混亂。拂曉,淳于瓊才發現曹操兵少,出陣反攻,曹操率軍突擊,淳于瓊又退守營中。袁紹得知軍情,只派輕騎救援淳于瓊,而命令張郃、高覽重兵攻打曹操官渡大營。張郃認為,烏巢戰場才是戰局關鍵,應全力救援,袁紹不聽。援軍迫近烏巢時,曹操鼓舞士氣,集中兵力,先斬淳于瓊,再破援騎,將袁軍物資全部焚燬。
消息傳至官渡前線,謀士郭圖進讒言陷害張郃、高覽,張、高二人獲知後方有變,率部降曹。於是袁軍完全崩潰,袁紹與長子袁譚僅率兵八百渡河退回北方。
經過
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四月,袁紹於平丘渡河,意圖襲取陳留郡,再由陳留攻取許昌,欲擊敗曹操。曹操一度欲趁袁紹新敗南攻劉表,謀士荀彧準確判斷了袁紹軍的意圖,為免袁紹死灰復燃,於是建議曹操乘官渡之勢主動北上迎擊,遂破袁绍仓亭军。[2]
結果
兩次戰勝後,曹操威震天下,而袁紹元氣大傷,已無力與之爭衡。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病而死[3]。其子袁譚、袁尚爭位,河北大亂。曹操乘亂進取,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統一北方。
演義情節
於羅貫中所著之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中,情節大致與正史雷同,唯增加了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等橋段,以增加小說之可看性。曹操主動撤退到黃河邊,並用許褚引誘袁軍發動攻擊,因曹方背水一戰,手下將士歷經百戰精銳,再次將袁軍擊敗。袁紹敗退時,十支伏兵依次殺出,袁軍開始潰散。曹操再次擊敗袁紹,將袁紹徹底擊散。[4]
相關條目
註解
- ^ 《三國志·荀彧傳》:「承尊命使決進退之疑,愚以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至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是天下之大機也。紹軍雖眾,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濟?今軍實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也。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 ^ 《三國志·荀彧傳》:「(建安)六年,太祖就穀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今紹敗,其衆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太祖復次于河上。紹病死。」;《資治通鑑·卷六十四》:「曹操就谷於安民。以袁紹新破,欲以其間擊劉表。荀彧曰:『紹既新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餘燼,承虛以出人後,則公事去矣。』操乃止。夏,四月,操揚兵河上,擊袁紹倉亭軍,破之。」
- ^ 《三國志·武帝紀》:「(建安)六年夏四月,揚兵河上,擊紹倉亭軍,破之。紹歸,復收散卒,攻定諸叛郡縣...(建安七年)紹自軍破後,發病歐血,夏五月死。」;《資治通鑑·卷六十四》:「(建安七年)袁紹自軍敗,慚憤,發病嘔血;夏,五月,薨。」
- ^ 《三國演義·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