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序曲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1月21日) |
1812序曲 | |
---|---|
音乐会序曲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作品 | |
原文名 | Торжественная увертюра 1812 года |
調性 | E♭大调 |
作品号 | 49 |
时期 | 浪漫主义 |
类型 | 為管弦樂隊所作的節日序曲(Ouverture solennelle pour Orchestre) |
创作 | 1880年 |
首演 | |
日期 | 1882年8月20日[儒略曆8月8日] |
位置 | 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 |
指挥 | Ippolit Al'tani |
《1812序曲》(降E大调,作品第49号)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起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1]
配器
- 短笛/长笛(可替换):2
- 双簧管:2
- 单簧管(降B调):2
- 英国管/低音管(可替换):2
- 法国号(F调):4
- 短号(降B调):2
- 小号(降E调):2
- 长号:2
- 低音长号:1
- 低音号:1
- 定音鼓:1
- 三角铁:1
- 鈴鼓:1
- 小鼓:1
- 大鼓:1
- 钹:1
- 管鐘:1
- 弦乐團
- 铜管乐队・大炮・合唱团
柴科夫斯基在曲中指定的炮击声现在通常用大鼓来演奏,有的时候还可以听到突出的小军鼓渐弱的声音。但是在一些场合用了真的大炮,首次真炮的录音是1950年明尼阿波利斯交响乐团的演奏。后来还有其他利用音响技术的类似录音。用真的大炮演奏序曲的有:每年7月4日波士顿流行管弦乐团在查尔斯河畔音乐会上的演出;澳大利亚国防军事学院每年在堪培拉举行的毕业阅兵典礼上的演奏。國家交響樂團以往曾在每年兩廳院院慶時皆演奏本曲作為固定壓軸,並由國軍支援禮炮。
结构
曲目开始时出现一个深广的主题,代表着俄罗斯广袤的领土和无限风光。后来乐曲进入发展部,一个侵略性的主题代表着法军的入侵。再次转到一个进行曲,表达的是俄罗斯人武装上前线,准备抵抗侵略者。主旋律部分首先是一段表现部队行军的主题,用法国号演奏。法国国歌《马赛曲》代表战争初始法军的胜利及1812年9月占领莫斯科。接着的主题是俄罗斯民族舞蹈(у ворот),庆祝击退拿破仑的战役,渐弱的旋律代表1812年10月末法军从莫斯科撤退,炮击声象征俄军将敌人逼退至拿破崙帝国边境。战争进入尾声,乐曲回到前奏的赞歌部分,这次是整个管弦乐队一齐演奏,并加入胜利的响亮钟声,示意俄国从法国占领中被解放。在炮声与进行曲中,可以听到俄国国歌《天佑沙皇》,与先前的法国国歌形成对应[註 1]。
改编
在苏联时期,该作品在演奏时有所改编:序曲中的《天佑沙皇》部分被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的合唱曲《光荣颂》所代替。
1960年代中期,伊戈爾·布克托夫将《1812序曲》改编成合唱曲。开曲引子部分由大提琴与中提琴演奏的赞歌改为人声演唱,在长笛和英国管演奏中加入童声合唱,结尾的管乐部分——实际上是整个管弦樂團——混合了大合唱。卡拉扬、奥曼迪等指挥家都录制过带合唱的版本。
评价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后,自己并不觉得满意,在他给他的资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说:“这首曲子将会非常嘈杂而且喧哗,我创作它时并无大热情,因此,此曲可能没有任何艺术价值。”他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却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但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称赞《1812序曲》“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乐,像平稳的波涛那样庄严有力地在大厅迴盪,它以一种新的东西攫住你,把你高举于时代之上,它的声音表达出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极其成功地描绘了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威力及其雄伟气魄。”
注释
参考文献
- ^ Lax, Roger; Smith, Frederick. The Great Song Thesauru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230. ISBN 978-0-19-505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