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漢語音韻學研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的語言學發展研究經過多位學者的整理,歷經各個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一再重整,終於在千頭萬緒中出現了具體的雛形。第一次計劃性的全領域集結成書是竺家寧(2000)主編的《五十年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

竺老師長年觀察台灣各領域的語言學研究,雖然本身為中文背景學者,但也很努力的在學習西方語言學理論與外文系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語言學辭典-增訂本》(2005)便是在中文學者既有的古典漢語研究基礎上,努力開拓國際視野同時具備濃厚階段性指標色彩的工具書。當然中國大陸在語言學工具書的著作出版與翻譯上更豐富多元,不過在「漢語音韻學」這個領域中,連中國學者也不得不對台灣學者的研究竪起大姆指。此外台灣一年一次的「聲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專屬期刊《聲韻論叢》不只中國學者一致好評,同時也享譽全球漢語音韻學界。

其中廈門大學的李無未老師有鑑於台灣學者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中國師生取鑑,因此繼代表作《日本漢語音韻史》(2011)之後,又傾全力編成《台灣漢語音韻史(上/下)》(2017)二巨冊。實則該書搜羅廣泛,不只橫向遍及台灣漢語音韻學各領域,甚至在縱向時間上能及於其前作領域《日本漢語音韻學》做有機的結合,因此不只值得中國語言學師生地毯式研讀,就連對台灣師生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台灣漢語音韻學與現當代音韻理論

《台灣漢語音韻史(上/下)》主軸雖是古漢語研究的發展歷程,但在現當代漢語諸領域與地區性母語/方言的研究同樣搜羅宏富,特别在第三章專門探討「理論與方法」,其中第四節「漢語音韻學與現當代語言學」實際就是傳統漢語和西方新進理論方法的磨合與成長歷程,今將其節次列舉如下(附上代表性學者與論點發表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