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 (余杭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济桥
通济桥东侧
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余杭区余杭街道东北
时代明代

通济桥,本名北溪桥,俗称大桥,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西北,地处老余杭闹市,南北跨越南苕溪,南接通济路,北通原余杭县公所,西连太炎路,是为旧时沟通余杭县治“南市北城”的重要通道[1]:189-191。现桥修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

历史

通济桥始建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初名隆兴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重建此桥,改名安镇桥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改为木桥。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山贼进犯余杭,焚毁此桥。明洪武元年(1368年)县令魏本初重建,改为石桥,正统年间县丞邱熙增制两侧护栏。清康熙十二年(1666年)、乾隆五年(1757年)、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乾隆年间重修后,在桥面两侧新修了商铺,出租用以资助县学,据称当时桥面共有29间商铺及楼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24日,桥上商铺为日军焚毁,桥头建起碉堡。1957年,余杭县政府花费2.5万元重修。1983年,列入余杭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余杭市政府花费5万元修葺,改建桥两侧栏杆为仿石护栏,栏柱增制石狮24只,并加三对玉兰形路灯,中间设置车道。2002-2004年,余杭区政府进行“退堤扩孔”改造,扩宽南面河面并延设3孔敞肩式圆弧形石拱桥。[2]:10-16[3]

形制

通济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0米,宽10米,高7.84米,桥体采用条石错缝叠砌法修建。桥拱拱圈则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修建,主孔跨径15.4米共11节,左右两孔跨径12.6米共9节,分节对称,节间有分节条石。桥墩迎水面设分水角,尖高3.87米,长5.35米,宽2.1米,上方存佛龛式圆形溢洪洞,高3.15米,宽3.05米,以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修建。过去桥面两侧修筑楼屋,楼屋挑空近三分之一在桥基外凌空,桥间街道宽4米。[2]:10-16

参考资料

  1. ^ 马时雍. 杭州的古桥.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6. ISBN 7-80633-899-3. OCLC 879893936. 
  2. ^ 2.0 2.1 钱杭根; 杭州市余杭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杭州市余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编). 余杭古桥.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7. ISBN 7-80735-162-4. 
  3. ^ 余杭通济桥_江南古桥文化研究会. www.acientbridge.com.cn. [202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