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 (法律行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陸法系民法
總則
主體
自然人 · 法人
-法人類型-

社團 · 財團
行政法人 · 合夥企業 · 有限責任公司

客體
-物-

不動產 · 動產

-準物權-

漁業權
礦業權
(探礦權 · 採礦權)
水權

-無體財產權-

智慧財產權
著作權 · 專利權 · 商標權

行為
法律行為

意思表示
代理 · 無效 · 撤銷

事实行為

佔有
无因管理 · 不當得利
侵權行为

人格
法律能力

權利能力 · 行為能力

監護
-人格法益-

生命 · 身體 · 健康
名譽 · 自由 · 信用 · 隱私 · 貞操

家庭
結婚 · 離婚
血親 · 收養
扶養
繼承 · 遺囑 · 應繼分 · 特留分
物权
所有權 · 限制物权

登記 · 交付

-所有權-

佔有 · 使用 · 處分 · 收益

用益物权 · 役權

地上權
農育權 · 永佃權 · 土地承包经营权
建设用地使用权 · 宅基地使用权
典權
限制的人役權德语beschränkte persönliche Dienstbarkeit · 居住權
不動產役權

擔保物權

質權 · 抵押權 · 留置權

佔有
債權
-債之發生-

契約
无因管理 · 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

-債之消滅-

清償 · 提存
抵消 · 免除 · 混同

-侵權-

過錯責任 · 過錯推定責任
無過錯責任

實定法
法國民法典
德國民法典
中華民國民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無效法律行為,是一個法律專業術語,意思是指某法律行為成立後,它的生效要件有重大瑕疪,而立法者想要讓此法律關係溯及至該法律行為成立前之狀態。簡言之,該法律行為雖然在事實上已經完成,但在法律上自始完全不承認其效力。

無效之原因

法律行為之無效是在某法律行為具有極重大瑕疪時,讓其不能生效之手段,通常法律會規定使其無效的話,這些瑕疪都是屬於嚴重違背公益 (交易秩序) 之情形。[1][註 1]

無效之意義

法律行為無效之意涵,分為自始無效、確定無效、當然無效以及絕對無效:

  • 自始確定無效:指該無效之法律行為,於成立時,已不會發生效力。
  • 確定無效:指該無效之法律行為已確定不能生效,縱使嗣後情事變遷而令無效之緣由消滅,並得到當事人之承認,仍然不能讓該法律行為起死回生
  • 當然無效:無效之法律行為不須透過當事人或法院之行為確認,當然不發生效力,但如果當事人間就該法律行為存有疑義時,自然得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訟。
  • 絕對無效: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之外[註 2],無效之效果,不僅是當事人間,而是任何人皆得主張其無效。[2]

無效之效果

法律行為之無效,原則上是指該法律行為全然不生效力;若某法律行為為無效,除了完全不發生當事人所預期欲發生之法律效果外,影響當事人之權益甚巨。因此於民法學之中,常有緩和其效力之規定,最常見的有一部有效,以及轉換至他法律行為之可能性。

  • 一部有效:法律行為之無效,原則上及於該法律行為之全部,縱使該法律行為只有一部分無效之情形,亦擴及於全部之法律行為,即所謂之「一部無效,全部無效」之原則。但若是除去無效部分,其他部分尚可獨立存在時,則其他部分,仍為有效。[3][註 3]
  • 無效行為之轉換:
    • 法律在某些條件之下亦有轉換之規定,如中華民國民法第87條第2項關於通謀虛偽之意思表示,若有隱藏他項法律行為者,則可轉換為被隱藏之他項法律行為。
    • 除此之外,尚可依探求當事之人真意而轉換。[4][註 4]

參考書籍

註釋

  1. ^ 諸如法律行為違反法律強制禁制規定、違反公序良俗、未依法定方式而為之法律行為等等;參考中華民國民法第71、72、73條之規定。
  2. ^ 中華民國民法第87條第1項規定,虛偽意思表示無效,但不得以之對抗善意第三人;學說上稱此類無效為「相對無效」。
  3. ^ 但除卻無效以外之其他部分之效力究竟能否生效,並非可以立即與該無效之部分完全切割而使之生效,「尚須綜合法律行為之全部旨趣、當事人訂約時之真意、交易習慣以及其他具體情事,並本於誠信原則予以判斷。」見中華民國最高法院75年度台上字第1261號民事判例。
  4. ^ 其轉換之前提要件,並非於嗣後詢問當事人之意願,而是仍須綜合法律行為之全部旨趣、當事人訂約時之真意、交易習慣以及其他具體情事,並本於誠信原則予以判斷。

參考資料

  1. ^ 鄭, 冠宇. 民法總則. 新學林. 2016: 503. ISBN 978-986-295-582-6. 
  2. ^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 80 年台再字第 15 號 民事判例;蔣, 志明. 民法總則. 1985: 493–494. 鄭, 冠宇. 民法總則. 新學林. 2016: 501–502. ISBN 978-986-295-582-6. 吳, 光明. 民法總則. 三民書局. 2008: 397–398. ISBN 978-957-14-5036-0. 
  3. ^ 參考中華民國民法第111條:「法律行為之一部分無效者,全部皆為無效。但除去該部分亦可成立者,則其他部分,仍為有效。」
  4. ^ 見中華民國民法第112條之規定:「無效之法律行為,若具備他法律行為之要件,並因其情形,可認當事人若知其無效,即欲為他法律行為者,其他法律行為,仍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