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李秀成自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秀成亲供手迹

李秀成自述》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所寫的一篇自述,全文約五萬餘字[1],現存33,300多字,比原本少10,000余字。

1864年7月22日(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李秀成兵败被俘。[2]曾国藩在處決李秀成之前,令李秀成在囚笼中书写供词[3],自同治三年六月廿七日至七月六日,每日约写七千字。曾国藩亲自审阅,供状上每行每句都有曾国藩硃笔圈点,改正人名、地名的错误和错字,“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例如:“有一日”简化为“一日”,“具”改为“俱”;“寻”改为“浔”,“两国奸民”改为“曾帅追兵”,也有寫成“左京堂”之誤,曾國藩卻不改正為“左宗棠”。李秀成被處決後,曾国藩將其自述原稿删改一部分,並撕毁原稿第74页以后的内容,命人抄写送军机处,名为《李秀成亲供》,只有二萬七千餘字,原稿送曾纪泽處珍藏。[4]

曾國藩刪改原稿,自然是因為原稿有不可告人之處。李秀成手迹记载:“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是以四月廿一日亡。”這表示洪秀全是病死的,但曾国藩在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二十二日上奏清廷时却说,洪秀全在“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最後的《李秀成自述》被改为:“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原稿第74页以后的内容,是李秀成劝曾國藩既手握重兵之时取清廷代之,這樣的內容當然會被曾國藩銷毀[5]

研究太平天国的史学家罗尔纲著作多參考官牍本。李秀成亲笔供状的真迹本,由曾家私自收藏,名「湘乡曾八本堂」藏本。1962年,曾国藩曾孙、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曾约农世界书局把《李秀成亲供手迹》影印公布于世,每份售价新臺幣两百四十元,内容较刻本多9,000多字,为33,300多字。全书没有结尾[6][7][8]。曾約農將原稿捐贈國立故宮博物院,題名為《李秀成親筆供詞》;大陸則稱為《李秀成自述原稿》。[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尔纲梁岵庐吕集义等太平天国研究者考证和评述了《李秀成自述》,其中以罗尔纲写的《忠王李秀成自传原稿笺证》影响最大,认为李秀成是伪降。1963年戚本禹撰寫《评李秀成自述》和《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行为?》兩篇文章,引发学界对李秀成是否变节的讨论。毛澤東肯定戚本禹文章,称“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忠王不终,不足为训。”[10]

史学家陈旭麓在《李秀成供原稿释疑》一文中断定“《自供》是李秀成的亲笔”。[11]

参考文献

  1. ^ 《曾国藩全集·家训》卷下,七月初七日曾国藩给曾纪泽写信:“伪忠王自写亲供多至五万余字,两日内看该酋亲供,如校对房本误书,殊费目力。顷始具奏洪李二酋处治之法。李酋已于初六日正法,供词亦钞送军机处矣。”
  2. ^ Xiucheng Li; C. A. Curwen. Taiping Rebel: The Deposition of Li Hsiu-ch'e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01-27: 17 [2017-04-18]. ISBN 978-0-521-21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2). 
  3. ^ 《曾国藩全集·书札》卷二四“曾国藩复钱应溥函”:“伪忠王,在囚笼中写亲供至三万余字,业经抄送军机处,拟即刊刻咨送各处,即于七月初六日正法。”
  4. ^ 4.0 4.1 古籍與密檔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故宮博物院
  5. ^ 孟森在北大的讲稿《清代史》:“当时随摺奏报之(李秀成)亲供,相传已为曾国藩删削,今真本尚在曾氏后人手,未肯问世。或其中有劝国藩勿忘种族之见,乘清之无能为,为汉族谋光复耶?闻亲供原稿尚存之说甚确……”1936年,清史专家孟森为北京大学影印曾国藩刻本《李秀成供》作序,又谈到这个传说。
  6. ^ 李秀成. 李秀成親供手跡. 世界書局. 1962年 [2017-02-26]. OCLC 8151382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4). 
  7. ^ 穆子. 李秀成供词真伪曾国藩缘何篡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李秀成臨死前究竟寫多少字,至今依舊是個謎。李秀成在七月初三日即第六天末尾说:“今将三万七八千字矣。”七月初七日曾国藩在《贼酋分别处治粗筹善后事宜折》中向清政府奏明:李秀成“写亲供多至数万字”。《赵烈文日记》七月初六日:“伪忠酋李秀成伏法。渠写亲供五、六万言,叙贼中咸丰四、五年后均甚详。”
  9. ^ 李天鳴. 清 同治 李秀成親筆供詞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戚本禹回忆录 第十七章 《评李秀成自述》发表的前前后后. 中国文革历史出版社. 2016年4月 [2017-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3). 
  11. ^ 陳旭麓. 《李秀成供》原稿释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华文史网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