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囿台
晾鹰台 | |
---|---|
北京市大兴区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青云店镇北野厂村北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元 |
编号 | 1-? |
认定时间 | 1985年 |
南苑囿台,是北京市的皇家园林南苑内的囿台,现存两座,分别为晾鹰台、三台山的南台。
综述
南苑囿台中,历史最悠久的是晾鹰台。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方营建大都。蒙古族重视骑射,故在大都南郊的湖沼设立多处猎场。这些湖沼多被称为“飞放泊”。“飞放”指在湖沼畔放出鹰、雕、海东青等猛禽捕杀鹅、雁,是元朝盛行的狩猎活动。如今南苑一带的湖沼因为距离大都很近,故名“下马飞放泊”。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立鹰坊为“仁虞院”。又在下马飞放泊筑成“晾鹰台”,建幄殿。[1]
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曰幄殿者,猎而幄焉尔,不可以数至而宿处也。殿旁晾鹰台,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台临三海子,水泱泱,雨而潦,则旁四淫,筑七十二桥以渡,元旧也。”[1]
元朝灭亡后,下马飞放泊一度被废弃。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帝下令扩充下马飞放泊,成为南海子。四周筑成土墙,辟有四门:北红门、南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大明一统志》记载:“南海子在京城南十二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文中的按鹰台即晾鹰台。永乐帝迁都北京后,每年在南海子开展大规模狩猎及练兵。明朝诸帝在南海子内兴建了旧衙门提督官署、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灵通庙、关帝庙、镇国观音寺等建筑,还按二十四节气建成“二十四园”,派千余名海户放养并看护苑内的禽兽。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曾作诗描写晾鹰台狩猎:“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1]
汉朝许慎《五经异义》记载:“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所以南苑内的“台”应当统称为“囿台”。清朝南苑内共有16座台,其中较重要者有10座。这些台都是用黄土堆筑。南苑东北隅、西北隅各有3座台,分别称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东北隅的3座台又合称为“三台山”。西红门东北有杀虎台,南红门以北有晾鹰台,东红门以西凉水河畔有单台子。鹿圈村东有一座台,俗称“土楼子”。清朝在南苑南红门东侧还建有一座“望围楼”。[1]
功能
这些台以及望围楼是供皇太后、皇帝等人登临观看八旗官兵行围狩猎。其中,杀虎台、晾鹰台在清朝还供皇帝阅兵,康熙朝在南苑举行大阅的地点通常在杀虎台、晾鹰台。比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二十日,康熙帝便曾在晾鹰台大阅。后来,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同治帝等都在晾鹰台举行过大阅之典。《皇朝通典》卷五十八记载:“驾出,作铙歌大乐,奏壮军容章。”其阵势十分壮观。由于常被用于大阅,故晾鹰台又有练兵台之称。[1][2]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五《国朝苑囿南苑二》记载了晾鹰台:[3]
晾鹰台,在永定门外南海子内,大兴县界也。(《畿辅通志》)臣等谨按:晾鹰台,明统志亦称按鹰台。吴伟业《梅村集》谓晾鹰台本元仁虞院。又明于慎行《榖城山房笔麈》谓元人以鹰坊为仁虞院。据此,则明之晾鹰台,元之鹰坊及仁虞院皆一地也。至元之晾鹰台,顾祖禹《方舆纪要》云在漷县西南。又《元史》至大元年筑呼鹰台于漷州,其地距南海子凡九十余里。元时又有鹰房在德胜门外中乡(见明张爵《五城坊巷胡衕集》)皆别为一处,与南海子无涉。台高六丈,径十九丈有竒,周径百二十七丈。恭值大阅之典,例于晾鹰台举行,详见前帙。圣祖御制晾鹰台诗:清晨漫上晾鹰台,八骏齐登万马催。遥望九重云雾里,羣臣就景献诗来。
乾隆三十六年御制射虎行:虎圈养虎林丞守,官家备物无不有。饲以久徒费以多,殪之毎试佽飞手。南苑殪虎宜何处,往例晾鹰台陈旅。虎枪比肩立周阹,于莬欲避无去所。出柙莫问谁之过,曵尾那有猛风作。槛中积威约致然,马迁语固非虚播。弯弧偶亦射毙之,比孱兔耳何足竒。木兰昔乃真射耳,(乙亥秋,木兰行围,虞人报有虎,率虎枪击刺,虎忽逸出,众莫敢撄。其日,有厄鲁特新附者来观,因驰安吉骢追及之,壹发而殪。曽作射虎行纪其事。)忆子布言今弗为。
臣等谨按:射虎行御制诗为晾鹰台纪述事实之作,恭载卷内。
乾隆帝在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先后在晾鹰台检阅八旗兵阵。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宫保存有一幅《乾隆大阅图》。乾隆帝71岁时作《新衙门行宫杂咏书怀》回忆此图:“大阅戊寅画像斯,据鞍英俊俨须眉。”此图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在晾鹰台阅兵的写照,为郎世宁画。[1]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四《国朝苑囿南苑一》记载了南苑大阅:[3]
康熈二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阅,择南苑西红门内旷地,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圣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张黄盖,内大臣、侍卫、大学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从,后建黄龙大纛。圣祖仁皇帝周阅八旗兵阵阅毕,驾还行宫,特降敕谕,申明军令,宣示于大阅之地。是日未阅前,官兵均赐食,阅后赐酒。(《大清会典》)凡大阅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先期二日,武备院设御营账殿于南苑晾鹰台,帐殿后设圆幄,恭候皇帝躬御甲胄。既成列,兵部堂官奏请皇帝阅操,驾临晾鹰台圆幄,躬擐甲胄,扈从、内大臣、侍卫亲军等均甲胄,奏请亲阅队伍。内大臣、兵部堂官前导后扈,大臣及总理演兵王大臣随从,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满洲大学士等均随行,其次豹尾班侍卫随行,又次黄龙大纛随行,又次上三旗侍卫按次随行在火器营兵之后。首队之前自左至右阅队一周,还御晾鹰台帐殿。兵部尚书进前跪奏请鸣角,帐殿前蒙古画角先鸣,次亲军海螺传令,海螺以次递鸣声至鹿角前,首队次队海螺齐鸣,举鹿角兵闻击鼓而进,鸣金而止,麾红旗则炮枪齐发,鸣金则止,如此九次,至第十次连环齐发,鸣金三次乃止,满洲炮至第七次停发。连环发毕,鹿角分为八门,首队前锋护军骁骑排开驻立,次队亦随进,候鸣螺皆声喊前进,两掖应援兵亦斜向前进,以次及殿后兵进,鸣螺而回。大阅礼成,驾御圆幄,释甲胄,驾还行宫。每旗应赏馔筵五十席,猪二十,羊二十,并薪炭等物,于大阅日黎明,王大臣等并内务府官尚茶尚膳人等公同监看,务令暖食周徧。(同上)臣等谨按:大阅全仪及官兵器械旗纛枪炮金鼓各有定数,详见《大清会典》,兹不备载。
乾隆四年御制大阅诗:时狩由来武备修,特临南苑肃貔貅。龙骧选将颇兼牧,天驷抡材骥共骝。组练光生残雪映,旌旗影动朔云浮。承平讵敢忘戎事,经国应知有大猷。
乾隆二十三年御制仲冬南苑大阅纪事诗:廿年一举宁为数,(乾隆己未大阅至今,盖廿年矣。)周礼分明节候论。便设军容示西域,(时哈萨克布鲁特塔什罕回人等皆令预观)伫看露布靖坚昆。(迩日盼将军兆惠喜音,殊切于怀。)好齐以暇千旓飐,既正还奇万炮喧。风日晴和士挟纩,非予恩也总天恩。
臣等谨按:南苑大阅御制诗,谨绎有关纪述事实者,恭载卷内,余不备录。
晾鹰台也是清朝皇帝观看虎枪营侍卫猎虎、猎熊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83岁的乾隆帝还到晾鹰台观看猎虎。[1]
元朝时,在晾鹰台常办诈马活动。“诈马宴开挏酒香,割鲜夜饮仁虞院。”到清朝时,诈马活动已被赋予更多政治色彩。清朝皇帝宴请少数民族部落盟长时,请其赏“诈马之戏”,“驯而习之于驱策之中,意至深远也。”[1]
遗存
南苑囿台大部分在清朝末年逐渐被夷平,不是辟为耕地,就是建成村庄。南苑西北隅的大台子、东北隅的三台山,因为分别建成大台子村、三台山村,故大台子、三台山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如今,在南海子一带还保留下两座台,即南海子东北隅三台山的南台,以及南海子南红门以北的晾鹰台。[1]
晾鹰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宫西北1.5公里处。1956年9月对晾鹰台进行了实测,晾鹰台占地面积约60亩,顶部略平,约广15亩。后来因为在周边取土、造田,到1982年时,晾鹰台高10多米,占地面积约40亩,比1956年已略缩小。1985年,晾鹰台被列为大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