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姜殿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姜殿邦
姜殿邦畫像
姜殿邦畫像
大清五品職銜
籍貫廣東惠州陸豐
字號弼臣
諡號德醇光裕
出生嘉慶13年(1808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九芎林(今 中華民國新竹縣芎林鄉)
逝世同治9年(1870年)
配偶張氏
親屬北埔姜家
姜榮華、姜榮富

姜殿邦(1808年—1870年11月),又名元邦居顧,號弼臣[1]台灣淡水廳九芎林庄(今新竹縣芎林鄉客家人北埔姜家成員,「金廣福墾號」第一任墾首姜秀鑾之長子[1]

姜殿邦曾考上武秀才,其於父親過世後繼承家業,成為金廣福第二任墾首。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姜殿邦與其友人劉維翰奉張世英之命,率領義軍征討戴潮春,之後又隨著兵備道丁曰健掃蕩餘匪,因此姜、劉二人均欽加五品銜,擔任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1],諡德醇光裕[2]

生平

姜殿邦之父姜秀鑾
北埔慈天宮
位置新竹縣北埔鄉北埔街1號
官方名称北埔慈天宮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评定时间2006年7月24日
詳細登錄資料

考中武秀才

姜殿邦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生於九芎林庄[1]。道光十八年(1838年),由台灣府知府熊一本取進台灣府學,為粵籍武生之第一名[1]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隨父參加鴉片戰爭,同年雞籠之役爆發,英軍軍艦入侵雞籠(今基隆市)港,姜秀鑾率領團練150名偕同官軍作戰[1]。時任淡水同知曹謹將其事蹟稟報台灣道姚瑩以及熊一本,奏賞軍功六品銜[1]

擔任金廣福墾首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姜秀鑾過世,姜殿邦繼承金廣福墾號事業,接任金廣福墾首,經手家業及債務[1]。接任墾首後,曾創立一間血食嘗(祭祖產業),稱為「姜義豐嘗」[3]。咸豐三年(1853年),重建北埔慈天宮,並將九芎林庄的姜家族人全部遷移至北埔[4]。咸豐五年(1855年),姜殿邦接替鹹菜甕﹙今新竹縣關西鎮)墾戶衛榮宗之墾務,成為鹹菜甕墾首,開墾範圍遠遠超出金廣福墾號原先之拓墾區域[1]

咸豐七年(1857年)平定閩粵械鬥有功[1]。咸豐九年(1859年),因其抓捕歹徒出力,獲淡水同知恩煜頒五品頂戴,並補實五品銜[5]。咸豐十年(1860年),奉北路淡水總捕分府甯長敬之命,率領30名壯丁前往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區)鎮壓地方豪族林國芳的租約糾紛[1]。同年6月,甯常敬命令姜殿邦不得勾結夾板船,偷運送私鹽登岸銷售[1]

戴潮春事件

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淡水同知秋曰覲大墩烏日庄戰役中陣亡,彰化陷落。竹塹城(今新竹市)眾仕紳推舉張世英擔任廳丞,命令姜殿邦、劉維翰(字宗卿,大肚墾戶、秀才,姜殿邦之友)招募鄉勇助戰。姜、劉二人立即率領數百人直抵大甲,駐守於城內。當時大甲城已被戴軍包圍一個多月,水道亦遭阻斷,眾人曾汲取溝底的污水飲用。姜、劉軍隊跪地祈雨三日,然並未下雨[6]。當時大甲城內有一位70多歲的老婦人林氏(林春娘)見到戴軍阻斷水道之情景,便挺身祈雨三次,雨水都隨之落下,使軍隊士氣大振[7][8]。之後,兵備道丁曰健自中國渡臺平亂,姜、劉率領義軍跟隨丁曰健征討戴軍[9][10]

在事件平定後,姜、劉二人皆獲賜五品銜,賞戴藍翎,擔任候補都閫府(都司);並將林氏一同題請旌表,在大甲城內建立牌坊[11],即今之林氏貞孝坊[12]

逝世

同治九年(1870年)十一月[13],姜殿邦逝世,享年62歲,朝廷授予其「修武佐校尉」之官位[1]

家庭

北埔雙安橋
位置新竹縣北埔鄉竹37-2鄉道
建成时间1851年
官方名称北埔雙安橋
類型登錄等級:新竹縣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橋梁
评定时间2017年11月7日
詳細登錄資料

姜殿邦娶張氏做為妻子,生了2男3女[1]。姜殿邦曾將其中一位女兒嫁給梁家(跟隨姜家前往北埔拓墾的佃農家族)的梁榮昌,劃分「墩仔」一帶的山地當作嫁粧,並於1851年[14]興建「雙安橋」一座,一起陪嫁給梁家,梁榮昌因此成為金廣福墾號下的佃農[15]

墓地

光緒十八年(1892年)冬月,姜家在邦正園(今邦正公園)「開基義友塚」右側替姜殿邦設立墳墓[2]。後來姜家重修祖墓,將姜殿邦之骨灰[16]遷移至姜家大墓園[2],不過原墓碑仍立於邦正公園內[16]

評價

《樹杞林志》:「嗚呼!姜、劉各義勇之命,賴有節婦而生;而節婦之芳名,亦因姜、劉各義勇而愈著,斯亦奇矣!」

參見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鄭永金、曾煥鵬、何仁昌、田瑋、周浩治、周清治、董忠司、徐勝一、鄭森松、范文芳、高崇賜、楊鏡汀、姜義鎮、劉永憲、范明煥、呂凱、謝水森、劉克儉、池雙慶、吳聲淼、徐長厚、丁崑健、楊文科、簡宗梧、羅瑞雲、江武昌、林保堯、李乾朗、楊兆楨 (编). 《新竹縣志續修(民國四十一年至八十年)》. 新竹市: 新竹縣政府. 2008-10. ISBN 978-986-01-5514-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北埔開拓史. 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8). 
  3. ^ 第二章 北埔地區的開發 (PDF). 國立師範大學.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6). 
  4. ^ 曾煥鵬、邱萬興、陳雯玲、范瑞珍 (编). 《北埔百年影像史—看見客家天水堂風華》. 新竹市: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2004-07: 第29頁. ISBN 957-01-7692-X (中文(臺灣)). 
  5. ^ 林洋港、李登輝、邱創煥、連戰、宋楚瑜、高裕仁、邵恩新、劉裕猷、陳孟鈴、陳正雄、張麗堂、林豐正、涂德錡、謝金汀、陳進興、林衡道、江慶林、謝榮聰、謝嘉梁 (编).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人物表篇》.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8: 第401頁. 
  6. ^ 清·《樹杞林志》:「北埔墾戶姜殿邦,字弼臣;大肚墾戶劉維翰,字宗卿。皆郡庠生,平素二人同心。同治三年,土匪戴萬生作亂,淡防廳秋丞被害,彰化遂陷,北路一帶地方無主,人皆驚擾。塹城眾紳共舉張世英為廳丞,遂諭仰姜、劉二君各募義勇,立即統帶,直抵大甲,協同閩、粵各義勇,駐守城內,每日與賊接仗。城被圍月餘,水道阻絕,至汲溝底污水飲之;而姜、劉各義勇同矢死守,眾跪天禱雨三日,不雨。」
  7. ^ 清·《樹杞林志》:「適大甲城內有百歲老節婦,誠可格天,婦一跪禱天,即油然作雲、沛然下雨。眾乃幸有再生之日,謂守此必能破賊。」
  8. ^ 清·林豪《東瀛紀事》:「大甲節婦林氏,為餘姓苗媳,十二歲守節,事姑極孝。時年已七十餘,禱雨輒應。及戴逆圍大甲,數斷水道,而土城內遍皆石,不堪穿井,皆汲溪水為食,水源一斷,民心洶洶。凡三次禱雨,雨皆隨降,其應如響,民踊躍歡呼,勝氣百倍,以為有神助。乃備牲醴至城外節孝坊下致祭,拜跪甚虔,以祈神佑焉。」
  9. ^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錄》:「而林逆復以截路詭計被洩未成,大兵壓境,膽敢飛囑陳逆啞狗趕至海峰崙等處力抗凌定國之師,抽調海峰崙悍匪渡大肚溪來援葭投。臣恐進攻稽時……十五日黎明,派范義庭、紳士舉人蔡鴻猷、文生蔡懷斌、訓導楊清珠、義首姜殿邦等乘潮未來之前,率帶閩、粵各勇練丁共三千餘名,往攻水裏港。」
  10. ^ 清·丁曰健《治台必告錄》:「於二十一日派補用同知候補知縣王楨、都司盡先守備鄭榮率同縣丞張國楷等,帶勇五百名,進扎海陂厝;守備陳捷元、來臺措資隨營效力之前將樂縣知縣區俊、營弁莊鴻禧等帶勇五百名,進扎福州厝;通判王成瑞、營弁吳春波同勇首姜殿邦等帶粵勇七百名,分扎塗角窟、頭湖莊……」
  11. ^ 清·《樹杞林志》:「果然,朝命丁曰健統兵渡台,姜、劉各義勇即隨丁帥征剿逆賊,克複彰化,賊遂北;官軍乘勝長驅,勢如破竹,不數日,一律蕩平。丁帥即行題褒義勇之功,封恤陣亡,以慰忠魂。而姜、劉二君均欽加五品候補都閫府,賞戴藍翎;且並禱雨之節婦,一同題請旌表,建坊於大甲城內。」
  12. ^ 林氏貞孝坊.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13. ^ 姜殿邦.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2003-12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14. ^ 廖雪茹. 竹縣歷史建築北埔雙安橋緊急加固 保護古橋風華通行安全. 自由時報 (台灣). 2021-12-29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15. ^ 北埔雙安橋.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1). 
  16. ^ 16.0 16.1 邦正公園遺留的百年墓碑 修武佐校尉―姜殿邦 (PDF). 南興社區報. 2014-06-30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