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古典音乐/音乐知识/存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期

交响诗又称音诗,是起源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一种管弦乐形式,通常只有一个乐章,其内涵通常具有叙事性,或者要呈现出故事性。因此交响诗是标题音乐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交响诗的标题可以来于一首诗,一本小说,一幅画,或者其他方面。交响诗主要是由大音乐家李斯特所创造,后来的重要交响诗作曲家包括斯美塔那理查·施特劳斯西贝柳斯等。

第二期

圆号又称法国号,是一种唇振动气鸣乐器,在管弦乐队中被归入铜管乐器族,属于移调乐器,目前常用的是F调圆号。圆号约在16-17世纪由猎人的号角发展而来,早期的圆号被称作自然圆号,号管只缠绕一圈,转调十分不便。到19世纪以后,出现了转阀式圆号,并一直使用至今。圆号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演奏技巧复杂多样,特别善于表现森林风光和狩猎场景,亦能奏出铿锵有力或优美如诉的音调,被广泛运用于独奏,室内重奏和各种乐队中。圆号的曲目众多,主要有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协奏曲贝多芬欣德米特奏鸣曲等。厦门爱乐乐团的圆号演奏非常具有特色,为广大听众所喜爱。


第三期

十二音技法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一种重要作曲技法,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无调性音乐的继续,特点是把十二个半音给予平等的价值,使之组成音列,取代调性作为音乐作品的基础。最早运用十二音技法的是奥地利作曲家豪尔,而将其体系化的则是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其他受勋伯格影响的作曲家,如贝尔格艾斯勒韦伯恩克热内克等也经常采用。二战以后,纯粹运用十二音技法的作曲家很少,十二音技法趋向两极发展,朝严格化方向发展,形成序列主义,如梅西安布列兹的作品;朝自由化方向发展,则常常与调性结合起来使用,代表人物有布里顿肖斯塔科维奇等。


第四期

练习曲是指专门为特定乐器的演奏者练习而作的音乐作品,历史上很多擅长写作器乐独奏作品的作曲家都写过练习曲,但并不是所有练习曲都是仅为初学者练习而作的,有不少练习曲甚至要求演奏者有极高的技巧,因此这些曲目常常成为音乐会上的演奏作品。钢琴练习曲是最常见的练习曲,著名的钢琴练习曲作者包括拜厄车尔尼等,他们的作品很适合初学者,而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斯克里亚宾等人的作品则显然已经是音乐会级别的难度了。其他乐器如小提琴也有不少著名的练习曲作品。

第五期

管风琴是一种键盘气鸣乐器,一般安装在基督教堂和音乐厅中,靠鼓风制造风力驱动,依靠键盘操控机械装置使音管发声。它是人类传统乐器中最为复杂,巨大和昂贵的一种。管风琴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最初为水力鼓风,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人力鼓风,机械鼓风和电力鼓风。每一架管风琴的大小和结构都是根据其所在建筑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因此音色和功能都各不相同。管风琴一般都有三层以上的手键盘和一个脚键盘,以及许多音栓,可以同时演奏四个以上声部,并发出巨大的音量和各种截然不同的音色,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法国德国无论在管风琴音乐创作或管风琴制造方面,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第六期

转调是在音乐进行中,从一种转入另一种调的进行过程。转调是通过一定的和声进行来完成的,所转入的新调称“副调”,副调需要巩固,否则称为“离调”。依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对转调作出多种分类。如从调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近关系和远关系转调;从转调手法来说,可以分为间接和直接转调等。在有转调的作品中,各个调性出现的先后次序称为“调性布局”,在音乐史上的不同时期,乐曲的调性布局也不尽一致。一般来说,转调能使乐曲增加变化,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在某些曲式,如奏鸣曲式中转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七期

弦乐四重奏(图)是一种音乐演出形式,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组成。弦乐四重奏出现于18世纪中叶,经海顿博凯里尼莫扎特等作曲家之手逐步发展,直到贝多芬而成熟。在浪漫主义20世纪时期,弦乐四重奏一直是室内乐中最受作曲家欢迎的形式。弦乐四重奏以对位为基础,风格精致,音响和谐,善于表达深刻细腻的情感,同时又便于开发各类弦乐器的演奏技巧,被称为检验作曲家创作能力的试金石。演奏弦乐四重奏的团体称为“弦乐四重奏组”或“弦乐四重奏团”,需要四位演奏者之间的高度默契。有些四重奏组成员共同演奏时间长达数十年。

第八期

钢琴(图)是一种键盘弦鸣乐器,主要有立式钢琴三角钢琴两种,由键盘控制机械构造,带动琴槌击打琴内的钢弦而发音,并可以通过触键的力度和方式以及踏板的运用改变力度和音色。钢琴诞生于1709年,到18世纪末,取代羽管键琴成为欧洲最流行的键盘乐器,并一直流行至今。钢琴既可独奏,又可参与重奏,协奏或为其他乐器和人声伴奏,它的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丰富,演奏便利,反应灵敏,可以很好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感情色彩,并能演奏复杂的复调音乐,模仿管弦乐队的效果,因此受到广泛的欢迎,历代作曲家都为钢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无数优秀的钢琴家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第九期

第二新英格兰乐派是一群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作曲家,他们大部分以波士顿为活动中心。这些作曲家们并没有建立过类似于强力集团六人团成员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和人生道路都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因此经常被后世的音乐史学家相提并论。这批作曲家大多到欧洲学习过,回国后都在大学任教,音乐风格都近似于德奥浪漫主义。虽然他们的作品模仿痕迹较重,显得不够成熟,但在他们的努力下,美国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20世纪美国音乐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六位被称为波士顿六人团(Boston Six),当中有著名的爱德华·麦克道威尔比奇夫人等。第二新英格兰乐派是艾夫斯之前美国古典音乐界最重要的创作者。

第十期

大协奏曲是主要流行于巴洛克时代后期的一种乐队音乐体裁。它将乐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数较少,称“主奏部”,一般采用1-3件高音乐器和1件低音乐器。另一部分人数较多,称“协奏部”,一般为弦乐队和通奏低音。乐曲建立在两部分互相对话,呼应的基础之上,一般有3-4个乐章,各个乐章之间的调性统一。大协奏曲产生于17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创始人是斯特拉代拉,由科莱里托雷利等人发展完善,到巴赫亨德尔的时代达到最高峰。另外,到20世纪,由于新古典主义音乐兴起,大协奏曲也得到复兴,如布洛赫施尼特凯等作曲家都创作了不少优秀的大协奏曲。

第十一期