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刁包

籍貫 北直隶祁州
族裔 漢族
原名 基命
字號 字蒙吉
出生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
逝世 康熙八年(1669年)
出身
  • 天啟七年丁卯科舉人
著作

《潜室箚记》二卷
《易酌》十四卷
《辩道录》四卷
《用六集》十二卷
《斯文正统》十二卷

刁包(1603年—1669年),原名基命,字蒙吉,文孝先生,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人

生平

天啟七年丁卯科舉人,上春宮不第,遂棄舉業,志在鑽研聖賢之學。崇禎時,流賊犯祁州,刁包率眾固守,城得不破。甲申國變,不應召為官,隱居讀書。連遭父母喪,哀慟而卒[1]

理念

刁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易学家,创立了用六学派,著有《潜室箚记》二卷、《易酌》十四卷、《辩道录》四卷、《用六集》十二卷,辑为《斯文正统》十二卷[2]。刁包对阳明学提出深切的反省,主张以读书、穷理纠正王学只谈良知本体,同时亦将读书、穷理归本于心,并肯定朱子朱子心具众理的主张。因此刁包所说的「心」、「心学」,和阳明心学不同,源自朱子心即理的系统。[3]刁包以他的崇德修身、勇敢正義的品格而聞名,他對自己的行為持高度的自我要求。他在家鄉時以恭謙和謹慎的態度待人,但一旦遇到需要正義的事情,他毫不畏懼地站出來。他不僅在保護家鄉的人民方面表現出色,還對流亡的人們伸出援手。他深深地敬佩學者百泉的學問,並通過閱讀梁溪高氏的書信得到啟發。他以自己的身體力行傳統的喪禮,對父母的去世表達了深深的哀悼之情。

轶事

刁包經常檢視自己,反省內心是否有妄念,言談是否輕率,行事是否草率。在家鄉,他以恭謹謙和的態度著稱。然而,一旦遇到正義的事情,他就會勇敢地站出來,超越了孟賁、崇正等人,成為一位優秀的人物。

刁包一開始聽到百泉講學的消息時,對其言行非常敬佩並嚮往。後來,他閱讀了梁溪高氏留下的書信,深感欣喜,說道:「如果不讀這本書,我就虛度了一生。」他將這本書供奉在家中,每當犯錯時,他會跪在書前自我反省。

约在 1658 年间,刁包因读到《高子遗书》而敬仰高攀龙的学问,于是在家中设牌位祭拜高攀龙。刁包说道:“先生(高攀龍)若乘我悱而發之,舉數十年疑團魔障渙然冰釋,渾忘手舞足蹈,彷彿弄月吟風。嗣是特為位祀先生,朔望焚香展拜。或有愧心惰行,必稽首自責於先子暨先夫子之前,私心慰幸,竊比於七十子之服孔子。”从刁包朔望焚香展拜、在先子与先夫子木主前自责的行为,可看出其对待这位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先儒,与对待自己的祖先同样尊敬。[4]

後來,刁包得知朝廷發生了變亂,他戴上喪服,每天早晚都哭泣悼念。在他父親去世期間,他悲痛地哭泣,毫不停息。他等到頭髮完全變白,持續三年不進入內室,不喝酒,不吃肉,全程遵循古代的喪禮。當母親去世時,他同樣悲痛地哭泣,甚至嘔血數升,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在母親的喪禮中,他穿著正式的衣冠,起身坐下,命令兒子濂向祖先述說過去的事情。不久之後,他說:「我的內心再沒有一樁事情了。」然後他就去世了。諡號為文孝。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480》,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参考资料

脚注

  1. ^ 《明史·卷四百八十》:刁包,字蒙吉,晚號用六居士,祁州人。明天啟舉人。再上春官,不第。遂棄舉子業,有志聖賢之學。初聞孫奇逢講良知,心鄉之。既讀高攀龍書,大喜,曰:「不讀此書,幾虛過一生。」為主奉之,或有過差,即跪主前自訟。流賊犯祁州,包毀家倡眾誓固守,城得不破。時有二璫主兵事,探卒報賊勢張甚,二璫怒其惑眾,將斬之。包厲聲曰:「必殺彼,請先殺包。」乃止。二璫相謂曰:「使若居官者,其不為楊、左乎?」賊既去,流民載道,設屋聚養之,病者給醫藥,全活尤多。有山左難婦七十餘人,擇老成家人護以歸。臨行,八拜以重託,家人皆感泣,竭力衛送。歷六府,盡歸其家。
    甲申,國變,設莊烈愍皇帝主於所居之順積樓,服斬衰,朝夕哭臨如禮。偽命敦趣,包以死拒,幾及於難。遂隱居不出,於城隅闢地為齋曰潛室,亭曰肥遯。日閉戶讀書其中,無間寒暑,學者宗焉,執經之履滿戶外。居父喪,哀毀,鬚髮盡白。三年不飲酒食肉,不內寢。及母卒,號慟嘔血,病數月,卒。
    所著有易酌、四書翊注、潛室劄記、用六集,皆本義理,明白正大。又選斯文正統九十六卷,專以品行為主,若言是人非,雖絕技無取。包初與新城王餘佑為石交。
  2. ^ 楊自平. 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 台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2: 464. ISBN 9789860333923. 
  3. ^ 楊自平. 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作法. 臺大中文學報. 2011-06, (34): 263–303 [2020-07-04]. ISSN 1013-2422. doi:10.6281/NTUCL.2011.3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4) (中文). 
  4. ^ 呂妙芬. 明清士人在家拜聖賢與修身的關係 (PDF). 2008年3月30日 [2020年7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4日).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