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农经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农经验,全稱“朝阳农学院经验”,[1]文化大革命時期宣傳的朝阳农学院的教育经验。朝农经验在1973年开始被宣传时意为“社来社去”(即从农村招收学员,毕业后仍回公社当农民)、以科研促教学、“几上几下”(“上”即在校学习,“下”即回生产队劳动),后来则发展到“十个对着干”。1976年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否定。

历史

建校

1969年9月,沈阳农学院革命委员会主任王吉道调任朝阳地区主要领导。1970年1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沈阳农学院将其水利专业迁至朝阳。[2]:3865月,与朝阳水利学校、农业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朝阳地区农业科研所等单位合并建校,称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2]:3871973年5月,沈阳农学院改称辽宁农学院,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改称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1975年6月15日正式改称朝阳农学院[2]:388

农学院搬到农村后,根据毛泽东给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一封信》精神,用各种手段普及农业教育:举办业余大学、短期训练班,分段教学班,巡回教学班,一年级的水利班等,并在朝阳地区的6个县设立了7个科教基点。为解决招生问题,实行“社来社去”(即从农村招收学员,毕业后仍回公社当农民)。1970年底和1971年初,先后举办两种学习班:一种是长期试点班,学制一年零八个月;一种是分段教学班,学制一年。总结办学经验后,学校决定在专业长期班中实行“几上几下”(“上”即在校学习,“下”即回生产队劳动)。[3]

推广

1971年4月,辽宁省革委会农业局调查并认可了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建校一年来的办学工作。1972年4月12日,朝阳“五七”农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徐明在沈阳农学院学习班大会上发言,从此朝农经验形成。[2]:390-3911973年11月28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是关于辽宁农学院朝阳分院的调查报告,成为宣传朝农经验的开始。此后一些报刊也相继报道了朝农经验,但未产生大的影响。197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农大毕业当农民好——辽宁农学院实行“社来社去”的调查》并配编者按。12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调查报告并配编者按。[4]12月21日至28日,按照张春桥迟群等人意图,国务院科教组、农林部中共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迟群毛远新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人数近400人。[2]:3911975年4月2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推广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和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1974年12月至1976年10月,全国前来朝阳农学院参观学习的团队有2000多个,10万多人次。朝阳地区共办朝农式学校160多个,学员18312人。[2]:392

1976年1月28日,中共朝阳地委书记王吉道主持召开学习朝农经验广播大会,朝阳农学院党委书记徐明作报告《十个对着干》,全面系统总结朝农经验,并播放到全国。[2]:3931976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朝阳农学院党委文章《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我们是在哪些重大问题上坚决同17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1976年3月,农林部科教局将报刊发表的宣传朝农经验的文章汇编成《朝阳农学院在斗争中前进》,首印六万册。

据黄利群称,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为宣传朝农经验,共发表文章650多篇,电影9部。[5]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在辽宁》,从1974年到1976年10月的一年零十个月间,为宣传朝农经验,全国发稿250多篇,拍成电影8部,电视片2部。[6]:186

结束

1976年10月怀仁堂政变四人帮被抓后,各地到朝阳农学院参观学习人员被召回。1977年8月中共十一大后,全国开始深入揭批四人帮罪行。朝阳地委书记王吉道,朝阳农学院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徐明等人被撤职。朝阳地区成立工作组调查朝农经验问题。1977年8月,辽宁省革委会决定撤销朝阳农学院。辽宁省水利学校、朝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朝阳地区农业机械化学校被恢复。1978年5月31日,辽宁省革委会将原沈阳农学院农田水利系的人员迁回沈阳。朝农经验由此退出历史舞台。[6]:190

1977年10月17日,《辽宁日报》刊登调查报告《真相大白,铁证如山》,揭发批判四人帮、毛远新、迟群用朝阳农学院破坏教育事业的罪行。[7]其后,《人民日报》等报刊相继揭发批判朝农经验。[8]《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经验——揭批“四人帮”一伙炮制的所谓“朝农经验”》(1978年2月21日)、《是培养新农民,还是训练反革命打手——从木头城子公社的“配套夺权”看“朝农经验”的反动性》(1978年2月25日)等文章批判朝农经验。

内容

《一所深受贫下中农欢迎的大学》总结的朝农经验是:一、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即:学生由社队选送,毕业后回原社队当农民。二、教学从农业需要出发,以科研促教学,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若干课题组,围绕科研课题组织教学。三、办学方式实行“几上几下”,即每年分段组织学生回队参加农业学大寨和在校学习。[9]

《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总结的朝农经验是:[10]

一、旧农大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新农大就必须加强工人阶级的领导

二、旧农大集中办在城市里,新农大分散办在农村

三、旧农大大搞“学而优则仕”,新农大实行“社来社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新农民

四、旧农大大搞“智育第一”,新农大首先办成无产阶级政治大学

五、旧农大极力标榜“正规化”,新农大坚持半工半读、勤工俭学

六、旧农大搞“三中心”、“老三段”[註 1],新农大建立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新体制

七、旧农大高楼深院、与世隔绝,新农大坚持同三大革命运动息息相通

八、旧农大是少数人享受教育特权的“小宝塔”;新农大越办越大、越办越向下,使广大群众都有机会受教育

九、旧农大只让学生受奴化,新农大充分发挥工农兵学员“上、管、改”的作用

十、旧农大教师脱离工农,新农大坚持教师同工农相结合,努力建立一支无产阶级的教师队伍[11]

否定

周全华认为:“朝阳农学院自1971年始办,到1974年底也才4年办学历史,并无多少成功的办学经验”,自1974年“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现场会”后便产出许多经验,这些经验的特点是集极左做法之大成。[12]:223

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949-1999》认为:

“朝农经验”对中国的教育事业造成的灾害是严重的。办学方向方面,强调把学校办成政治大学,要政治挂帅,“为了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朝阳农学院党委把转变学生思想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课。最近毕业的这批学生,在校期间就认真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积极参加批林整风批林批孔运动,在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中经受锻炼”;反对学校有专业分工,反对培养专家人才,认为培养的这些人都是高高在上的精神贵族;在招生分配制度方面,“四人帮”把“社来社去”当做是对资产阶级的勇敢挑战,把它作为普遍适用于各类院校的办法而绝对地、强令地推行;在教学内容方面,所谓的“三结合”的新体制,就是学生一入学,同教师一起分成不同的课题组,把果树、地块的管理任务分到各组包干,这其实是把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到一棵树上.结合到一块地上、老师在树下讲怎样的枝就叫教,学生听就是学,剪枝就是生产劳动,不懂的地方相互研究就是科研,更有甚者,“‘只懂一锄头三铁塔’,……那可是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的基本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这些年轻的闯将已经用一锄头铲除了过去旧大学‘温室里育种,黑板上种田’的劣习。”显然,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教学和科研——所谓的”几上几下”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要学生用大部分时间下队劳动,而在校内的学习又被大量的劳动所代替。“朝农经验”中所谓的新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实际上是以实践为借口,反对课堂教学,反对科学实验,而把实践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拿锄头、剪刀干活。[13]:448

评论

  • 金春明等著《“文革”时期怪事怪语》认为:北京农业大学周恩来批准从陕西迁回后,毛远新说“就是要拿朝农这块石头抛出去打他们”。“这就充分说明,所谓朝农经验不过是‘四人帮’打人的一块石头。”[14]朝阳市史志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朝阳历史 第二卷(1949-1978)》认为:“‘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代理人,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炮制了所谓‘朝农经验’,并在全国大肆渲染,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朝农经验不折不扣地成为‘四人帮’及其代理人篡党夺权的工具。”[2]:385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949-1999》认为:朝农经验“是‘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为了打倒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之一、是中国教育的灾难。”[13]:449
  • 周全华认为:“到1974年底,经过反潮流、反‘复辟回潮’、批林批孔几大回合斗争,极左势力已明确了利用教育问题作政治进攻的战略,作打击的方向、目标、部位,遂决定推出‘朝阳农学院经验’作政治炮弹打人。”[12]:221
  •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著《中国共产党朝阳历史 第二卷(1949-1978)》:“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里,党内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朝阳农学院贯彻极左路线有其必然性。”[2]:393“‘朝农经验’的推出,使本来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教育事业遭到更加严重的摧残。”[2]:396“‘朝农经验’是错误的,但要把‘朝农经验’与朝阳农学院、朝农的绝大多数师生区别开来。”[2]:397
  • 李均:“客观地分析,‘朝农经验’也并非完全是错误的,‘社来社去’、‘半工半读’、‘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等做法对于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和培养应用性人才都有一定意义,但这些并不是‘朝农经验’的主要部分,而是为‘朝农经验’的主要‘经验’服务。朝农的主要‘经验’是阶级斗争的经验,是‘和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经验,是‘把学校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的经验。”[10]

注释

  1. ^ “三中心”(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老三段”(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

参考

  1. ^ 雅坤,秀玉主编. 实用缩略语知识词典. 新世界出版社. 1982: 68. ISBN 978780005139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朝阳市史志办公室. 中国共产党朝阳历史 第二卷(1949-1978).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098-3009-3. 
  3. ^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拨乱反正在辽宁.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 157. ISBN 7-5610-3677-9. 
  4. ^ 本书编委会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 第4卷 1967-1976.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996: 4590. 
  5. ^ 黄利群.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研究文集. 沈阳: 白山出版社. 2000: 513. 
  6. ^ 6.0 6.1 王意恒主编;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在辽宁.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 
  7. ^ 廖其发主编. 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7: 152. 
  8. ^ 张德祥主编;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 辽宁省志 教育志.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 866. ISBN 7-5610-4212-4. 
  9. ^ 鞠恩功主编;《沈阳农业大学校史》编委会编. 沈阳农业大学校史.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 223. 
  10. ^ 10.0 10.1 李均.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95–96. 
  11. ^ 中国共产党朝阳农学院委员会. 在批判旧世界中建设新世界——我们是在哪些重大问题上坚决同十七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着干的?. 人民日报. 1976-02-14 (中文(简体)). 
  12. ^ 12.0 12.1 周全华. “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3. ^ 13.0 13.1 焦润明等编著. 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949-1999. 沈阳: 沈阳出版社. 2001. 
  14. ^ 金春明黄裕冲常惠民编著. “文革”时期怪事怪语. 求实出版社. 1989: 339. 

原始文献

  • 辽宁省教育局编,《社会主义新型大学——辽宁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汇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年。
  • 《又一朵教育革命的新花——记辽宁朝阳农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
  • 《农大毕业当农民好》,江苏人民出版社,1975年。
  • 《认真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的经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 《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院校学习朝阳农学院经验专辑》,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
  • 《一个具有战略性的经验——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取得丰硕成果》,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 《一个具有战略性的经验——记辽宁朝阳农学院》,云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
  • 《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75年。
  • 《学习朝阳农学院的新鲜经验》,人民出版社,1975年。
  • 《朝阳农学院在斗争中前进》,农业出版社,1976年。(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朝阳农学院在斗争中前进
  • 《高歌猛进——介绍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农业出版社,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