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普惠金融(英文:Inclusive Financing)是聯合國於2005年提出的金融服務概念,意指普羅大眾均有平等機會獲得負責任可持續的金融服務[1];又稱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尤其是那些被傳統金融忽視的農村地區、城鄉貧困群體、微小企業。近年來,隨著科技與環境的快速演變,「金融科技」成為推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2]

中華民國政府政策

時任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指出,金管會積極落實普惠金融,推出多項措施,除了信託2.0方案,還包含:盤中零股交易制度、建置個人退休準備平台、微型保險、小額終老保險[3]

銀行措施

銀行公會理事長及台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指出,未來金融業將加速科技的應用,同時協助擴大普惠金融,以數位平台提供個人及中小企業服務,而因銀行掌握資金分配權,也將透過貸放、投資等資金分配,支持低碳經濟,幫助永續發展[4]

衡量指標

金管會積極推動普惠金融,參考「G20 普惠金融指標體系」,並依台灣金融市場發展現況,就金融服務可及性、使用性、品質三面向,評估普惠金融發展成效。初期訂定 21 項衡量指標,將每年發布一次衡量結果,並依發展狀況進行調整指標及目標。其中,金融服務可及性方面,有關瞭解金融消費者,包括偏鄉及特殊族群,接觸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及友善性,計有 7 項衡量指標。而金融服務使用性,將調查成年人使用銀行服務 (包括存款、貸款)、數位金融(行動支付、數位存款及網路投保)及保險商品(壽險保單及微型保險)的程度,計有 8 項衡量指標。最後,金融服務品質方面,將瞭解金融教育宣導是否遍及全國各鄉鎮與消費者、科技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公平待客的落實及糾紛解決機制等,計有 6 項衡量指標[5]

另見

參考資料

  1. ^ Nanda, Kajole; Kaur, Mandeep.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A Cross-country Evidence. Management and Labour Studies. 2016, 41 (2): 127–153. doi:10.1177/0258042X16658734. 
  2. ^ 陳懿文. 【觀點】普惠金融 助非洲小農貸款. 蘋果新聞網. 2019-12-22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3. ^ 楊筱筠. 金融座談巡迴系列/金管會普及金融服務 五路並進. 經濟日報. 2021-05-11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4. ^ 魏錫賓; 王孟倫. 疫情加速數位化 銀行轉型以人性為基礎. 經濟日報. 2021-05-10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5. ^ 陳蕙綾. 參考G20 金管會推動普惠金融定21項衡量指標. 鉅亨網. 2020-01-15 [2021-06-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