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之波
黑龙江之波 | |
---|---|
歌曲 | |
语言 | 俄语 |
出版 | 1909年 |
类型 | 圆舞曲 |
作曲 | 马克斯·阿韦列维奇·克尤斯 |
作词 | 谢拉菲姆・波波夫(第一版) 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第二版) 弗拉吉米尔・索柯洛夫(第三版) |
《黑龙江之波》(又称《黑龙江的波涛》,俄语:Амурские волны,直译名《阿穆尔河的波涛》),原为东西伯利亚第11步枪团军乐队指挥马克斯·阿韦列维奇·克尤斯于20世纪初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创作的一首圆舞曲,1944年经由军队作曲家弗・鲁勉采夫改编为合唱曲而得以在苏联内推广传唱,后经弗拉吉米尔・索柯洛夫再次改编后,与《蓝色多瑙河》、《多瑙河之波》齐名,成为世界著名圆舞曲合唱经典之一。[1]
创作
《黑龙江之波》原是一首军乐曲,诞生于20世纪初。曲作者马克斯・阿韦列维奇・克尤斯1874年(一说1877年)出于乌克兰敖德萨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毕业于敖德萨音乐学校,后在第11东西伯利亚团担任军乐队长,参加过俄日战争,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创作了《黑龙江之波》。他后来虽然换了好多地方也换了好几个部队,但始终担任军乐队队长。1927年,他从克里姆林宫仪仗队的乐队长的任上辞职,回到家乡敖德萨,在俱乐部和学校里担任指挥。1942年,死于德国人对敖德萨犹太人居住处的大屠杀。克尤斯写过300首左右的音乐作品,唯有这一首《黑龙江之波》在国际上广为流传。[2]
该歌最初出版的是钢琴改编谱。[1]
1944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这首几乎已被湮没的《黑龙江之波》的一份手抄乐谱落到了远东战线歌舞团团长弗・鲁勉采夫的手里。这位音乐家被这首圆舞曲的旋律所吸引,将它改编成合唱曲,并请团里的独唱演员谢拉菲姆・波波夫填了词。歌舞团演出后,歌曲开始在苏联远东地区流传开来。[2]
1950年代,波罗的海红旗歌舞团也要演出这首合唱曲,并请该团的独唱演员康斯坦丁・瓦西里耶夫另填新词。瓦西里耶夫保留了波波夫的部分原词。[2]
过了两年,苏联合唱指挥大师、苏联人民艺术家弗拉吉米尔・索柯洛夫(1908-1993)写了第3个合唱版本,带领莫斯科青年与大学生合唱团参加了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4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赢得了二等奖,从此,这首歌曲扬名世界。[2]
中译
这首歌曲有薛范[2]和俞荻、曹永声[3]译配的两个版本。中国大陆传唱的是索柯洛夫的合唱版本。[2]
参考文献
- ^ 1.0 1.1 薛范. 《世界通俗合唱珍品集 第3册 现代流行歌曲、轻歌曲和群众歌曲 五线谱版》.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 第205页. ISBN 7-103-02859-1.
- ^ 2.0 2.1 2.2 2.3 2.4 2.5 薛范. 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3年: 第486页. ISBN 978-7-5523-0340-7.
- ^ 郑裕锋,徐武冠(编著). 《郑裕锋指挥合唱歌曲选》.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 151页. ISBN 7-80553-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