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觀世音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王觀世音經》,又稱《佛説高王觀世音經》、《高王觀世音真經》、《大王觀世音經》、《佛說觀世音經》、《救生觀世音經》、《小觀世音經》、《佛說觀世音折刀除罪經》、《折刀經》,中國佛教經典,作者相傳為北魏孫敬德(一說為盧景裕、或王玄謨),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經》85冊疑似部。它是目前現存最早(超過1500年)的佛教真經文獻。

此經最早可能源自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簡述佛教教義的民間佛典《十句觀音經》,民間為誦唸方便,自行摘取佛經片段,編輯而成,之後經歷代不知名人士增加內容,至宋朝時形成現存樣貌。現存經文由諸佛、菩薩的名號、《心經》章句、《般若菩薩一句真言》與《七佛滅罪真言》組成,包括了禪宗思想、淨土宗思想、民間觀音信仰,所以各叢林伽藍往往持誦,甚至刊印,贈送信徒。

中國歷代持誦者眾,在宋代時,不分地域,盛行持誦此經,尤其是西夏人。信徒認為,此經類似於伏藏,是一本「夢授經」,而目前在日本華語地區仍然相當流行。

原文

高王觀世音真經

觀世音菩薩。南無佛。南無法。 南無僧。佛國有緣。佛法相因。 常樂我淨。有緣佛法。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大神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大明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無上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是無等等咒。南無淨光秘密佛。法藏佛。獅子吼神足幽王佛。佛告須彌燈王佛。法護佛。金剛藏獅子遊戲佛。寶勝佛。神通佛。藥師琉璃光王佛。普光功德山王佛。善住功德寶王佛。過去七佛。未來賢劫千佛。千五百佛。萬五千佛。五百花勝佛。百億金剛藏佛。定光佛。六方六佛名號。東方寶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南方樹根花王佛。西方皂王神通燄花王佛。北方月殿清淨佛。上方無數精進寶首佛。下方善寂月音王佛。無量諸佛。多寶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閦佛。彌陀佛。中央一切眾生。在佛世界中者。行住於地上。及在虛空中。慈憂於一切眾生。各令安穩休息。 晝夜修持。心常求誦此經。能滅生死苦。消除諸毒害。南無大明觀世音。觀明觀世音。高明觀世音。開明觀世音。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地藏王菩薩。清涼寶山億萬菩薩。普光王如來化勝菩薩。念念誦此經。七佛世尊。即說咒曰∶『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羅帝。毘離尼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訶。』 十方觀世音。一切諸菩薩。誓願救眾生。稱名悉解脫。若有智慧者。殷勤為解說。但是有因緣。讀誦口不輟。誦經滿千遍。念念心不絕。火焰不能傷。刀兵立摧折。恚怒生歡喜。死者變成活。莫言此是虛。諸佛不妄說。高王觀世音。能救諸苦厄。臨危急難中。死者變成活。諸佛語不虛。 是故應頂禮。持誦滿千遍。 重罪皆消滅。薄福不信者。 專貢受持經。

念八大菩薩名號  南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摩彌勒菩薩摩訶薩。 南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南摩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摩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南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 南摩除蓋障菩薩摩訶薩。 南摩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南摩諸尊菩薩摩訶薩。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誦滿一千遍。重罪皆消滅。 (高王觀世音真經終)

歷史

本經的源起,有三種說法,其中以孫敬德說最為流行。

  • 根據道宣續高僧傳》記載,此經為北魏孝靜帝天平年(534年—537年)中,一位名為孫敬德財務官,遭人牽連下獄,受到刑求,承認有罪,判死刑,將要被殺。在獄中,他不停誦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後夢見一位沙門,教他誦唸《救生觀世音經》千遍。醒來後,他開始誦此經。當他到達刑場時,刀砍不傷。此事傳到當時宰相渤海王高歡耳中,上表請求讓他免死,並要求朝廷頒布此經到全國,讓人誦念。此經因是渤海王高歡所褒,就被稱為《高王觀世音經》,開始在民間流傳[1]。道宣所著《大唐內典錄》也記載同樣故事[2]法琳辯正論》卷7與《法苑珠林》卷14及卷17,與智昇開元釋教錄》卷18皆引用道宣著作中的內容。
  • 根據《魏书》和《北史》的記載,本經是由盧景裕所傳出。在北魏天平年中,盧景裕的堂兄盧仲禮起兵反抗高歡,失败后盧景裕因而遭牽連而下獄。卢景裕诚心念经,枷锁居然自行脱落。当时獄中有人获罪应当被处死,梦见一位和尚讲说佛经,此人醒来后就如梦中一样默念佛经一千遍,在臨刑時,刀子断了,監斬者听说后,奏請皇上将他赦免,之後此經即開始流傳[3]。日本學者牧田諦亮認為此經應是盧景裕所作。
  • 南宋志磬佛祖統記》也記載孫敬德的故事,但情節略有不同。北齊河清2年(563年),孫敬德為北齊武成帝高湛造觀音像。因犯罪,當死刑,誦唸此經千遍後,臨刑時,刀子斷了三次,因此免死[4]。志磬認為,此經為劉宋王玄謨(388年-468年)所傳出[5]。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王玄謨受命北伐,大敗,下獄將死,誦唸此經得以免死[6]。但是王玄謨所誦的《觀音經》內容只有十句,又稱《十句觀音經》,篇幅較現行的《高王觀世音經》短小許多[7]

版本

現存最早的高王觀世音經版本,為547年(西魏大統13年)杜照賢造像碑。其後有河北房山雷音洞石刻經文(稱《大王觀世音經》,約616年),以及第三洞內兩處刻文(根據內容所述年代,分別來自665年,以及669年)。

日本人出口常順,收藏名為《佛說觀世音折刀除罪經》的吐魯番出土本,年代約8世紀。此外,還有敦煌寫本大正藏卍續藏中收藏兩個版本,年代皆晚於8世紀。

敦煌寫本與大正藏版本,與現有流通本,內容相同。至於更早版本與現存流通本的差別,一是經文內容較短,二是沒有包括陀羅尼部份。

武周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將此經列入經藏。開元年間,智昇著《開元釋教錄》,認為此經雖稱為夢授經,依體例,因其非印度傳入,依造古代經錄,將其列入疑偽錄而不與其他經藏並列[8]。第八十五冊 No. 2898《高王觀世音經》存档副本.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30). </ref>。然而此經在民間仍然廣為流行。

雲棲袾宏認為此經原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9]。日本學者桐谷征一比較各種高王觀世音版本,認為此經的原形為《十句觀音經》。本經的內容,在歷代流傳中逐漸被增添、更新,至宋朝時加入《七佛滅罪真言》,最終形成現代流傳本。

經文架構

現今流行本,內容共617字。以三皈依開始,接續《心經》章句、《般若菩薩一句真言》、佛菩薩名號,結尾為《七佛滅罪真言》。

註釋

清代有智敬《高王觀音經註釋》1 卷問世[10]

民國初年,丁福保著《佛説高王觀世音經箋註》。

經文流通

臺灣一般道教寺廟道合一的寺廟,多可以取得經文。

文學引用

宋朝洪邁夷堅志》記戴,一人名鄭鄰,被看錯生死簿判官誤捉,進入地府閻君決定讓他復活。鄭鄰稱能背誦《高王經》、時常念《觀世音經》,閻君稱讚鄭鄰[11]

鲁迅在他的散文〈父親的病〉中,記其父親患病及過世的經過,諷刺當時中醫治療方法不科學。在其父親病重將過世前,附近鄰居建議,把《高王經》與紙錢燒成灰,用紙包了捏在他父親手中,作為臨終儀式[12]

参考文献

  1. ^ 道宣《續高僧傳》卷29:「又高齊定州觀音瑞像,及高王經者。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孫敬德,於防所造觀音像。及年滿還,常加禮事。後為劫賊所引,禁在京獄,不勝拷掠,遂妄承罪,並處極刑。明旦將決,心既切至,淚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當是過去曾枉他來,願償債畢了。又願一切眾生所有禍橫,弟子代受言。已少時,依俙如睡,夢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名,令誦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覺已,緣夢中經,了無謬誤。比至平明,已滿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折為三段。三換其刀,皮肉不損。怪以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刑,仍敕傳寫,被之於世,今所謂高王觀世音是也。德既放還,觀在防時所造像項,有三刀跡,悲感之深,慟發鄉邑。」
  2. ^ 道宣《大唐內典錄》卷10:「昔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孫敬德,在防造觀音像。年滿將還,在家禮事,後為賊所引,不堪拷楚,遂妄承罪,明日將決,其夜禮懺流淚,忽如睡夢,見一沙門教誦救生觀世音經,經有諸佛名,令誦千遍,得免苦難,敬覺如夢所緣,了無參錯,遂誦一百遍。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刑滿千,刀下斫之折為三段,皮肉不傷,易刀又斫,凡經三換,刀折如初。監司問之,具陳本末,以狀聞丞相高歡,乃為表請免死,因此廣行於世,所謂《高王觀世音》也。敬還設齋迎像,乃見項上有三刀痕,見齊書。」
  3. ^ 《北史》卷30:「景裕之敗也,繫晉陽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是時又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此經遂行,於世號曰高王觀世音。」
  4. ^ 《佛祖統記》卷38:「河清二年,詔慧藏法師於太極殿講華嚴經(晉譯六十卷者),孫敬德先造觀音像,後有罪當死。夢沙門教誦經可免,既覺,誦滿千遍。臨刑,刀三折。主者以聞,詔赦之。還家見像項上。有三刀痕。此經遂行。目為高王觀世音經。」
  5. ^ 《佛祖統記》卷38:「述曰:此經止十句,即宋朝王玄謨,夢中所授之文,今市肆刊行孫敬德所誦者是。後人妄相增益,其文猥雜,遂使識者疑其非真。又本朝嘉祐中,龍學梅摯妻失目使禱於上竺。一夕夢白衣人教誦十句觀音經,遂誦之不輟,雙目復明。清獻趙公刊行其事。大士以茲至簡經法,救人於危厄之中。古今可紀者三驗矣,可不信乎。」
  6. ^ 《宋書》卷76:「初,玄謨始將見殺,夢人告曰:『誦觀音經千遍,則免。』既覺,誦之得千遍,明日將刑,誦之不輟,忽傳呼停刑。遣代守碻磝。」
  7. ^ 《太平御覽》卷654:「夢人謂之曰:汝誦《觀音經》千遍,則可得免禍。謨曰:命懸旦夕,千遍何由可得。乃授云:『觀世音,南無佛,......念佛不離心。」既而誦滿千遍,將就戳,將軍沈慶之諫,遂免。」
  8. ^ 《開元釋教錄》卷18:「撰錄者曰:『此經周錄之內,編之入藏』,今則不然。此雖冥授,不因傳譯,與前僧法所誦何殊?何得彼入偽中,此編正錄。例既如此,故附此中。」卷20:「高王觀世音經一卷(或云折刀經)」
  9. ^ 《蓮池大師全集》卷4《雲棲法彙》〈正訛集〉:「又《高王觀世音經》,世傳高王誦之脫難,此訛也。其經鄙俚,不成文義,不知譯自何代,以理斷之,即是《法華普門品》耳,高王仗此脫難,故以為名,後人不知,別造偽語,稱高王經,因名迷義,俗所不覺。」
  10. ^ 新纂續藏經 第三十五冊 No. 648《高王觀音經註釋》存档副本.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11. ^ 洪邁《夷堅志》《夷堅甲志卷第四》〈鄭鄰再生〉
  12. ^ 《鲁迅全集》《朝花夕拾》〈父親的病〉

参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