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色弦理論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玻色弦理論(英語:Bosonic string theory)是最早的弦論版本,約在1960年代晚期發展。其名稱由來是因為粒子譜中僅含有玻色子

1980年代,在弦論的範疇下發現了超對稱;一個稱作超弦理論(超對稱弦理論)的新版本弦論成為了研究主題。儘管如此,玻色弦理論仍然是了解微擾弦理論的有用工具,並且超弦理論中的一些理論困難之處在玻色弦理論中已然現身。

疑難

雖然玻色弦理論有許多吸引人的特質,其在成為物理模型理論有兩大缺陷:

  1. 其只預測玻色子的存在,然而許多物理粒子為費米子
  2. 其預測了一種具有虛數質量的弦模式,暗示了此理論在迅子凝聚過程會有不穩定性。

類型

有四種可能的玻色子弦理論,取決於是否允許開弦以及弦是否具有指定的可定向性。四種可能理論的光譜示意圖如下:

玻色弦理论 非正狀態
可開弦定向 快子引力子脹子、無質量反對稱張量(massless antisymmetric tensor)
可開弦無向 快子引力子脹子
閉弦定向 快子引力子脹子、反對稱張量(antisymmetric tensor)、U(1)矢量玻色子
閉弦無向 快子引力子脹子

請注意,所有四種理論都有一個負能量快子 () 和一個無質量引力子。

數學表示

路徑積分表述

玻色子弦理論可以[1]路徑積分定義:

相關條目

參考

  1. ^ D'Hoker, Phong

參考文獻

D'Hoker, Eric & Phong, D. H. The geometry of string perturbation theory. Rev. Mod. Phys.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Oct 1988, 60 (4): 917–1065. Bibcode:1988RvMP...60..917D. doi:10.1103/RevModPhys.60.917. 

Belavin, A.A. & Knizhnik, V.G. Complex geometry and the theory of quantum strings. ZhETF. Feb 1986, 91 (2): 364–390 [2022-06-18]. Bibcode:1986ZhETF..91..364B.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