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陳景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评: 请在讨论页加入Template:Connected_contributor_(paid)模板,谢谢。 及时雨 留言 2023年12月7日 (四) 00:13 (UTC)

陳景林(1956年),台灣染織工藝家,創立「天染工坊」。[1]

早期生活与教育

出生於南投水里鄉,就讀員林高中時,受美術老師李惠正利用課餘時間的指導,奠定了美術基礎。他自小家境清寒,大學以半工半讀的方式自力更生,1979年考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夜間部,1982年任職幼獅少年百科全書美編時,因合作之故結識妻子馬毓秀,大學五年級時因老師推薦任教高職美工科,[2]先後執教復興商工美工科及南山商工美工科教師。[3]

研究和教学生涯

1985年參加台灣省手工藝研究所(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技藝研習班,隨婁經緯教授學習編織藝術,課後教授讓陳景林至家裡親自指導進行學習。1988年辭去教職,專心投注染織工藝研究,夫妻二人下鄉研究台灣各地植物, 解析並測試纖維質物生態、加工技術、及染料植物取色、發色、固色狀態等。[2]:42-431989至1999年間,深入中國西南地區進行藍染田野調查,包括蠟染,紮染,縫染,夾(頰)染等技法。[4]返台後輔導藍染及研究染織工藝,並陸續任教於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嶺東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研究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美術系、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5]

1998年至2020年間進行天然染織色彩研究。1998至2001年間,應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委託研究「臺灣常見的植物染色製作專案」後,編著《大地之華—台灣天然染色事典》上下冊,作為推廣台灣天然染色的教材。[6]2014年應台中縣編織工藝館委託執行「台灣經典色—天然染織的台灣色彩研究個案」,發表台灣經典色;[7]2019至2020年間受宜蘭染團委託執行「宜蘭尋色研究計畫」,整理出宜蘭在地染料植物。[8]

研究与著作

陳景林提出了染織發展三大主題:「纖維」注重材料研究、「時尚」聚焦產品設計、「綠工藝」強調環保製程;尤其強調工藝與時尚結合,才能符合時代潮流的需求。[1]故自2002年起研發藍染技術與設備,透過農民合作契約種植藍染原料,[9]更以西畫的學院派訓練基礎,結合藍染工藝的縫、綁、捆、紮及描蠟等防染技術,創作一系列以家鄉自然景觀為主題的「藍染山水畫」。[10]此外,2018年與時尚設計師周裕穎合作,以《谿山行旅圖》為靈感,將藍染工藝引入紐約時裝週。[11]

作品獲獎包括:纖維藝術作品南瀛首獎及文建會民族工藝獎編織類三等獎(1992年);文建會民族工藝獎編織類二等獎(1994年);並獲頒「台韓兩國天然染色交流貢獻獎」(2018年)、「天然染色」傳統工藝保存者(2020年)、文化部「文協獎章」(2023年)等殊榮,著作有:《台灣藝術經典大系工藝設計藝術卷-染織編繡巧天工》、《纖維物語:纖維材質的探索與設計》、《台灣本色‧渲染菁彩:陳景林天然染色創作展專輯》。[5]

参考文献

  1. ^ 1.0 1.1 文化部. 文化空間. 陳景林. [2023-11-1]. 
  2. ^ 2.0 2.1 任, 翠芬. 《台灣創意人物誌.柒》工藝家. 臺北: 大觀視覺顧問. 2012: 41–42. 
  3. ^ 葉志雲. 染織藝術家陳景林. 聯合新聞網. 2022-10-20 [2023-11-1]. 
  4. ^ 賴, 智潔. 台灣藍染藝術溯源與推廣之探討. 2016: 97. 
  5. ^ 5.0 5.1 陳景林. 天染工坊. [2023-11-1]. 
  6. ^ 《大地之華--臺灣天然染色事典》增修版(上). 台中: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2022. ISBN 978-626-700-172-1. 
  7. ^ 時尚數位媒合平台. 臺灣本色.大地之華-2021天染工坊染色創作展. [2023-11-1]. 
  8. ^ 蘭陽博物館. 「蘭陽本色.聚菁煥彩」宜蘭尋色成果展. 2020-09-28 [2023-11-10]. 
  9. ^ 馬, 芬妹. 台日藍染文化講座研討會論文專輯. 南投: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 2008: 216. ISBN 978-986-01-5443-6. 
  10. ^ 鄧富珍. 尋遍大地自然百色 陳景林「台灣本色」染色創作展生活美學館登場. 2020-08-15. 
  11. ^ 故宮國寶「超脫」結合台灣傳統工藝!時尚設計師周裕穎JUST IN XX讓翠玉白菜登上2018秋冬紐約時裝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