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葆恆
林葆恆(1881年—1959年),字介如[1],廣東省香山縣人[2],翰林院編修[3]。
生平
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二日,內閣奉上諭:林葆恆著賞給文科進士。
民國元年(1912年),全國臨時教育會議議員[4]
民國元年(1912年)12月19日,署駐小呂宋副領事,民國二年(1913年)12月31日離職,民國三年(1914年)1月17日復署,本年改稱斐利賓副領事,民國六年(1917年)2月17日開缺。[5]
民國七年(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法預科講師兼預科補習班教員[6]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19日,署駐泗水領事。民國十六年(1927年)12月28日,回國[5][7]
参考资料
- ^ 林葆恆年三十歲,廣東人,遊學美國畢業。以上一名習文科,本屆考試列最優等,擬請旨賞給文科進士。《歷史檔案》1997年第2期第56頁
- ^ 林葆恆,城內人,字介眉,美國文科畢業,宣統二年廷試列最優等,賜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香山縣誌續編》
- ^ 上諭:此次引見之廷試遊學畢業生進士江古懷、何育傑、鍾世銘、劉冕執、俞同奎、高勝儒、凌春鴻、吳乃琛、孫昌潤、羅忠詒、劉國珍、刁作謙、陳祖良、梁賚奎、陳訓昶、董如奉、林葆恆、葉可樑、朱天奎、韓楷均著授職翰林院編修;諸翔、王蔚文、謝培筠、季新益、羅聽餘、汪果、孫多鈺、薛宜琪、崔潮、吳鼎昌、劉先鷙、沈王楨、方擎、劉慶綬、趙世瑄、廖炎、楊壽桐均著授職翰林院檢討;朱公釗、張嘉森、胡驤、黃曾銘、唐在賢、鍾偉、薛楷、方時簡、韓振華、江順德、屠密、嚴恩棫、彭炳、張修敏、楊德森、朱葆勤、黃瀛元、席聘臣均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宣統三年五月十一日」,《兩廣官報》
- ^ 林葆恆,字介如,廣東人。《教育雜誌》第4卷第6號-特別記事』,1912年9月
- ^ 5.0 5.1 5.2 《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
- ^ 林葆恆,字介如,三十八歲,廣東人,住東裱褙胡同。北京大學預科補習班職員錄。《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
- ^ 在荷印地區,泗水領事林葆恆(1925年1月至1927年12月28日在任)除了在領事館裡,大做詩詞以示風雅外,就是送金字牌板到美里達(Blitar)商會會長家裡,回來時從會長家裡帶走一些咖啡和啤酒。對於林葆恆以及其他中國駐東南亞領事的行徑,當地華僑極其不滿,他們說:「我們不曉得荷屬法屬的領事,是負什麼使命?他們除了『吃飯』、『睡覺』外,至多代祖國向華僑要一些捐款,或且宣布一些祖國寄來的公文,對於華僑怎樣的保護,教育怎樣的提倡和整理,華僑團體進行的指導……都一概置之腦後。……弄得華僑對於領事的設置,視為多事。」張堅著.《東南亞華僑民族主義發展研究 (1912-1928)》.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