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
林文慶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69年10月18日 海峡殖民地檳城 |
逝世 | 1957年1月1日 英属新加坡 | (87歲)
政党 | 無黨籍 |
配偶 | 黃端瓊(Margaret Huang Tuan Keng) (1896年结婚—1905年丧偶) 殷碧霞(Grace Yin Pek Ha) (1908年结婚—1957年結束) |
学历
| |
经历
|
林文慶,OBE,(Lim Boon Keng,1869年10月18日—1957年1月1日),字夢琴,星馬地區華人,祖籍中國福建海澄鳌冠村(今属厦门市海沧区)。他是一位在新加坡及中國推動社會及教育改革的醫師,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大学校长和教育家。
早年生平
林文慶的祖父林瑪彭自中國福建海澄遷居至馬來亞檳榔嶼,娶當地的土生華人為妻,生獨子林天堯,即林文慶的父親。林天堯出生後不久,他們舉家移居到新加坡。後來,林天堯在新加坡娶妻,育有五男二女,其中1869年10月18日出生的林文慶在子嗣中排行第三。1879年,林文慶在新加坡萊佛士書院求學。孩童時期父母親雙雙去世,這激勵他進入醫學的行業。他在祖父撫養下長大成人,1887年他成為首位接受英國女王獎學金的華人,並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他在1892年畢業並取得醫學學位的最高榮譽。
事業
1895年,林文慶成為新加坡海峽殖民地定例局的成員。隔年,他領導一個咨詢委員會深入探討新加坡貧困的原因。此外,他也是一位太平局紳及華人參事局(Chinese Advisory Board)局紳。
1897年,林文慶創立華人好學會(Chinese Philomatic society)並出版了第一本海峽華人雜誌。同年,他也鼓吹華人剪除辮子,及推翻滿清政府的理念。
1899年,林文慶、丘菽園與宋旺相合資建立新嘉坡中國女學堂[1],來提升當地華人女子的教育(在20世紀前,華人女子不被鼓勵受教育,所以常為文盲)。隔年,他成立華人英籍公會 (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2],並在不久後成為主席。
林文慶希望禁止鴉片,建立反鴉片的社會。然而,鴉片卻直到1943年日本占領新加坡時才被禁止。英國政府認為禁止鴉片將使政府失去從鴉片稅而來的收入。為了彌補損失,政府建議加稅在人民的收入上。由於歐裔和亞裔商人反對此事,所以不了了之,而鴉片也未被禁,只是加重了鴉片稅。
1912年,林文慶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的機要秘書兼醫官。後來孫中山讓位予袁世凱,他又辭職返回新加坡。
在1918年,由於林文慶對大英帝國的服務,獲頒英帝國官佐勳章。同年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1920年林文慶與林義順合資成立華僑保險(OAC Insurance)。華僑保險是新加坡第一間當地人擁有的保險公司。隔年6月,在孫中山先生的請求下,林文慶出任廈門大學的第二任校長,直到1937年7月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廈門大學是由他的朋友陳嘉庚出資創立。 1929年,在廈門大學校長任內,林文慶把《離騷》翻譯成英文,印度詩人泰戈爾為他作序。
1937年,林文慶創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委員會來幫助中國對日抗战。1942年2月,日本人占領新加坡后威脅林文慶擔任華僑協會主席,發表親日宣言,並要求星马华社缴纳奉纳金以示忠诚。林文慶在脅迫下同意了日軍的要求,造成部分華人社會對他的批評。
林文慶晚年像一位小市民般隱居在新加坡。他最後在1957年1月1日逝世,享壽88歲。他最後被埋葬在新加坡的比達達利墳場。
家庭
林文慶結過兩次婚。第一次是在1896年和黃瑞瓊(Margaret Huang)在長老教會結婚,他們有四個兒子:林可勝(Robert Lim Kho Seng)、林可明(Francis Lim Kho Beng)、林可能(Walter Lim Kho Leng)和林可聊(John Lim Kho Liau)。黃瑞瓊是诗巫聞人黃乃裳之女,她在1905年過世。
林文慶的長男林可勝,和他的父親一樣,接受英國女王獎學金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後任教於北京協和醫學院。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領導軍醫抗日,官拜軍醫中將,戰後前往美國從事研究。
1908年,林文慶再婚,娶殷碧霞(Grace Yin),她是醫生殷雪村胞妹。他們有一個兒子林炳漢(Lim Peng Han),他不久成為一位賽車手,以及一位女兒林月卿(Ena Lim Guat-Kheng)。林文慶還有另一個兒子林炳添(Lim Peng Thiam),是他的妻子的姪女Chui Geok所生,可能沒有婚姻生活。
评价
林文庆毕生追求教育救国理念,是陈嘉庚倾家兴学的追随者。在陈氏的企业收盘后,林文庆四处募捐办学,舍弃自身利益,颇获社会赞许。他主政厦大十六年,造就人才千余人,奠定学校发展根基,堪称中国近现代私立大学校长之典范。
林文庆作为大学校长,既是现代科学的传播者,也是儒学文化传统的捍卫者,竭力推广东南亚的华文教育。1930年12月,南洋华侨中学致函林文庆,撰写关于提倡华侨研究华语之英文论文。他在英文复函中,强调“华文学校官话之重要性”:“在马来亚现代华文学校中,很久以来官话(北京话)教学已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的新文学几乎完全是用白话体。官话是中国普遍使用的语言媒介,因此,很显然,官话是没有哪所华文学校所能忽视的科目。”[3]
林文庆的一生跌宕起伏,时任与今人,中国与海外华人对其的评价颇有差异。其文化理念、教育思想和办学举措,在当时具有超前性,所以在当时的中国难为多数人所认同。但他不顾个人毁誉,笃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儒训,竭诚办学,不懈追求,在新马华人心目中的评价是较高的。
厦门大学校园内矗立的“文庆亭”铭文记载:林文庆校长,“倾其睿智才学,运筹操劳,主理校政十六载,学校事业蒸蒸日上,硕彦咸集,鸿才叠起,声名远播海内外,与公办名校并驾前驱。”其亭联曰:“十六载耿耿乎礼门义路,千百年熙熙矣时雨春风”,横批:“唯有文庆”。
紀念
新加坡加冷河和黄埔河之间的地区命名為文慶,包括文慶地鐵站、文慶路、文慶路上段等,都是從林文慶而來。 厦门大学也立有文庆亭。
参考文献
引用
外部链接
- 网页
- 厦门大学历任领导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厦门大学官方网站。 2017-11-28
- Genealogy entry of Lim Boon Ke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story of Lim's descanda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教育職務 | ||
---|---|---|
前任: 邓萃英 |
厦门大学校長 1921年6月-1937年7月 |
繼任: 萨本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