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19號作戰令

坐标53°45′N 05°15′E / 53.750°N 5.250°E / 53.750; 5.250 (North Sea)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19號作戰令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上戰場的一部分
地点53°45′N 05°15′E / 53.750°N 5.250°E / 53.750; 5.250 (North Sea)
目标北海南部英语Broad Fourteens
实施方1918年10月24日
作战单位公海艦隊
计划者海軍戰爭指揮部
日期1918年10月30日—31日
结果水兵叛亂,行動取消

第19號作戰令(德語:Der Operationsbefehl Nr. 19)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艦隊總決戰計畫,主要由海軍戰爭指揮部部長萊因哈特·舍爾的參謀長海軍上校马格努斯·奥托·布里杰斯·冯·莱维佐夫德语Magnus von Levetzow和「公海艦隊」參謀長阿道夫·馮·特羅塔中將所制定。

由於日德蘭海戰後,德國海軍並未打破英國皇家海軍的海上封鎖,而後又發動數次海上進攻皆以失敗告終。與戰果豐富的潛艇部隊相比,公海艦隊無所事事,而時至1918年底,德國地面戰事情勢已急速惡化,已在進行和平談判。公海艦隊一方面為證明自身價值,一方面要為德國在談判期間擁有更大籌碼,舍爾於1918年10月24日下令制定對英美聯合艦隊進行總決戰的計畫,他也很清楚德國艦隊將會被徹底毀滅,但這能使德國海軍「保有榮譽地赴死」,其下屬甚至一度想過請德皇威廉二世親搭其中一艘戰艦參戰,但因為舍爾不希望混有「政治因素」而拒絕。

由於長期待在港內和德國海軍的結構性問題,水兵的士氣日益低落,早在1917年就發生過如戰艦「柳特波德摄政王号」士兵暴動的事件,而時至1918年,德軍水兵已獲悉和平談判正在進行,但上級卻制定自殺式的決戰計畫,消息一走漏,水兵們紛紛抗命,上級派兵鎮壓無效後,反而引起規模更大的基爾港譁變事件,「公海艦隊」的叛亂水兵們逮捕、殺害上級,並奪取武器後進軍各大城市,最終發展為全國範圍的「十一月革命」。

實力對比

大艦隊 其他英軍艦隊 德軍艦隊
無畏艦 35 0 18
戰鬥巡洋艦 11 0 5
裝甲巡洋艦 4 0 0
輕巡洋艦 37 8 14
航空母艦 3 0 0
嚮導艦英语Flotilla leader驅逐艦魚雷艇雷擊艦德语Großes Torpedoboot 160 44 60
潛艇 14 58 25

不考慮當時已是世界第三大規模的美國海軍艦隊,英德海軍實力大致為二比一,且日德蘭海戰時英軍艦隊暴露出的問題皆已獲得解決,德軍已不太可能打出該海戰時的交換比。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