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三角座

天球赤道座標星圖 16h 00m 00s, −65° 00′ 00″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三角座
Triangulum Australe
星座
Triangulum Australe
縮寫TrA
所有格Trianguli Australis
象徵物南天的三角形
赤經14h 56.4m至17h 13.5m[1]
赤緯−60.26°至−70.51°[1]
家族武仙家族
象限SQ3
面積110平方度 (第83)
主要恆星3
拜耳/佛氏
恆星
10
行星的恆星1
亮度3m以上的恆星3
距離在10秒差距(32.62光年)內的恆星0
最亮星三角形三 (1.91m)
最近的恆星南三角座ζ
(39.48 ly, 12.11 pc)
梅西爾天體0
流星雨0
鄰接星座矩尺座
天坛座
圆规座
天燕座
可以看見的緯度範圍: +25°至−90°之間
最適合觀賞的月份:七月

南三角座南天星座,原名“Triangulum Australe”源自拉丁语,意为“南边的三角形”,指星座中三颗最亮恒星组成的近正三角形,与北天三角座区别。1598年,彼得勒斯·普朗修斯率先在天体仪上划出“南极三角座”;1603年,約翰·拜耳測天圖上划出更精确的星座,并以“南三角”命名。1756年,法国探险家兼天文学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绘出星座最亮恒星的位置,并用拜耳命名法分配希腊字母。

三角形三是+1.91视星等的橙亮巨星,也是南三角座最亮的恒星,在夜空所有恒星中亮度能排到第42位。组成三角形的另外两颗恒星分别是南三角座β南三角座γ,都是白主序星。南三角座位于银河系内,包含的星体非常多,但缺乏显著的深空天體。星座中最知名的特色天体包括NGC 6025疏散星团NGC 5979行星状星云

历史

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在探索新大陆期间学会辨识南半球天空中的恒星,并为提供赞助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绘制星表,但如今已经失传。韦斯普奇还用文字描述南天恒星,其中提及的三角形既可能是南三角座,也可能是天燕座。这些文字记载被呈送给住在佛罗伦萨的赞助人洛伦佐·迪·皮埃尔弗朗西斯科·德·美第奇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 Medici),后于1504年通过《新世界》(Mundus Novus)发表。[2]1589年,阿姆斯特丹出版佛兰德天文学家兼神职人员彼得勒斯·普朗修斯标识、荷兰制图师雅各布·弗洛里斯·范·朗伦Jacob Floris van Langren)绘制的32.5厘米直径地球儀[3],上面首度提及“南极三角座”(Triangulus Antarcticus),但错将星座位置标在南船座以南。普朗修斯的弟子彼得·德克索恩·基瑟Pieter Dirkszoon Keyser)与荷兰探险家弗雷德里克·德·豪特曼Frederik de Houtman)共同创造星座名“Den Zuyden Trianghel[4]。1603年,約翰·拜耳在《測天圖》上绘出南三角座更准确的位置,标识的新名称“Triangulum Australe”沿用至今[5]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1756年的南天星图将矩尺座圆规座和南三角座画成绘图工具套装,分别是三角板和直尺、圆规和测量员使用的水平仪[6]。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得也在测天图中把南三角座画成水平仪,并以拉丁语“Libella”(“水平”)命名[3]

德国诗人兼作家菲利普·冯·泽森Philipp von Zesen)将组成三角形的三颗恒星视为三大先祖象征,其中三角形三代表亞伯拉罕,另外两颗分别是以撒雅各[7]。澳大利亚北領地瓦达曼人认为,南三角座恒星是彩虹蛇的尾巴,彩虹蛇则从附近的南十字座延伸到天蝎座。每年十月,处于夜空正中的彩虹蛇“轻推闪电”,带来降水拉开11月雨季的帷幕。[8]

简介

南三角座可由肉眼识别

南三角座的面积很小,北接矩尺座、西临圆规座,南挨天燕座,东靠天坛座。星座距南門二馬腹一很近,中间只有圆规座相隔。[9]星座位于银河系内,因此恒星众多[10]。最亮的三颗星大致组成等边三角形,在夜空很容易识别,是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拱極星[10],但星座在南天的位置太偏南面,整个欧洲都看不到[9]。1922年,国际天文联会确定以三字母缩写“TrA”代指南三角座[11]。1930年,尤金·德爾波特正式划分星座边界,形成拥有18条的多边形。根据赤道坐標系統,星座赤经位于14h 56.4m和17h 13.5m之间,赤纬位于−60.26°到−70.51°之间。[1]南三角座每年8月23日晚上九点到达中天[12]

显著特点

明亮的恒星

卡拉伊在绘出南三角座各恒星位置时用拜耳命名法为十二颗星分配“Α”到“Λ”共十一个希腊字母,其中有两颗距离很近的恒星均用“Η”表示(其中一颗后来在HD星表标出),不过“Λ”代表的恒星后因亮度不足取消字母命名[4]。星座中最亮的三颗恒星组成三角形,其中三角形三是易于识别的橙亮巨星[9],光谱等级K2 IIb-IIIa,亮度达+1.91视星等,在夜空所有恒星中能排到第42位[13]。三角形三距地球424光年絕對星等−3.68,光度超过太阳5500倍[14],直径130倍,如果放在太阳系中心几乎能到达金星轨道。三角形三的专有名称“Atria”是拜耳命名法名称的缩写。[15]南三角座β雙星,其中的主星是黃-白矮星,光谱等级F1V[16],亮度为2.85视星等[17],距地球40光年,绝对星等2.38[13]。从星距主星有近三角分,是有可能位于南三角座β轨道上的十三等星[18]。组成三角形的另一颗恒星是南三角座γ[19],是2.87视星等的A型主序星,光谱等级A1 V,距地球180光年[13]

南三角座δ位于三角形以外,在南三角座β附近,视星等+3.8,是南三角座第四亮的恒星[9]。南三角座δ是光谱等级G2Ib-II的黄巨星,离地球606光年[20]南三角座ε是在南三角座β和南三角座γ中途位置的光学双星,其中偏亮的南三角座εAK型次巨星,光谱等级K1.5III,+4.11视星等[21]。另一颗南三角座εB又称HD 138510,是+9.32视星等、光谱等级A9IV/V的白主序星[22]南三角座ζ看似+4.91视星等、光谱等级F9V的恒星,但实际上是分光联星,从星很可能是紅矮星,两星相互围绕旋转,公转周期13天[23]。南三角座ζ还很年轻,运动模式表明它是大熊座移動星群成员[24]南三角座ι也是多恒星系统,通过7.5厘米望远镜可以看到黄色和白色恒星[25],其中较亮的是光谱等级F4IV的分光联星,包括两颗黄白恒星,以39.88天的公转周期相互围绕旋转。分光联星中偏亮的主星是劍魚座γ型變星,亮度变化周期为1.45天。[26]偏暗的从星与南三角座ι无关,所以该多恒星系统属光学双星[25]。8.3视星等、光谱等级G9V英语G9VHD 147018類太陽恆星[27],人类已于2009年发现它拥有HD 147018 bHD 147018 c两颗系外行星[28]

5.11视星等、光谱等级G5IIa望遠鏡座κ是黄亮巨星,距太阳系约1207光年[29]南三角座η是5.89视星等、光谱等级B7IVeBe星,距地球661光年[30]。拉卡伊还将附近另一颗恒星也用“η”命名,但弗朗西斯·贝利在两种出版物上给出两种命名方案,一种是只用“η”为偏亮的Be星命名,另一种是两颗星都叫南三角座η。考虑到两颗星都在距南天极25度范围内,本杰明·阿普索普·古尔德决定保留两位前辈分配的希腊字母,其中第二颗“η”如今叫HD 150550[4],是平均亮度6.53视星等、光谱等级A1III的变星[31]

变星

南三角座拥有许多造父变星,但都太暗,肉眼无法看到[32]南三角座R的视星等以3.389天为周期在6.4至6.9范围变动,望遠鏡座S以6.323天为周期在6.1至6.8视星等范围变化,南三角座U以2.568天为周期在7.5至8.3视星等范围变动[10]。上述三颗都是黄白巨星,光谱等级分别是F7Ib/II[33]F8II[34]F8Ib/II[35]南三角座RT是非常特殊的第二型造父變星,呈现强劲的双原子碳甲炔氰基分子碎片吸收帶,已归类为光谱等级R的碳造父变星,视星等以1.95天周期在9.2至9.97间变化[36]望遠鏡座X距南三角座γ不远,是5.63平均视星等的变碳星[37];该星有两种视星等变化周期,分别是385天左右和455天左右,光谱等级C5, 5(Nb)[38]

南三角座EK大熊座SU矮新星,于1978年首度发现,1980年正式归类[39]。南三角座EK白矮星捐助恒星组成,两者以1.5小时公转周期相互围绕旋转[40]。白矮星从捐助恒星吸收物质形成吸积盘并定期爆发,超级爆发时亮度达到11.2视星等,普遍爆发12.1视星等,未爆发时16.7视星等[41]。南三角座NR慢新星,亮度在2008年4月达到最高的8.4视星等,随后逐渐变暗,同年9月就降至12.4视星等[42]

深空天体

2008年4月,哈勃空间望远镜拍下ESO 69-6的照片,即图上两个逐渐合并的星系,后面都拖着明显的长尾

南三角座包含的深空天體很少,只有一个疏散星团,少量行星状星云和暗淡的星系[10]NGC 6025是拥有约30颗七等到九等星的疏散星团[10],位于南三角座β以北三度,以东一度,距地球约2500光年,直径约11光年。星团内最亮的恒星是7.1视星等的南三角座MQ[43]NGC 5979是12.3视星等的行星状星云,在高倍望远镜下呈蓝绿色。海因兹2-138是11视星等的行星状星云,比NGC 5979小。[44]NGC 5938位于南三角座ε以南五度,是非常遥远的螺旋星系,距地球约有三亿光年。[45]ESO 69-6由两个逐渐合并的星系组成,距地球约六亿光年,合并过程还令星系拖出长长的尾巴[46]

参见

参考资料

脚注

书籍和期刊

网页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