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民表
張民表

《張林宗肖像圖》,·趙澄繪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明
籍貫 河南中牟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林宗,一字武仲,號塞庵,又號旃然漁隠
出生 隆慶四年(1570年)
河南中牟縣
逝世 崇禎十五年(1642年)
河南祥符縣
親屬 張柔(十世祖)、張弘範(九世祖)、張孟男(父)
張允集、張允隼、張允䧶(子)
出身
  • 萬曆十九年辛卯科舉人
著作
  • 《原圃集》
  • 《塞庵詩集》

張民表(1570年—1642年),林宗,一字武仲塞庵,又號旃然漁隠河南中牟人,祖籍定興縣(今河北),明朝書法家、藏書家,舉人出身。

生平

汝南王張柔十世孫,淮陽王張弘範九世孫[1]太子太保張孟男之子。萬曆十九年(1591年)中辛卯科河南鄉試舉人。張民表負有才能,文章落筆即抗,家中藏有古籍圖書數萬卷,皆由其親自修改使成定稿。張民表喜愛好飲酒及寫草書,常喝一點酒就頹放不羈,文章揮灑自如,酒醒後在看,自稱有神明暗中相助。士大夫多習慣著葛巾野服示人,民表便說:“吾既以孝廉舉也,葛巾野服非孝廉服也,吾不能學衆之矯。”那時剛好他被推選為賢良方正,同鄉在朝為官的人,想借其名聲出名,民表便又說:“吾既以孝廉舉也,倒行逆施,吾不能學衆之偽。”府縣官員爭先恐後的以禮聘請其出仕,民表皆嚴加拒絕。自號旃然漁隠,避居城外蒲津旁,整天與友人阮漢聞、秦鎬等飄蕩其中,或乘坐破舊頭頂無帳幕的車,由一頭老母牛拉車, 自己則坐在車裡高聲吟誦。

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包圍開封,有人勸他趕緊離去,張民表對他:“死則死耳,奈何以身。”眾人遂請他領導城內的居民對抗闖軍,河南巡撫高名衡向來很敬重他,整天命人在城門上巡視,以觀察開封的安危,民表雖已七十多歲,也是整天與弟子門生們拮据在戰場之中,不敢懈怠。開封城被圍過了五個月,城內的百姓因糧餉日匱,餓死大半,但卻沒有半個人有想要投降的意思。

同年九月十五日,黃河決口,民表著急的背著自己所寫的詩文,乘坐木筏逃難,卻在途中因不停的救助落水的百姓,導致竹筏不堪負荷所有人的重量,遂沉入水中溺水身亡[2]。與秦鎬、阮漢聞等人並稱“天中三君子”[3]

家庭及關聯

張民表育有三子,長子張允集,罵賊不屈而死。次子張允隼,與父親以及門人文大士一同溺水身亡。惟有幼子張允䧶在竹筏沉入水中後,依靠水中的漂流木漂流,直至遇到巡按嚴雲京的官船才得以倖免於難,時年十一歲,後由父親的門生周亮工撫養成人[4]

軼事

張民表的門生周亮工,曾在金陵請畫家趙澄為其畫像。起初趙澄與張民表不相識,畫稿經過無數次的更換修改,樣貌始終畫不像。一晚,趙澄夢到一位男子,身著明朝服飾,自稱是張民表,面帶微笑的拿走他的畫筆。於是趙澄便在清晨起了個大早,隨手拿起畫筆,筆一揮就畫成了,見到這張畫的人,對於畫中張民表樣貌被畫得極為相像,無不感到萬分的驚訝[5]

著作

著有《原圃集》、《塞庵詩集》等[6]

註釋

  1. ^ 元代书家张珪家族墓碑刻初考
  2. ^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卷7):“民表,字林宗,中牟人。宫保孟男之子也。舉萬厯辛卯鄉試,負才能,文章落筆即抗,古人藏書數萬卷,皆手自點定。喜飲及草書,飲少許即頽然,揮洒如雲烟,醒視之,自謂有神助。郡邑大夫有以地方利病詢者,人諷以葛巾野服見,民表曰:「吾既以孝㢘舉也,葛巾野服非孝㢘服也,吾不能學衆之矯時。」時方舉賢良方正,同里宦於朝者,欲以其名聞,民表曰:「吾既以孝㢘舉也,倒行逆施,吾不能學衆之偽。」郡邑諸使徴請恐后,民表皆峻辭拒之。自稱旃然漁隠,避居郭外蒲津之旁,日與友人阮漢聞、秦鎬等蕩漾其中,或乗敗車無頂幔,一老㹀牽之,朗吟車中,油然自放,人無由測其淺深汲引,後進孜孜若不逮以故,四方從游者,常數十百人。壬午,闖賊圍汴,有勸之去者,民表曰:「死則死耳,奈何以身。」為衆倡時,廵撫髙素重民表,日命人視於城上,以覘一城安危,民表雖耄,日率門人子弟拮据矢石間,不少怠。以故五閱月,士民食盡卒,無叛志,比水灌城,民表急取所著詩文,自負之,結木筏,以登求援者多,筏重,竟没於水。”
  3. ^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卷7):“秦鎬,字子京,汝陽人,有詩名。與張民表、阮漢聞友善,並以曠達稱,時號天中三君子云。”
  4. ^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卷7):“長子允集,罵賊死。次子允隼,與門人文大士同溺死。三子允䧶,年十一,依浮木,賴廵按王舟濟得免,後門人周亮工撫之,成立復其産,且徴求民表遺詩梓之。”
  5. ^ ·王士禎,《隴蜀餘聞》(卷1):“其門人周侍郎亮工,在金陵請趙澄寫真。趙與林宗初不相識,屢易稿,終不似。一夕,夢一丈夫古冠服,自言是張林宗,笑而掣其筆。旦起,信筆而就,見者駭其神肖。”
  6. ^ ·朱彝尊,《明詩綜》(卷61):“民表,字林宗,一字武仲,中牟人。萬厯辛卯舉人,有原圃、塞庵詩集。”

參考文獻

  • 孫奇逢,《中州人物考》
  • 王士禎,《隴蜀餘聞》
  • 朱彝尊,《明詩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