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田六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田六善(1622年—1691年),字兼山山西省澤州直隸州陽城縣(今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有“戶部左仕郎兼山田公”的稱謂。著有《鷦棲幔坡諸集》《拾瑤錄》

生平

順治三年(1646年),登進士,授河南太康知縣[1]。順治九年(1652年),改戶部廣西司主事,后監臨清關[2]、監督鳳陽倉[3]、兼監臨淮關[2]。此後歷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廣西司郎中[1]。順治十五年(1658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4]、長蘆巡鹽御史[5]、掌江南道監察御史[4]。康熙三年(1664年),任貴州道監察御史[1]、陝西道監察御史[1]、廣東道監察御史。康熙七年(1668年),巡視京通各倉御史[1]。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任刑科給事中[1]。康熙十二年(1673年),任戶科掌印給事中[1]光祿寺少卿,同年轉任通政使司右參議。次年,改左僉都御史、順天府尹、左副都御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任會試副考官,次年改工部右侍郎。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戶部右侍郎督理錢法;次年改戶部左侍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致仕。康熙三十年(1691年),卒於家,年七十一。[6]

當時陽城縣參加山西鄉試共十人(张尔素、田六善、杨荣胤王润身王兰彰王克生衛貞元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全部中舉;次年十人又參加會試,全登進士,史稱“十鳳齊鳴”[7]

軍事政策

  • 認為必須消滅三藩之亂吳三桂勢力,田六善認為:「臣謂綠旗力雖弱,善用之則強;心雖渙,善收之則聚。供給宜足,勞逸宜均。」首要之務是要穩定士氣,部隊的月餉以及特殊待遇是必不可少的,並且不分滿族人,賞罰公正。
  • 「臣谓先取精忠,则群贼自息。昔姜瓖乍叛,土寇群起,瓖灭,土寇亦尽,其明验也。至三桂狡谋,觊以一隅之地困天下全力,我即以天下全力困此一隅。三桂授首,则四川广西不烦兵而自定。」認為应该先剿灭精忠势力,那么群贼自然会息。並以姜瓖叛变為例土匪,而對抗吴三桂的方法,則以全国力量去圍困並使其投降,進而平息其他騷亂。[8]

評價

  • 名臣傳》收錄一文中,田六善認為必須促使各督撫推薦清廉官員就任並判斷其能力,並提出推薦清廉官員的三個難點與五個好處。看出田六善對官員的素質有極高的標準,除了清廉外,還要會愛戴人民。[10]
  • 韓菼所撰寫的一文中:「選授江南道監察御史[4]入臺數日以馬禁甚嚴官民咸病即疏請弛其禁報可」,表達了田六善對新任江南道監察御史[4]對禁馬措施過於嚴厲的擔憂,請求放寬禁令以安撫官民。[11]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268》,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清代傳記叢刊周駿富編輯 ,出自王炳燮國朝名臣言行錄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國史館傳稿 ,701005625號
  2. ^ 2.0 2.1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清史館傳稿 ,701007800號
  3.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36397號
  4. ^ 4.0 4.1 4.2 4.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88531號
  5.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檔案 ,087046號
  6. ^ ·趙爾巽等。《清史稿史》(卷268):“田六善,字兼山,山西陽城人。順治三年進士,授河南太康知縣,時當兵後,勞來安集。九年,巡撫吳景道疏薦才守兼優,遷戶部主事,監臨清關,復監鳳陽倉兼臨淮關。罷濫徵,革奇羨,商民稱便。累遷郎中。十五年,授江南道御史。兵部議禁民乘馬,六善疏言其不便,下廷臣集議,弛禁。……尋命巡視長蘆鹽政。十七年,還掌江南道事。康熙元年,乞假歸。三年,補貴州道御史。……七年,命巡視京、通倉,還掌山東道事,得旨內陞,回籍待缺。十一年,授刑科給事中,秩視正四品。疏言:「臣里居讀上諭,以蘇克薩哈為鼇拜仇陷,殺其子孫,連坐族人白爾赫圖,恩予昭雪。臣思法律為天下共者也,以滿洲勞苦功高之人,因與執政諸臣意見相左,輒牽連興大獄,恐尤而效之,報復相尋,借端推刃。周禮有八議,罪大可減,罪小可赦。請特制昭示,滿洲犯罪非反叛有實跡者,一准於律,勿妄議株連。儲人才,固國本,於是乎在。」上韙其言,下王大臣議,從之。又疏言:「聖學宜先讀史。史者,古帝王得失之林也。其君寬仁明斷,崇儉納諫,則其民必安,其事必治,其世必興必平。若夫苛察因循,惡聞過,樂逞欲,其民必不安,其事必不治,其世必衰必亂。乞諭日講諸臣,以通鑑與經史並進。」得旨俞允。尋轉戶科掌印給事中。三遷至右僉都御史。十六年,擢工部侍郎。十七年,以夏旱求言……六善以老病乞罷,上不許。二十年,命致仕。三十年,卒於家,年七十一。”
  7. ^ “十凤齐鸣”展新姿. 《教育》. 2010年, (22期) [2012-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8. ^ ·趙爾巽等。《清史稿史》(卷268):“田六善,字兼山,山西陽城人。順治三年進士,授河南太康知縣,時當兵後,勞來安集。九年,巡撫吳景道疏薦才守兼優,遷戶部主事,監臨清關,復監鳳陽倉兼臨淮關。罷濫徵,革奇羨,商民稱便。累遷郎中。十五年,授江南道御史。兵部議禁民乘馬,六善疏言其不便,下廷臣集議,弛禁。……尋命巡視長蘆鹽政。十七年,還掌江南道事。康熙元年,乞假歸。三年,補貴州道御史。……七年,命巡視京、通倉,還掌山東道事,得旨內陞,回籍待缺。十一年,授刑科給事中,秩視正四品。疏言:「臣里居讀上諭,以蘇克薩哈為鼇拜仇陷,殺其子孫,連坐族人白爾赫圖,恩予昭雪。臣思法律為天下共者也,以滿洲勞苦功高之人,因與執政諸臣意見相左,輒牽連興大獄,恐尤而效之,報復相尋,借端推刃。周禮有八議,罪大可減,罪小可赦。請特制昭示,滿洲犯罪非反叛有實跡者,一准於律,勿妄議株連。儲人才,固國本,於是乎在。」上韙其言,下王大臣議,從之。又疏言:「聖學宜先讀史。史者,古帝王得失之林也。其君寬仁明斷,崇儉納諫,則其民必安,其事必治,其世必興必平。若夫苛察因循,惡聞過,樂逞欲,其民必不安,其事必不治,其世必衰必亂。乞諭日講諸臣,以通鑑與經史並進。」得旨俞允。尋轉戶科掌印給事中。三遷至右僉都御史。十六年,擢工部侍郎。十七年,以夏旱求言……六善以老病乞罷,上不許。二十年,命致仕。三十年,卒於家,年七十一。”
  9. ^ 近代史料全文資料庫·賀長齡等。《皇朝經世文編》(卷十九) 田六善獎勸清吏疏〉:“臣惟清濁者人品之分途。勸懲者 朝廷之大法。是懲猶繼乎勸而為言者也。今日貪風日甚。處極重難返之勢。不得不嚴懲以儆。然懲之雖嚴。其弊日巧密。廉恥漸至於不可問。惟懲與勸竝行。則今日雖不能必人之自為勸。而行之既久。人將見清吏之可為黽勉自持。亦可不懲而自勸。於以上登至治不難也。今州縣未嘗無勸矣。緝拏逃人則有勸。輸銀輸粟。以及開荒完糧則有勸。夫民之安危。原係乎吏之清與不清。而所以勸清吏之法。未嘗議及也。督撫亦未嘗無勸矣。州縣能拏逃人則彼有勸。州縣能開荒以及完糧等事則彼有勸。夫吏之清與不清。原視乎督撫之公與不公。而所以勸督撫之法未嘗議及也。且緝逃開荒等勸。是賞能也。輸銀輸粟等勸。是賞富也。何如得一清吏之為有益乎。且州縣有功。督撫皆積累以為己功。為其能督率也。何如能使吏無不清之為有益乎。夫督撫之不得薦舉。不過謂其有虛文。無實用。然參易而薦難。此後督撫將每歲參數人以塞責。至于吏之清不清。則亦漠然視之而已矣。伏祈  敕下督撫。不得效平常薦舉習套。止查地方歷年所得清吏。果有幾人。一一開報。祈  皇上記名左右。以憑優擢。竝祈  敕下該部。或一年。或二年。類查各督撫地方。有清吏五人者。如何褒嘉。有清吏十人者。如何優異。無清吏一人者。如何處分。庶人人自奮。治道可興。然行此有五便。議此有三難。不可不講也。何謂五便。清吏勸。則飲氷茹蘖之人。謂人雖榮華。己雖冷落。而公道尚存。聲名尚美。則持守之志益堅。一便也。清吏勸。則不在清吏之數者。謂己即有緝逃輸賑等功。操守尚未見信。白簡可畏矣。誰敢不力自濯磨。二便也。清吏勸。則  皇上憂吏治之日壞。求其人而不得者。今後可以知某省尚有清吏幾人。以驗吏治之修廢。三便也。清吏勸。使天下曉然知 國家之勸有能者如彼。勸有德者如此。風俗可以丕變。四便也。至勸清吏兼勸督撫。則督撫向日謂清吏之無益於己。摧殘訶斥。令廉介之士隳心者。今見清吏之萬不可無。則必卵而翼之。親而愛之矣。五便也。何謂三難。議者必謂一勸清吏。則其餘之不清可知也。無以處乎不在清吏之數者。一難也。夫今天下果皆清吏乎。與其不勸而涇渭不分。何若勸之而使有清名者知勉。無清名者知戒乎。議者必謂一勸清吏。恐督撫依舊受賄徇私。二難也。夫不有巡方之互察乎。巡方之在地方。雖不如督撫之久。然以察督撫所薦之虛實則甚易。不公不明。為法已嚴。督撫亦何肯以一己之功名。為他人之地步乎。議者必謂一勸清吏。恐錢糧等事。未必能無罣礙。三難也。夫周官六計弊吏。總貫之以廉。平常加級紀錄。皆可抵算罰降。豈一塵不染之吏。為  皇上愛養斯民。獨不可加級紀錄。并受  殊恩乎。苟行者力致其五便。議者不惑其三難。將見廉恥可興。名節可振。循良之風。不讓前古矣。臣工幸甚。天下幸甚。”
  10. ^ 清代傳記叢刊》,周駿富編輯 ,出自王炳燮·《國朝名臣言行錄》》:“又言欲安民在勸清吏乞 敕各督撫遇有清吏特行薦舉 吏部於各督撫涖任一二年後列奏其曾經薦舉何人卽可鑒別其能否察吏安民議者或謂薦舉清吏無以處平 不在清吏之數者一難也恐督撫依舊受賄徇私二難也 徵糧緝逃各處分未必絓歸礙三難也然臣謂清吏果得 薦舉則飲冰茹巢者見公道倘存益堅其持守一便也羣吏以不著清名爲愧亦力自䃺二便也某省有清廉幾人以驗吏治之修廢三便也天下曉然知有能必先有守風俗可以丕變四便也向日督撫厭憎清吏無益於己全 必且卵而翼之親而愛之五便也不惑於三難力致其五便將循吏之風不讓前古矣。”
  11. ^ 清代傳記叢刊》,周駿富編輯 ,出自王炳燮·《國朝名臣言行錄》》:“選授江南道監察御史入臺數日以馬禁甚嚴官民咸病即疏請弛其禁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