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埔口 (學甲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埔口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舊時學甲十三庄學甲寮庄中的角頭聚落之一,為學甲慈濟宮八區中的東北郊區,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平東里,2006年2月1日行政區域調整,將平東里及平西里合併而成現在的平和里[1][2]

地理位置

大埔口庄頭是一個僅10來戶的小聚落,位於學甲寮東邊,將聚落分成東西兩半,兩聚落之間隔著農田相望,北邊為急水溪的田寮大排分支,隔著溪水對岸是鹽水區大埔聚落,兩聚落間建有豐平橋相連接,是通往鹽水區大埔聚落的唯一樞紐。西邊則有南70線經過,道路自北方沿著聚落邊緣向西南方路過[3][4][5][6]

庄頭脈絡

大埔口(臺灣話Tu-poo-kháu)聚落的形成,乃原本清代分別以中洲與學甲兩地作為聚落的發展核心,日後便也漸漸形成兩個生活的影響圈,即中洲與學甲兩個生活影響圈,大埔口即是位於其中的學甲影響圈系統,且因聚落位在鹽水區大埔庄口而得名,過豐平橋之後即是鹽水的大埔庄。[7][8][4]

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八都深潭里的李煥昌,李氏於三百餘年前來臺,其孫李尊星便移徙大埔口,此外,原平東里居民之祖先在200年前也由學甲部落遷居來此。[1]在經過一些因遷徒而定居的聚集後,此地形成一個不同姓氏的雜姓村,聚落中有洪、趙、陳、薛、黃、李等姓氏居民,其中以李姓是李煥昌的後代氏族,較有氏族歷史淵源,另洪、趙兩姓是大埔口最主要的兩個姓氏。[9][10][11][4]

藉由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臺灣堡圖的內容,在清末日治臺灣之初,學甲寮庄大埔口、學甲寮、西平寮三個自然村,日治初期學甲寮庄的土地利用,水田即分布在村莊的東側,接近大埔口一帶,而大埔口位於埤塘附近,故昔日也被稱為大埤仔。臺灣光復後因人口眾多,析分為臺南縣學甲鄉的平西村與平東村兩個村行政區,學甲寮東半部與大埔口合為平東村,簡單來說,學甲寮庄大埔口、學甲寮、西平寮等三個自然村,自清代建立以來,至少在臺灣光復以前,內部的人群組成原則,一直以血緣關係最為重要,呈現出一個穩定發展的血緣性村落社會。[9]

宗教

雖大埔口僅10來戶居民,然也有屬於自己聚落的角頭廟宇保安宮,主祀為保生大帝池府千歲,陪祀則為黑虎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祇,保安宮坐落於聚落的最南邊。[12]

產業

農業是大埔口的主要產業是番茄,尤其本地盛產「聖女仔」,即聖女仔小番茄。其中有一小部分庄民也從事養豬業,係由學甲中社謝姓所遷墾。[7][4]

參考資料

  1.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 ^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018-09-14 [2024-08-15]. 
  3. ^ 陳, 桂蘭.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4. ^ 4.0 4.1 4.2 4.3 黃, 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5. ^ 大埔口 · 726台灣台南市學甲區. 大埔口 · 726台灣台南市學甲區. [2024-08-15] (中文(臺灣)). 
  6.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8-15]. 
  7. ^ 7.0 7.1 黃, 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8. ^ 戴, 文鋒 (主編).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9. ^ 9.0 9.1 林聖欽. 臺灣常民命名文化的歷史地理分析--以日治時代鹽水港廳學甲堡學甲寮庄為例.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003-11, (第39期). 
  10. ^ 黃, 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11. ^ 姜, 天陸.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12. ^ 黃, 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外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